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畔
鹿清江
2023年5月10日16:00,哈尔滨松花江岸,温度22度,晴朗,风力二级。
癸卯年初夏,北上探亲返家途经夏都哈尔滨,虽然五月中旬的哈尔滨并不像中原地区的夏天那么燥热,甚至还有些许的凉意袭来,但是积攒了三年的愿望总算得以实现了,双脚落在满是异域风情的黑土地上,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深深地吸吮吸吮再吸吮,丁香花的清香灌满了我的五脏六腑,坐车的疲惫感顿然消失——哈尔滨,你好!我来了,哈尔滨!
第一站自然是去拜访松花江。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犹如飞舞的龙蛇蜿蜒流动,浩浩汤汤,全长1927千米,比哈尔滨到聊城的距离还要长;年径流量726亿立方米,而我家旁边的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则是580亿立方米;黄河的流域面积是752443平方公里,而松花江的流域面积达557200平方公里,是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位居中国河流排行榜第四位。松花江的名称几经更迭,在隋代称难河,唐代称那水,辽金两代称鸭子河、混同江,清代称混同江、松花江,期间有着多少的沧桑之变,那就看两岸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普通百姓生活吧。
五月十日下午,我走出位于松花江岸上游街的如家精品酒店,沿上游街转通江路,跨过正在建设地铁的友谊街,被丁香的气息牵着来到松花江岸边。淡紫色的丁香花绽满枝头,花蕊撑开或紫或白的四个花瓣,微风吹拂着它,似热情奔放的女郎向着游人笑,在与游人频频招手。我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调好焦距,把这散发紫色馨香之气的美装入我的双眸,装入我的心中。丁香属于木犀科、丁香属,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馨香宜人而得名。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房前屋后广泛种植着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什锦丁香、法国丁香、朝鲜丁香、关东丁香、辽东丁香以及从小兴安岭、完达山森林里移栽来的野生暴马子丁香等品种。1988年4月12日,哈尔滨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丁香花为哈尔滨市花的决定》。我最早知道这些还是源于那首《丁香啊丁香》:在巡逻归来的路上/我采来一束丁香/丁香啊丁香/她是多么鲜艳芬芳/使我想起我的家乡/啊,丁香啊丁香/在我家乡的小路旁/也开满朵朵美丽的丁香/人们从她身边走过/她会向你微笑歌唱……嘹亮清澈的男高音时常萦绕耳畔久久难忘。今日竟然徜徉于它的气息之中,仰观其花,深嗅其香,巴不得多长出几个眼睛多长出几个鼻孔。哈尔滨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安适多么的幸福啊!
走着走着,前方出现一片宽阔的广场,一座高大建筑矗立中央——这就是为纪念1957年哈市人民同心协力战胜洪水而建立的防洪胜利纪念塔。塔身为圆柱体,塔高22.5米,塔顶是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巨型绿色雕塑,这代表着战胜洪水的英雄群体形象。20根7米高的圆柱构成了半圆形的古罗马式回廊,拱卫着这座巍峨的纪念塔,塔前方是一个巨大的喷水池,一股股洁净的水从池底的喷嘴里涌射出来,应该是寓意把松花江改造成兴利除患和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吧。
“上船啦,上船啦,最后一趟去太阳岛的船马上开船啦……”寻声疾步走过去,看到有两个中年妇女在向游人售船票:公交卡刷卡上船,没卡的扫码买票,两元一张——真便宜!真方便!我的心思不在此,今晚还有重要去处,便走向江边:江水浑浊,没有想象中的清澈,没有想象中的滚滚波涛,也没有想象中的跑冰排,更没有想象中的江鱼畅游,然而我还是决定明天早饭后一定要在此坐船去迷人的太阳岛。
继续向着松花江上的中东铁路桥走去,江中竟然有大片大片的沙洲——江底裸露着,几只红嘴的江鸥还在上面漫步,张望,啄食,我要插问一句:这秽浊的江水你能喝吗?偶尔翩翩盘旋,引得游人一阵狂拍。
中东铁路桥已近在眼前,巨龙般的钢铁之躯横跨松花江南北两岸。我一边张望一边疾步登上大桥,钢梁顶端横枋之上的“松花江”在即将落下的太阳下闪着金辉。中东铁路桥也就是哈尔滨松花江铁路桥,哈尔滨人称作“老江桥”,哈尔滨第一座跨松花江桥梁。就是它连接着欧亚大陆,使中东铁路成为世界上第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值得一提的永不忘怀的是,189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中东铁路修筑权,俄国人役使大量的中国劳工,消耗大量的中国木材,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中东铁路桥最初由沙俄修建,于1901年8月竣工。大桥共19孔,宽7.2米,全长1015.15米。桥墩为石膏白灰浆砌石,花岗岩石镶面。18个桥墩上的桥桁梁是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1962年7月,由东北铁路工程局设计并进行该桥梁的加固工程,全部抽换8孔76.8米钢桁梁,加设两侧人行道,加固11孔33.5米钢桁梁,铲除17号桥墩身,9号桥墩用混凝土加固。
