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几句顺口溜: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端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由此可见三秦儿女对秦腔的浓厚兴趣。父亲年轻时就是个戏迷,他老人家说起秦腔戏的来龙去脉说的头头是道。小时候深受父亲影响对秦腔就有那么一种朦胧感。记得那时我生活的丰陵乡七岔口村有一座戏楼,隔一段时间就演戏,我骑在父亲肩上在人群中看戏,开始了看戏的生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当时的丰陵乡电影放映队要是那一天晚上放电影,高高的架在乡政府门前杨树上的高音喇叭经常播放秦腔《三滴血》里面的“你二老霎时无去向”、“未开言来珠泪落”唱段,耳熟能详,婉转悦耳的旋律吸引着我,我就慢慢开始喜欢秦腔戏。
还记得我们几个小伙伴勾肩搭背去距离七岔口村七八里的县城和附近庙会上看戏。那时看戏就图个热闹,至于戏的内容已忘到爪哇国了。长大后看了许多演出,认真地听了一些录音带,尽力东施效颦那些经典唱段,细细地品味深层次的文化韵味。而立之年才对秦腔产生了情缘,也算是一名秦腔爱好者了。聆听几段名家唱段,如醉又如呆,情不自禁唱上几句,如贵妃醉酒一般。秦腔要是比流行音乐好学,又怎能体现出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呢?最让我痴迷秦腔的是它真声真嗓以情感人表现出来的,时而叫人慷慨激昂,时而叫人眼含热泪,时而又叫人破涕为笑。经过自己长期琢磨,秦腔换气、断点、拖音、吐字、行腔的强弱变化有了一定把握,自我感觉唱的有板有眼有味道,洛南剧团艺术总监刘俊武给我点评:浑身贴膏药----毛病不少。
我曾在西安易俗社看过《五典坡》《血泪仇》,还在陕西戏曲研究院看过《下河东》《辕门斩子》,在这大雅之堂看戏感觉就是不一样,近距离一睹名家的风采,格局一下子提高了不少。在洛南剧院看戏机会多,我的同乡好友田红洛就在洛南剧团工作,也就是那个号称“商洛第一架子鼓”,用二胡把《新赛马》拉的悠扬、轻快、喜悦、激情的田红洛,剧院要是那晚上演戏,他就给我想办法弄戏票,让我过过秦腔瘾。我也不放过红白喜事欣赏秦腔的机会。洛南城区秦腔自乐班八九家,有名的自乐班有《花溪弄中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洛南县文化馆群艺社》,《洛州秦峰文化演出传媒有限公司》,这都是戏迷们自发的群众性组织,活动地点大多在秦唐公园、花溪弄舞台、仓颉园魁星楼亭、馒头山广场、音乐小镇小舞台、高速路口岭阳公园,这些地方环境优美又不扰民。公园里传来叮叮咣咣的绑子、锣鼓、板胡交织在一起的声音,三五成群的戏迷们陆续前来,观众和戏迷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生旦净末丑轮番上阵,戏迷们热情很高,反正咋高兴咋来,听的人越多唱的越有劲,有的唱的不但有感情而且有激情,眉飞色舞。有的观众听得忘记了自我,烟都把嘴唇烫伤了。戏迷们的演唱水平虽与剧团演员有差距,照样吸引着不少游人驻足欣赏。平时一些热心戏迷一张罗,寻个环境优美的僻静处,司鼓和板胡伴奏,锣鼓家什敲起来就开唱了。

