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美案对观众的印象
文/杨海义
在浩瀚的戏曲文化领域中,宋戏比较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也很多,意味着两宋时期文化繁荣达到巅峰,它的演变是由知识分子为支撑,如南宋时期的寇仲,宋慈等被称为神探;包拯是北宋独一无二的破案专家;他们的存在,证明了宋朝社会治安稳定,法律也相对完善,让好多人免受不白之冤。尤其包拯,审理许多案件都是州县衙门不敢过问的,如《狸猫换太子》等在其神断下迎刃而解,《铡美案》是其中的一例,也是观众喜欢看的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任何剧种都是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融入了时代特色,以传统美学的方式呈现给世人。包拯的形象是至高无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包拯在陈州放粮是一个方面,一方面给部分弱势穷体提供了伸冤的条件,有关戏里面包拯都有“陈州放粮”的话题,他所说的“哪里所管哪里去告”并非推拖,而是试探事态大小和伸冤者的勇气。
以世俗的眼光看,秦香莲勇气不小,她的遭遇得到社会的关注。有人说秦香莲是孝媳,贤妻,还有说是泼妇等等。有关对陈世美的说法更是众说纷云,权力的驱使,使个体意识成为主流意识,两者成为那个时代较为典型的人物。事发地在“钧州”,即湖北丹江口地区,“陈家庄“是陈世美的出生地,秦香莲是陈世美的结发妻,在封建社会,女性比男性生活压力重,几口人的家庭生活,秦香莲拉养子女,下地干活织麻纺线,孝敬公婆莫要说起,还要供丈夫读书,可谓是忍辱负重;对一个女人来说已经是不简单的事情了。大比之年皇王开科,陈世美上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陈千岁!过去考“状元”,相当于现在考上了“清华大学”,陈并且是第一名;可他十年所吃的用的全是秦香莲用汗水换来的,起早贪黑把丈夫供就成状元功不可没,应该给自己创造了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
孰料“钧州”三年大旱......深居皇宫的陈世美若无其事,在那样的情形下,秦香莲忍饥挨饿拉养儿女,侍候公婆,风蛀残年的老人怎经得起饥荒折腾而死于非命。作为人媳,秦香莲剪掉青丝买芦席为棺板埋葬了二老,手脱儿女沿门乞讨上京找夫,千里之遥所受的磨难匪夷所思......经一波三折在宫中找到陈世美。不幸的是,其为了保全自己荣华富贵而置之不理,千言方语语未动摇其铁石心肠,儿女让收留他们的哭喊声使陈世美扭曲的心无所适从,假惺惺用温和的语气说话,太监进来上酒,陈让其退下,取来银两让母子速出宫院,秦香莲怎能承受,因为她要的是家庭,而不是钱!陈世美的行为让秦香莲彻底绝望,骂其是衣冠禽兽?并说“我不活也要让你活不成”,然后和子女走出宫院,陈世美随之作了一个荒唐的决定,唤韩琦结束母子性命。作为千岁府中的一员,岂能抗旨不遵,陈为了万无一失说要“验红”,凄厉的目光使韩琦疑惑重重,接过银两,快马加鞭,在一座古庙中找到母子三人,虎不失威吓得秦香莲魂飞魄散。
韩琦不失为仁义之士,他善良的心肠使无法想象的事情在倾刻间有了转机,枉杀无辜于心何忍!秦香莲的倾诉,韩琦如五雷轰顶,夹在两中的他说明自己的身世,作好打算,已死也要她三人生,将随带银两交与秦香莲,哄母子三人出庙,拔刀自刎,杀身成仁。秦香莲见状万分悲愤,泪如泉涌,拿着告不倒陈世美誓不为人的决心去喊冤;所幸遇见包拯,说明原由,包拯闻之怒不可遏,一个精囊妙计将陈世美诱在开封府,劝其反省,破镜重圆。陈依旧面不改色,强词夺理,无视法纪,使包拯雷霆万钧,下令将其关在监牢。公主闻讯前往开封府,请求包拯放了陈世美,其时还不知自己被骗,经三对面才知道此事的真相。尽管如此,尽量维护自己的声誉,殊不知陈犯的是大罪,何况还牵扯到韩琦一案;公主歧视秦香莲使包拯十分生气,经辩理屈词穷,回宫请来太后示威!与皇权抗衡,包拯面临的难度不小。秦香莲怕包拯撤诉,以激将法用之,试想,如此大案,包拯焉能就此罢休?慨然道:“别说是搬来龙国太,宋王爷到来也不容”!皇帝未出面不是不知道,而是陈世美犯了欺君之罪。有失皇家颜面;知道包拯怎样发落。事情的终结体现了包丞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精神。
