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唐.元稹的这首诗,或许便是岳阳市王家河街道办长鑫社区长岭花园小区楼栋长们的心灵写照。

5月9日上午,风和日丽,夏花绽妍,游人如织。立夏后的第四天,长岭花园小区的业委会主任伏胜军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寓意深刻地带领24位楼栋长和业委会班子成员兴致勃勃地重登岳阳楼。
之所以说是重登,即住在岳阳市区的人们,谁都不止一次登上这座千古名楼!

说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寓意深刻。是因为这座楼是岳阳厚重历史文化的聚集地,是岳阳“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观景台,是“进退亦忧,先忧后乐”的精神抒怀处。
在湖工大汉语言系科班出身的讲解员胡玥朗,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肆意汪洋,口吐莲花的讲解下,我们对岳阳楼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书法掌故,文化脉络,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感概和认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座具有1800多年璀璨历史文化的名楼,是文化艺术的丰碑,是思想灵魂的殿堂,更是家国情怀的脊梁。
1800多年来,这座名楼或因战乱兵燹损毁,或因风雨雷电侵蚀,或因地质沉降因素,重修重建,屡建屡修,达50次之多。

之所以仍在原址,之所以仍复原貌,之所以仍韵原味,是因为它穿越了历史的厚重,它承载了国人的寄托,它挺立在精神的巅峰。
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东吴名将鲁肃建“阅军楼”,到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再次扩建,取名南楼。到中唐(766~835)年,诗仙李白第一次赋诗定名“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对这座楼情有独钟,乐不思蜀,流连忘返,竟先后六次来过岳阳,并留下诗作。

特别震撼的是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岳州知军州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以“四绝”,(滕子京的修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的篆额。现在二楼的雕屏为清康熙刑部尚书张照以正楷、行书、行楷、行草四种字体所书)使岳阳楼名满天下,名冠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名记彪炳青史载誉978周年,奠定了岳阳楼的江湖地位。
为了契合岳阳市1376总体思路,打造实力岳阳、富饶岳阳、美丽岳阳、开放岳阳、幸福岳阳、平安岳阳、新风岳阳暨“七个岳阳”,继续弘扬“求实、严细、开放、创新”的长炼精神,伏胜军首先想到了岳阳楼。

今天伏胜军带楼栋长来登楼,是因为他深知:楼栋长管楼是一件非常艰辛、劳心劳力的事;是一件日理十机、尽揽婆婆妈妈琐事而又费力不讨好的事;是一件挺膺担当、尽职尽责而又无名无利的事。
楼栋长登楼是为了放开风物长宜意的眼量,是为了铭记范公“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是为了抒展寓史于传,寓文于乐,寓楼于教的情怀。

今天来登楼的楼栋长,在职在位时大都是担负一定领导职务,并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老同志。他们都意犹未尽的感慨:今天我们来登岳阳楼,就是来读楼史、习楼文、韵楼味、抒楼情。
一番登楼,一番忧民忧国之心油然而生。今天以敬仰、惬意的心情登上岳阳楼,就是为了明天以敬业、美丽的心情登上居民楼。

伏胜军坦言:今天登楼观楼赏楼,是为了心中有楼,楼中有楼,乃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正是:
楼栋长们登斯楼,
文化高地竞风流,
先忧后乐铭楼记,
老骥伏枥壮心酬。
2024年5月9日

凌宪德,男,原在中石化长岭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公安处工作,后任公司综治办主任兼保卫处处长,高级政工师(副教授)。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编辑有《口碑》《游记》《钩沉》等15部著作(自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