饭后茶余,我喜欢躺在沙发上,手里握着带把紫砂壶品着青茶,眯着眼聆听一曲《渭水秋歌》,那深沉忧伤的旋律,幽怨婉转的韵味,诉说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听着听着不由得使人暗自流泪;聆听一曲《秦腔主题随想曲》,那苍凉豪迈,委婉高亢的曲调把我感染地心潮澎湃,就二个字:舒服。我喜欢到各种秦腔活动现场观看,更喜欢到深山野沟大声吼,吼声里有苦有甜,有血有泪。我甜也唱秦腔,苦也唱秦腔。有些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精彩唱段久久在耳边回荡。秦腔给我的业余生活带来了乐趣。高兴了唱“花音板”,高兴得眉开眼笑,痛苦了唱“苦音板”,揪心撕肺的唱腔却能抚平心中的烦恼。原先在农村干农活困乏时,我便站在田埂上大吼《下河东》《铡美案》,那里面“五王八侯都丧命……”,“王朝马汉喊一声……”的唱段,我是用吃奶的劲从心里吼出来的,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处不舒服,困乏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遇到伤心事,憋了一肚子委屈,无处发泄,我独自一人到县城周边的松树林里饱含深情唱《周仁回府》《斩韩信》,那里面“李兰英秉忠烈人神共鉴……”,“娘娘连声叫,你怎忍杀臣归阴曹……”的唱段,我尽量把痛不堪忍的心情唱的荡气回肠,唱着唱着我就沉浸其中,不由得伤心落泪;高兴了哼一段《华亭相会》,上下通气不咳嗽;我遭人欺负无处发泄,避过人唱王宝钏“魏虎气得我啪啦啦颤,恨不得把贼的双眼剜”,顿觉心平气顺;遇见以上压下,吼一声黑包拯“慢说搬来龙国太,宋王爷到来也不容”,顿添了做人的正气和尊严;与老婆公园散步,偶尔唱两句“前面儿走的高文举,后面儿紧随张梅英”既诙谐又幽默。秦腔戏就如同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全都有。通过唱戏使我真正体会到周仁侠肝义胆的忠心,韩信背水一战的决心,秦香莲不屈权贵的执着,王宝钏的苦守寒窑的忠贞,韩英宁死不屈的气概。
当然,最让我难忘还是在逛庙会上看戏,逛庙会看戏最热闹,逛庙会图的就是热闹,体味人间烟火。庙会上最热闹就是看戏,热门的秦腔剧目轮番上演,戏台临时搭建,照样也有前后幕帐,邀请附近戏班子唱戏两天两夜,有时剧团也会前去助兴。还没开戏,只见戏台周围观众越聚越多,漫山遍野人山人海,周围挤不进去望不见演员干着急,中间中老年人自带小板凳早早坐着,戏台四周的观众,有的站在凳子上,小娃骑在大人脖子上,前头的把后面的挡住,后面的就大声喊叫,不听就骂,声音比唱戏的还大。人群中不时还能闻到屁臭味。中间有人小便拼命往外挤,人群左右涌动,有的被挤下凳子人仰马翻,戴红袖章的大声呵斥,但还有人不听,只有锣鼓叮叮咣咣闹台的时候,场面才能静下来。有一次在庙会上看戏就把我挤到埝下,造成膝盖韧带损伤,疼了一个多月。有的小朋友坐到戏台角角腿一盘逍遥自在,有的干脆爬在戏台前,演员唱念做打吹胡子瞪眼,提袍甩袖看的清清清楚楚;有的喜欢武生在台子空翻、舞枪弄棒;有的就喜欢青衣美女碎步移动,台下就有人窃窃私语:瞧那腰那眼那脸一身的戏哟。人群中不时传来口哨声,有的演员入戏深,唱哭台下听众。记得有一次剧团在庙会上演苦情戏《赵五娘吃糠》唱的真感人,饰演赵五娘的演员入戏太深,声情并茂,唱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都把自己唱哭了,我和台下好多观众低头掩面而泣,那戏里的人该是多么的痛苦。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看的是表演,想的是自己。

