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微知著习短文之045】暖暖的“六尺巷”(996字)
作者/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桐城的“六尺巷”,很早就想去看看。
这次在怀宁看过“海子故居”及纪念馆后,本打算去合肥,忽然想起“六尺巷”就在桐城,便决定去看看这个历史名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区西后街,是条有着300多年的老街,全长180米,宽2米,巷道由鹅卵石铺就,很是平常,四五分钟即可走完全程,但“六尺巷”的来历所留下的暖心故事却在民间一直传颂。
清代康熙年间,桐城西南一隅,定居着当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宰相)张英(其父名臣张廷玉)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隔着窄巷对面居住的吴氏大户人家,也在京城官至伺郎,相当于部长级,两家相邻居住的各自院子外是一条窄巷。
一日,张家要建新房想占用巷子,吴家不同意,便在宅基地上发生争执。因互不相让,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书告张英,希望张英从中“摆平”吴家。飞书至京城张英阅过来信便释然一笑,众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又见张英操起大笔,一挥而就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将书信交给来人,命其快速带回老家。家人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必有强硬办法或锦囊妙计,但看后十分败兴,但还是照办了。于是全家动手将垣墙拆让三尺,先行礼让之道。吴家见状深受感动,自觉惭愧,也主动向后让出三尺宅基地,很快两家争端平息了,由此形成“六尺巷”并保留至今。
现在,“六尺巷”巷口东边的石牌坊刻还有“礼让”两字,巷口西边的石牌坊还刻有“懿德流芳”四个大字,成为国家重点景区和文物保护地。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大度,做人要礼让,豁达处世,常修己身。
“六尺巷”的故事,是一把人生的尺子,也是一种人生修养的境地。
“六尺巷”的故事虽小,却意味深长。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乘船。”
“六尺巷”的故事虽小,却传递着中华民族礼让宽容的美德。张英的谦逊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更是中华民族的里仁为美、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
忍让,自古被视为美德,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
做人,修身为先,大度旷达。让它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
俗话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让一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六尺巷”还在,“六尺巷”的故事还在传扬,与人相处,廉俭礼让,流传后世,历久弥新。
“和煦春风起界墙,小城幽巷几徜徉。家书一纸高标在,气度胸襟照此量。”
想起这首小诗,不知作者是谁,留存于此,警醒自己。
(2024年5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