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殇的意思是什么?
5月13日,我刚参观陕西宝鸡关山牧场归来,就收到了中国著名作家、摄影艺术家董发亮先生寄来的一箱商南茶叶和一本雪白精灵般的诗集《雪殇》,站在古城西安曲江名叫曲江龙邸的小区阳台上,我久久的思绪,在遥远的大秦岭东南方盘旋,记忆中的董发亮先生总是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中国文坛和摄影艺术的原野上狂奔,目视前方始终如一冲冲冲,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喘口气呢?



我记得有一首歌叫《殇雪》,表达的意思是对爱情的悲痛,对一个人的思念,悲伤孤寂的情感。殇雪代表悲伤的雪,孤寂,死亡的雪——它讲的是一对情侣,在某年的冬天,大雪纷飞的时节,男方对女方说了分手,女方十分伤心,以至于,每年的冬天,她都无法走出这个伤痛,只要冬天落雪,她都会想到当时分手的情景,从而泪如雨下,伤心欲绝。因为她始终无法忘记那个跟她说分手的男人,她陷入这段回忆太久,从而无法自拔。她常常在分手后拨打对方的电话,却又默默的挂断,不敢听见对方的声音。





当然,董发亮先生的诗集肯定不是写风华雪月爱情故事的。因为三十多年前,当我们在陕西省丹凤县初次相识时,他还在开一家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以冲洗黑白照片为主的照相馆,风风火火风雨无阻为全县改革开放初期想发财的农民拍照、洗照,然后发表在成千上万种报刊上,成了董发亮的一种使命,后来,当我进入商洛一家报社当上记者时,他也由当地文化馆进入了市文化局,当我到海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时,他居然当上了我们商洛市的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虽然这其间的二十多年我们不曾相见,但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画报、中国摄影报、《摄影世界》杂志,尤其是平遥国际攝影大奖赛等等这种国家级媒体和赛事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和作品,获奖作品更是不计其数,自然而然的,他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成了让人仰望的中国文学艺术界全国第七次、第八次文代会代表,成了商洛市文联、商洛市作协第一届主席。即使年过六旬之后,他依旧阳光灿烂,不仅担任商洛市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大西部》杂志总编,而且出版了《山泉》《月光中的肖像》等10多部散文、诗歌、文艺评论集。2002、2003、2004年被评为陕西省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他还代表陕西省艺术摄影团出访欧洲,作品在巴黎“欧洲摄影之家”展出。2013年至今连续10年获“中国年度散文奖”,并获得陕西省首届、第二届文艺评论奖、“柳青创业文学奖”、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新锐诗人奖”。他的精力为什么如此旺盛,年过七旬反而和他的丹凤籍好友、茅盾文学奖大作家贾平凹先生一样,生命力越发暴发式增长,作品层出不穷呢?
打开董发亮的诗集《雪殇》,首先惊叹的是《大诗刊》《世界诗人》主编、《世界诗坛》副主编曹谁写的序言《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诗歌的书写方向观察——读董发亮先生“丝绸之路组诗”》。
当我读着“唐朝的时候在长安就可以讲中国即天下,在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才是天下,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汉语诗歌应该书写整个世界。我们从董发亮的诗歌看到这点,他踏着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在西班牙、俄罗斯等地游览,用汉语的诗歌去诠释汉语世界的天下”时,我立马惊呆了,这个商洛老乡早已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诗歌朗诵了。在这里,我不得不择录了曹谁在序言中的一段话,“有一天在西班亚马德里街头,中国诗人代表团驻足围观,一位身着波西米亚大摆裙,乌黑的发髻上斜插一枝大红花的舞女,合着吉它音乐伴奏,在街头黄色地砖上热烈的旋舞,董先生以他新闻摄影人独特敏感捕捉了这一瞬——天边飘来几朵白云/被人间烟火熏成咖啡色/吉它、响板、歌喉、辣舞/举手投足/人性最无保留/颈前妖艳唇膏/勾着男人的目光/脚踝上的铃铛/环佩叮叮当当/波西米亚裙褶放荡不羁/排山倒海火辣激荡/将爱恨情愁晃到心尖上……”他为什么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唐诗发芽中国宋词开花的地方,因为他本身就来自中国文化的沃土——陕西商洛,这儿不仅诞生了驰名中外的大作家贾平凹,而且诞生了近年火爆大江南北长域内外的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作为他们的好朋友和“穿开裆裤长大”的乡当,董发亮能不才气过人吗?
其实,陕西文坛数十年之所以能够生长出来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这样的参天大树,还与其省市党委政府扶持并培养了大批的文学陕西人才息息相关。我记得去年在西安的一次活动上,我就碰到了一位女士,她叫王芳闻。作为咸阳市广电局副局长兼咸阳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咸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理论讲师团团长,她本该在当地政坛大显身手,然而,这位后来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兼创联部主任的女强人,却把散文和诗歌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和方向,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和诗歌,并且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既自己夜以继日创作,又不遗余力的发现人才,推荐人才,陕西文坛能不红透半个中国吗?
王芳闻女士以《故乡情怀总是诗》为题,在序言中掷地有声,“有时我们无法创造美,但我们却能发现美。”她说,“诗也是一样,它不是我们在不经意间写出来的,它本身就站在那里,就在你的生活圈子里,围着你身边转来转去,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看见,或看见了没有发现,而最先发现它的那个有心人,就成了诗人。如此说来,发亮先生应是发现诗的有心人。”“这是一种诗意人生的追求,也是一种诗化生命的象征,若说人生因追求而至美、生命因燃烧而至美的话,那么,诗人发亮对诗痴迷的追求,必然让他的人生因诗的伴行而丰采而至美。他的诗,字里行间,流淌着乡音乡情,让人感到诗人故乡情结是多么地厚重,对故乡的记忆是多么地深刻,诗人借景生情,用诗在呤说着自己难忘的童年往事,用诗来素描着他珍爱的亲人朋友和难忘的故乡山水,诗言诗理发自心田,没有丝毫的杂质和功利,没有丁点的失落和无奈,所有的诗,都传递着二句话,一句乡情一句真爱。”听着王芳闻女士的肺腑之言,我一直在想,这位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什么时候能和董发亮先生一起,在我们这些中央媒体的老记们面前朗诵两首新创作的诗歌,因为我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朗诵诗歌了。

我记得从黄徽黄山返回西安时,天气预报有一场雪,结果第二天发现空中只有几块乌云,雪的影子都没有。我就想起小时候在黑龙口上学时,有个少年在黑板上这样写——“断崖殇雪,湖畔爱怜,你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明天。想你,盼春花烂漫的你,才是我情不自禁的牵挂。”
李长征
2024年5月13日于西安曲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