



原创首发
随笔《 拜谒中山陵
——华东之旅之一(上)》
作者/刘玉伟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的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建筑群,陵寝面积8万余平方米,于1926年春天动工,1929年夏天建成。中山陵建筑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1961年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成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我们最近跟西安和爱公司去华东六日游,第一个景点就是南京的中山陵,这也是我第三次拜谒中山陵。头一次是在1966年的十月,我串联时跟同学们来到南京后,第二天就来到中山陵,那时坐公交车就可以到中山陵,然后徒步进入景区,从陵墓入口处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一步一步登上392级台阶,来到最高处的祭堂和墓室。2014年7月,我们老两口跟着女儿带着外孙女从西安坐飞机来到南京,跟江苏绿色国旅在华东五市六日游,第一天也是来拜谒中山陵。那时旅游大巴车可以开到景区跟前,我们一家人手拉手很轻松地就上到了祭堂那儿。别看我的外孙女那时只有四岁,她也是连蹦带跳地就到了中山陵的祭堂那里。
中山陵的392级台阶,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上面的8个大的平台,象征着三民(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和五权(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和监察权)宪法,台阶和平台都是用苏州花岗岩砌成,上面都凿有很深的纹路,很平整一点都不滑。我们站在平台上或是朝上或是朝下拍照,那时祭堂可以供游客瞻仰,但墓室已经不允许游客进入了。那时正是暑假期间的旅游旺季,来中山陵拜谒和瞻仰的游客很多,祭堂里里外外都挤满了瞻仰的游客,我们又带着孩子,就没有进去瞻仰。

我们一家人站在平台上,举目四望,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邻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我1966年10月来到中山陵时,不仅可以进到祭堂,还可以进到墓室瞻仰。我那时还是一个刚满十六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七十四岁的老人,已经过了快六十年了,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来中山陵的情景。
我1966年毫不费劲地就上到了陵顶,那时来中山陵拜谒的人不是很多,走进祭堂里,孙中山先生的座像就供奉在祭堂的中央,座像高4.6米,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罗朗特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底座上镌刻着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仰望孙中山先生的座像,他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躯,给肃立于此的人们以难忘的启迪,我的耳边又响起了他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祭堂与墓室相通,墓室为圆形,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在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把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就一直安卧在中山陵墓穴内。
刘玉伟,2024年5月6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