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潇丹
起跳,上杆,手掌环杠,掌心对外,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处于杠体两侧,握紧,脊椎被拉直,拉长,背部肌肉在充血、收缩,连同肩、臂、胸、腹所有肌肉在蠕动。双腿向外勾曲,躯干慢慢地上移,直到锁骨触及横杠,停2—3秒钟。青色的经络在手臂上暴凸,像绿色的小溪突然涨满了洪水。你肩膀下沉,双肘向肋部回收。咬牙、皱眉、闷哼、收紧肌肉,背阔肌和肱二三头肌的急剧收缩,身体匀速下沉。你在心里计数:“一、二、三、四、五……六……七……”你力竭,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肩胛骨紧绷,手掌食指和无名指的根部磨得发烫,浑身所有血液都朝臂、肩、背部奔涌,像一块正在被绞拧的毛巾,汗水从千万个汗腺中喷涌、汇集成山溪,肆虐在头皮、皱纹和毛发茂盛处,有几颗水珠穿过眉毛和睫毛,顺着眼角细纹,渗到眼睛里去,辣丝丝的,你紧闭眼睛,不让它汹涌掉下来……
三个月前,你在淘宝上咨询、订货、下单,将收货地址改到小区物业办公室。东西笨重庞大,家里是放不下。你悄悄地在地下电动车车库里,找到凹进去的一角空间,有半个卧室那么大。你组装好器械,铺好瑜伽垫,把塑料储物箱贴着墙壁码好,在顶上安好灯泡,清理边角的灰尘,喷一遍掺着84的消毒水,你整理出一间“密室”,在“密室”里组装出一架多功能双杠,你在练习引体向上。
刚开始时,你在单杠下左踢右踹,用力地蹦跳,也无法完成一个动作。你从杆子上掉下来,像一只醉了酒的猴子。你拿起瓶子喝水,瓶口在敲打牙齿,发出咯咯嗒嗒的声响。五个星期过后,你能做成三个,憋着口气,能冲刺到六个。
三轮本命年之前,你是老家高中高二(5)班的学生。1998年的高中体育会考,其中有一项是做引体向上,根据1990年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高中男生,七个以上及格,十个以上优秀
1998年的秋天,县城高中的会考时节,无风无雨,天气闷燥。你穿着父亲的白色汗衫,蓝色的校服短裤,通过宽大的汗衫袖口,能够看到你一节节的肋骨。你和六十七名同学排成两列长队,队伍细细弯弯,扭曲得像女同学细黄的辫子。你赖在队伍的中间,故意慢吞吞地掉队,和人嬉闹,眼睛悄悄地紧紧地窥视着女生队列的最后一位。她的微笑在你胸膛里燃烧,在你脸颊上燃烧,你清楚地听到心跳的节奏。同学们一个个被领到高低杠下面,熟悉的老师坐在从仓库里划拉出来的几套旧桌椅上,表情严肃地比画着,陡然增添了几分紧张气氛。
“预备,开始……下一个……
你拾头,高低杠上深绿色的油漆已经剥落殆尽,露出脏脏的锈迹斑斑的黑管,落地处铺了一层细黄沙,是从操场一角的跳远沙坑里挖出来的,已经被踩踏得伤痕累累,厚薄不均,空气中闻到一丝尿臊味。你感觉自己在演着一幕劫法场的好戏,此时此刻,你是大刀王五,是隋唐枭雄,是水泊好汉,热辣的龙卷风在脸上肆虐。
第二个引体向上结束时,你从高杠上垂下,给自己判了死刑。那些气壮山河的英雄好汉都离你而去,没人来劫你救你,你用尽全身的力气,掌心开始发烫,舌根发涩。你听到一阵轰然大笑,你的哥们儿笑得尤为大声,没错,那在平时反而是友谊的象征换成是你,也会笑得加倍的肆无忌惮。你会朝着课堂上那些睡觉、淌口水、放屁的人大笑;朝着骑车被撞、裤子被拉落的倒霉蛋大笑,笑得放开喉咙、眼泪扑落。只是此刻,他们不知道,那个女生,她离你是那么近,你感觉背部被她的目光划裂出一道巨大的伤口,创口在嘲笑中外翻,血水喷涌,露出里面的模糊红肉。巨大的委屈,剧烈的痛楚,你心中充塞着一种亘古的悲伤,那伤口的疤痕一直结痂至今。你耗尽了所有力气,像一条被网住的大鱼,无助地在空中蹬踢。你想借助冥冥之中神明的神力,再完成一个、哪怕半个引体向上。又一阵的哄笑,你像深秋院落里干瘪的丝瓜条,感觉悬挂了很久很久。
你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肩胛骨紧绷,手掌食指和无名指的根部磨得发烫,浑身所有血液都朝臂、肩、背部奔涌,像一块正在被拧绞的毛巾,汗水从千万个汗腺中喷涌,汇集成山溪,肆虐在头皮、皱纹和毛发茂盛处,有几滴汗珠穿过眉毛和睫毛,顺着眼角细纹,渗到眼睛里去,辣丝丝的,你紧闭眼睛,不让它汹涌掉下来……


本文摘自潇丹的《凌晨四点的樱花》
作者简介:潇丹,男,安徽桐城人。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做过记者、编辑。业余写作,在报纸及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数十万字。
本书描写了现代都市人的思绪片断、出生与成长后的日渐疏离、现代社会与江南水乡之间的隔阂冲突,以及现代人群的复杂感受。小镇青年、新市民、城市里永远的外乡人、爱情里独自行走的人、理想和现实媾和的人,他们的暗恋对象、父辈祖辈、职业爱好、思想火花……化成各色故事片断和细小的叙事。一位现代都市中年人所经历的细碎点滴,将在更多人身上一遍遍重演。从这本书中,我们会读到一些人的过去、一些人的现在和更多人可能的未来。
观后感
在后现代意味浓郁的中国当代都市场景内部,潇丹是深刻的体验者、观察者和文字记录者。他用独特的第二人称,沉潜其中,又出乎其外,为我们创制了一部情感入微、镜头幻变的人生剧集。
——艾青诗歌奖、三毛散文奖获得者 黑陶
很多时候,潇丹的文字似乎为多数浮游于城市的“孤寂游魂”而写。事实上,有一个乡愁满目的“失落的秘境”,在他第二人称居多的书写的动力后面,若隐若现。
——著名诗人、散文家 庞培
本书是作者与自我的对话,也是审视。分析生活近乎漠然的背后,其实是被城市生活遮蔽的热忱,只是这热忱,需要以理性的方式去剥离、剔出。潇丹给都市散文提供了一个捉摸不定“你”,读者和作者就此合一。
——小说家、杨柳风艺文空间创始人 阮夕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