同样的事情百样的看待,有人说秦香莲要是不说那句话有多好。有人说张香莲,李香莲,王香莲都非说不可,因为情节十分严重,陈世美玩世不恭的行为触犯法律的红线,个体命运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同时,就会发出强烈的反抗,希望得到社会的援助。朝廷“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在秦香莲母子身上发挥了作用。有人说陈世美要是别读书,当农民耕地种田,陈家肯定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有人说陈世美是有苦衷的,在那样的环境下谁都会变质的,他已经是人夫人父,招为驸马,焉敢认秦香莲与皇帝开玩笑。各种各样的说法,让陈世美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有人说,陈要是当初给父母妻儿寄送银两,生活过当,父母不会饿死,秦香莲也不会前往京城闹事,因为陈有的是熊力,考状元是科学家的脑筋,没有摆不平的事情,几年时间在宫中和万岁一起用膳等,保持着亲密的父子关系,区区几两银子即使知道也不会过问的,因为人都是父生母养的。更有人说,要是那天陈世美别怀歹意,写信说明原委,让韩琦找到秦香莲作安慰,如何抚养子女等等,以韩琦的忠义仁勇一定能办到。经历沧桑,明理懂事,善解人意的秦香莲和子女会好端端回到家中,韩琦也不会搭上性命,一系列问题致使事情发生,权力让学问在其身上起了反作用。因为朝廷推行“礼制”,就是为了以“孝”为先!历代帝王将相都是以孝行治天下。问题是饱读诗书,经论满腹的陈世美根本没把“孝”当回事?忽略了许多不应忽略的问题,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秦香莲而弄巧成拙。人们的说法无不是理,因为站的角度和观点不同。
有关铡美案戏留在民间一些故事,1990年代,某剧团在一个地方演会戏,戏散后所有人员被派饭户请着去吃饭,就演陈世美的演员没人理采,剧团领导大惑不解地问头人是何原因?解释是陈忘恩负义民众对其不满而产生了尴尬的局面。还有演《金沙滩》的潘仁美,为派饭发生矛盾。丈夫说,潘仁美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的奸臣,让他吃什么饭?宁可.....妻子说:那是演员,而不是潘仁美本人。还有藏民看《金沙滩》电影,被潘仁美激怒,以为在现场,一枪把电视崩了的事情。演员的精彩演出,吸引观众而产生成无法控制的情绪,陈世美,和潘仁美成为针对性的反面角色,对那两场会戏来说,虽然是一种误会,但也体现出当地人们的善良,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意识观。尤其是一些戏的剧情让观众流泪,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感受正就是人们所说的审美。就韩琦和陈世美而言,一个成神!一个成千古笑柄,两者成为社会的参照物。
后来又有了《秦香莲后传》韩琦的的夫人和秦香莲成为儿女亲家,牵线搭桥的媒人还是包拯。不论怎样说,秦香莲是幸运的。凭善良勇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蠃得了人生,“铡美案”波澜起伏的情节关乎到国家和个体命运,增强了戏曲文化艺术的高度。话又翻过来说,秦香莲要是不重“孝”,在那种遇境下,勇气再大也遇不上韩琦那样的仁人志士;更遇不上包拯。按传统说法,是她的“孝行”得到了冥中的护佑。古人将她纳入剧本成为经典。故事也好,传说也好,都是文学艺术的题材。如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等是世人不可或确的知识宝厍。《三娘教子》等是人类参习的范本。演员是代表性的艺术模式,在时代和世纪舞台上演绎着人间百志。“铡美案”从古演到今,让好多人受到启发和教育,任何传统都是教化世人众善奉行,诸恶莫为。当人们正视某一件事情,便是对物质和艺术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