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头条》总第410期。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明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雅俗共赏,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原创作品】
《浅夏紫梦散文集》
第一辑:岁月觅踪
8.月到中秋分外明
文/浅夏紫梦(山东)

“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这是宋代秦观笔下的一弓弯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唐代李白的一轮圆月。“月缺花残,世间乐事难双美。”这是宋代蔡伸在借月表达人生难免有遗憾之事;“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这是唐代杜甫在用圆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月,是古诗词中永恒的主题。我对月,也是一直由衷地喜欢,我喜欢她的柔姿倩影,喜欢她如凝脂般温润的面容,更喜欢她洒下的淡淡清辉。当光阴这泓涓涓细流,漫过了明媚的春,淌过了葱郁的夏,来到艳丽多彩的秋时,夜空中的那轮月,也迎来了一年中最辉煌的时刻,一盏更明亮、更温润、更多情的圆月悬在了夜空中。那清凉凉的光晕,泻在清香的稻谷上,泻在甘甜的果林里,泻在眉开眼笑的人们身上,照亮了蕴满丰收喜悦的大地。于是,人们在收获的同时,也开始采购制作各色肴馔庆祝中秋节了。
小时候的中秋节,是没有多少美味佳肴的,即使月饼,也没有几个。中秋月圆之夜,一家人能围在一起吃月饼的机会也很少。因为中秋时节在我的家乡也正是收获时节。收玉米、掐谷穗、割豆子、摘棉花,哪一样都是不能耽搁的。尤其是豆子,每耽误一天,不知会有多少豆荚啪啪炸裂,把黄橙橙的豆粒崩得到处都是。

棉花地里已开了白茫茫一片棉花朵,一旦来场雨,雪白的棉花经雨会被染上一层锈,棉朵色差了价格就下降,眼看到手的钞票会被打折,辛苦了一春一夏的农人们,怎能吃这个大亏呢?大人们在节前就开始灌输一种思想: 过节不就是吃月饼吃包子吗?什么时候吃不行啊?等忙完这几天,有的是时间吃肉包子的……。于是,中秋节的白天是忙碌的,忙到几乎没时间回家吃饭,不过被送到地里的饭食中一定会有一块月饼来烘托节日气氛的,小小的我们也不会有牢骚,因为这就是我们每年过中秋的常态。
一般到晚上,母亲会包一大锅菜包和糖包,母亲是做面食的好手,面发酵的恰好,蒸出的包子暄腾腾、白胖胖,褶子似一朵花,褶芯处冒着油、飘着香。起锅后,热腾腾的白面包子被放在大盘子里,母亲虔诚地供奉给天空中圆润润的月亮,表达着对这一年好收成的感恩之心。然后再另装几个包子,由我去送给爷爷奶奶。
我小心地端着包子走在去爷爷奶奶家的路上,会不由自主地看向天空,看中秋之夜的月亮是否真的比其他月份的圆月更明亮,看着月亮上那模模糊糊的影子,猜测着吴刚是否还在砍着桂花树,想象着嫦娥和玉兔是否在嘴馋人间的包子和月饼。但终究是什么也看不到的,唯有的感觉就是月亮在跟着我,我走它就走,我跑它也跟着我跑,我就那么走走停停的一路和月亮逗趣着,去奶奶家的路似乎都变短了。
长大后,我渐渐明白了月在中秋节特别明亮的原因。时令入秋以后,北方吹来的干冷气流, 迫使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因此,天空中的云逐渐减少,能见度高,月亮也会特别亮。其次,秋分前后太阳的倾斜度也在逐渐增加,白天和晚上几乎一样长,月亮位于正东,接受位于正西方向的太阳直射,阳光最多,所以月也更清明。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过中秋节的美食也在变着花样翻新着,尤其是随着网购的普及,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丰富的美食磨钝了我们的味蕾,吃着来自于天南地北的各类美味,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吃块枣泥月饼的那份喜悦,在美好的生活条件里浸润久了,思想就麻木了。回忆,不仅是让我们的思维往过去走一遭,其实也在提醒着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恩美好的时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期盼中秋团圆节,不是期盼那份美食,而是期盼一家人的团聚,孩子们围在身边,其乐融融的氛围远胜一盘珍馐一碗香羹,看着孝顺的儿子儿媳,瞅着可爱的孙儿,内心似灌进一勺甜蜜,似饮一杯琼浆,醉在心里,醉在安暖的岁月里。
夜静了,想去赏一轮明月,最好的去处是运河大堤上,飞速发展的城市里,万家灯火和大街上闪烁着的霓虹灯,把城市变成了不夜城,再也不用惧怕如小时候般乡村漆黑的夜晚,但也没有了对上弦月儿的期盼,亦没有了对圆月挂中天的欣慰,更没有了对下弦月的遗憾,但是也体会不到小时候月光的美好与亲切了。宁静的大堤远离了城市的璀璨灯火,拉近了我和圆月的距离,也感受到了“月光如水水如天”的韵味。抬头仰望,晴朗的夜空一派澄明,皎洁的月儿似银盘悬在碧空,周围的星星都被隐去了光辉。田野里的清雾俨然给农作物披上了一层银纱,这纱太轻太薄了,在微风的吹拂下,起伏着,幻化着,呈现着独属于月夜的妙趣。熟透的玉米不再任意摇曳身姿,多了一份沉稳和内敛。向日葵似害羞一般,低垂着大大的花盘,卵圆形的叶子互相摩挲着发出莎莎声,好像在低语,“主人何时来采摘我们啊”。秋虫们大声鸣叫着给这月夜奏响一曲乐章。

沐浴在柔美的月光里,关于月的佳篇美句也依次在脑海里沉浮。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绘画美和情趣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和哲思美、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美和气魄美,这些诗意盎然的极致美景,都融进了眼前的月色里了。
远处有音乐响起,“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歌词简洁流畅,委婉动人,寓情于景表达了边关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儿的思念。
听着这动听的歌曲,忽然觉得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还有什么值得遗憾呢!身处伟大的祖国,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远处的城市、近前的农田,在这明亮的月光里,透着朦胧的美。
出来赏月的人们不想早早地归去,生怕辜负了这醉美的明月,——他们大抵不知道,这迷人的圆月之夜,还将有无数个。


【作者简介】浅夏紫梦,山东人,文学爱好者。喜欢伴着岁月读书,读得多了,也想写自己的文字。喜欢把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和生命中的春夏秋冬,变成一行行的文字,一篇篇的文章。
人生寄语: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每个人都希望一路风景绮丽。一路上的花开,一路上的绿草、奇峰、秀泉,丰富了我的旅程,温暖了我的身心。感激遇见,感恩生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平台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自幼喜欢读书,擅长书法、篆刻。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1988年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在市电视台录制的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平台。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