哈尔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哈尔滨到满洲里的滨洲铁路的咽喉。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到旅顺口,总长2478公里。随着中东铁路通车运营,哈尔滨逐渐发展成为东北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埠。因江而生、因铁路而兴的哈尔滨,建成了圣·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俄式建筑群、拥有了“东方莫斯科”之美誉。
这座大桥见证了中东铁路的通车,也见证了哈尔滨由几个村镇迅速发展为远东文化、经贸中心的重要城市的过程,见证了哈尔滨在清末、民国、日伪时期和新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中东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老江桥”是中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桥,在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这座大桥又是沙俄侵占我东北领土、奴役我东北同胞的历史见证。经由这座大桥进出哈尔滨的有旅客、货物,有沙俄、协约国、侵华日军,有中东铁路初创时期的各国移民,也有十月革命时期的大批俄国移民,有中共早期领导人从这里踏上通往“赤都”的红色旅程。
2013年,以哈尔滨人惯称的“老江桥”为核心的中东铁路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2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确定中东铁路公园实施方案。公园于2015年9月动工,2016年10月竣工。2014年,随着哈齐客运专线铁路松花江大桥的竣工,“老江桥”完成了百年使命。“老江桥”镌刻着哈尔滨百年发展的岁月轨迹,见证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沧桑风雨,承载着这座城市和人民的厚重记忆。
行走在老江桥之上,可以透过桥面的玻璃俯视松花江水,可以聆听曾经滚滚向前的车轮之声,可以触摸光滑的钢轨,感受曾经炙热的温度。站在桥上遥望中央大街松花江端的防洪纪念塔,依然令人肃然起敬;遥望松花江索道来回穿梭;遥望太阳岛森林茂密游人如织;遥望铁道兵纪念馆的巨型雕塑,缅怀甘于吃苦敢于吃苦勇于献身的铁道兵伟业;遥望中东铁路公园规模宏大布局有致。行走在中东铁路公园,感受着“轨·迹”的规划设计理念,体验着以“老江桥”及中东铁路建筑群的保护利用为重点,对已停用铁路空间转型、拓展与重构,打造成连接江南经济中心、江北文化中心和江中太阳岛生态休闲中心的绿色空间系统,构建的城市景观廊、绿色慢行线和中东铁路文化展示带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给游人带来的美的观感。在参观游览中东铁路公园时深深感觉到,公园完成了其拉近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生活与休闲的距离的设计初衷,实现了向游客讲述哈尔滨与铁路、历史与现实、绿色与文化的故事的设计理念,在坚定文化自信、搞活文物古迹与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中东铁路公园里有一处必须提及与光顾的红色景点,值得游人打卡之所——火车主题广场上的“黄继光号”机车。
我驻足于机车旁,瞻仰着巨大的机车,仰望着“黄继光号”铭牌,从展板上了解了它的历史:“黄继光号”机车组曾担当过毛泽东主席访苏专列的牵引任务;参加并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支前任务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建国初期“满超五”运动中,曾创造日行车1113.4公里的全国最高记录;于1956年5月4日被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命名。可以说“黄继光号”机车是一台功勋机车。据资料介绍,“黄继光号”机车前后经历过六次转型,其前身为解放型1008号蒸汽机车,1963年转型为建设型5743号蒸汽机车,2011年转型为和谐N5型0001号机车,并沿用至今。60年机车蝶变,60年风雨沧桑,60年薪火相传,“黄继光号”始终发扬“敢打硬拼、冲锋在前”的英雄列车精神,先后创造了“孙士贵快速焚火法”“高速闯坡法”等闻名全路的工作方法,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等30多项荣誉,成为全路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一座桥一座城,一条江一段历史,百年的沧桑血泪,百年的奋发崛起,百年的辉煌蝶变,镌刻在松花江老江桥之上,镌刻在绵延千里的钢轨之上,镌刻在奔流不息的松花江水之中,镌刻在为哈尔滨的发展繁荣付出心血的人民心中,也镌刻在为哈尔滨的发展繁荣而欣喜不已的游人心中。
祝福,松花江;祝福,哈尔滨!
再见,松花江;再见,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