我结识了很多热爱戏曲的戏迷朋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下面几位戏友。赵书善老师是我十多年的戏友,他人实在又随和,又能拉又能唱还能敲,他演唱《血泪仇》中的龙王庙这段戏特别感人,在悲哀的音乐声中,他半说半唱苦诉念白:“我再叫一声狗娃狗娃……”,他能把王仁厚悲愤交加,字字血泪的内心世界融入剧情之中,特别是那一声声“狗娃”叫的连我这有泪不轻弹的人也禁不住鼻子一酸,他用二六板板式唱出了“……你是中国委员长,为什么你的大小官员联保军队是豺狼?……”的怒吼,丹田音十足,唱的让人咬牙切齿地痛恨反动派。戏友史永淳,黑黑的脸庞,留着一头寸发,永淳哥为人豪爽正直,唱腔干净利落,天生一副好嗓音,打听到自乐班有活动必前去亮几嗓子。《周仁回府》中“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是他的保留节目,他能把周仁满怀冤屈悲痛唱的令人荡气回肠,他把周仁哽哽咽咽的唱腔体现在脸上,好几次把我感动地眼含热泪。可怜周仁的不白之冤,叹息世上好人难当。戏友刘月玲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她唱戏台风稳健,感情到位,快慢有序,唱腔好韵味强:《祝福》砍门槛中“阿毛阿毛连声唤……”的唱段,她能通过唱腔把祥林嫂对卫赖子的痛恨和对老六的不舍,对阿毛的疼爱以致到最后的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入戏太深,她情真意切哭阿毛的道白不知哭碎了多少戏迷们的心。

戏迷在自乐班唱戏忘词走调,吃梆子凉板是常有的事情,大家都是业余的,谁也不笑话谁。陕西十大怪其中就有一怪“秦腔不唱吼起来”,体现了秦人的豪爽。有戏友戏谑,你扯着嗓子唱戏像老牛在吼。唱戏的嘿嘿一笑:有本事你也吼几句。有戏迷高音处唱的眼睛瞪的像牛蛋,一口气不得上来要断气的样子,看的人痛苦不堪;有的瞎胡喊,别人听着如鬼哭狼嚎一般;有的破破嗓子有前声没后声;有的唱戏忘词了,不是跟着伴奏走,而是惊慌失措,有的上去救场,有的小声提词以挽救尴尬局面;有的情绪已经酝酿好话筒忘拿;有的戏迷吼声太给力把裤带都挣断了,把人笑的前仰后合;有时几个人一起串烧唱戏,牛拽驴不拽,尿不到一个壶里,洋相百出。戏迷们闲暇时也说三国套四国,戏曲内容不是相公招姑娘,就是奸贼害忠良。戏迷们扮演海瑞、祥林嫂、王宝钏、陈世美、韩英……,戏如人生,人生入戏,这让我真正体会到:演我非我,我演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有朋友不惑地问我,都什么年代了你还这么痴迷秦腔?我风趣地说:秦腔是我的情人,我对秦腔一片忠诚一往情深,我已深深地陷入爱的泥窝不能自拔。人到中年就喜欢秦腔厚重朴实的原生态。现在工作和生活压力太大,房贷车贷教育医疗压得人喘不过气,人们迫切需要通过娱乐来调节情绪。有些人因生活压力过大,精神几乎频临崩溃边缘,不妨在工作之余唱几句秦腔,这样可以慰藉焦虑浮躁的心灵。秦腔唱词、独白精炼经典、精辟精湛,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给人带来生活的启示。痛苦时,唱慢板,那些忧伤的唱腔会把烦恼忧愁抛之九霄云外,一定会把内心的哀怨宣泄出来,给自己释放压力;高兴时,唱快板,可以把内心的喜悦分享给别人。欣赏秦腔演出,或者酣畅淋漓地演唱一段秦腔,你的感情世界一定舒畅。
事实证明,经常唱秦腔,可以增大肺活量,也能加强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心累了心烦了,就听听秦腔戏吧!既然唱秦腔有这么多好处,我们何不去演唱和欣赏秦腔呢?
秦腔,这辈子咋就爱上个你!

作者简介:陈英良,男,生于1968年7月7日,本科文化程度,在洛南县人民法院工作。业余时间喜欢练太极,唱秦腔,写一些散文,巜我喜欢秦腔》,《基层法官的一天》,巜母亲,我心中的一座灯塔》,《学习太极拳随想》等文章先后在巜商洛日报》《商洛审判》刊登;《如何阻止农民上访后脚步》在《民情与信访》杂志刊登;巜小时候过年的那段岁月》被洛南县图书馆评为特等奖。
发稿编辑:张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