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那条小河
文/何山海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我的家乡坐落在华北平原北部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子不大,约有七八百户人家,村民世代务农,居住在低矮的土坯房内,贫穷而落后。
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把小小的村庄分隔成南北两个部分。
河是沙河。河面不宽,约百十米左右。河水很浅,浅处刚刚没过脚踝,深处才及胸口。河水清澈见底,河面上有一座简易小木桥,是连接村南村北的唯一通道。人走在上面吱呀吱呀乱晃,牛车马车只能涉水通过。每到夏季暴雨不断,小桥总是被冲毁或被淹没,村民有急事儿也只能站在岸边彼此呼喊。后来村里出资修了一座水泥桥,才暂时缓解了交通问题。
家乡的那条小河,总是流淌着童年的记忆与欢声笑语。
春天,杨柳吐绿,和风荡漾。我们脱下鞋子,挽起裤腿,静静感受沙子从脚底流过,享受河水的清凉;我们捡起石块打水漂,比谁水花多飞得远;到芦苇地里扒芦根尝甜脆、折树枝做响笛,咿呀奏唱赛鸟鸣;趴在岸边看蝌蚪,捞鱼摸虾逮青蛙,欢腾与喧闹塞满了整个河道。
夏天,小河成了我们孩童的乐园。烈日当空,阳光洒满大地,河面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小星星在闪烁。我们在沙滩上挖沙坑,堆沙堡,追逐嬉戏,看刚踩过的脚印被水渗满,尽情感悟大自然的力量。男孩子们跳入齐胸深的水中扎猛子、学狗刨、打水仗,在随风飘舞的芦苇荡中捉迷藏、掏苇喳,在浅水中逆流而上打“飞鱼”,四面围挡“竭泽而渔”,把抓到的鱼用柳条串成串提回家,晚上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炸“面鱼儿”。在那个食物贫乏的年代,这道美食绝对是一辈子的记忆。
秋天,小河边的树叶渐渐变黄,落叶随风飘落,给小河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芦花白了,芦苇到了该收割的季节。我们捡起一片片落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纹理,挑出韧劲强的叶茎玩“牛筋”,一次又一次比试不服输,在尽情玩耍中感受奋斗的乐趣。稍大一点的孩子开始帮着大人忙秋收,一次次趟过河水把粮食运回家。
冬天,小河的水面结冰了,河水不再哗哗流淌,河道一片宁静。过河不用再从桥上走了,随便找一处厚一点的冰层就能通过。孩子们在冰面上“滑哧溜”,打陀螺,在木板上绷上铁丝当冰床划着玩。胆子大的把自行车骑上了冰面,左扭右扭练平衡,一不小心摔出去好远也不觉得疼。有时我们会来到河边,欣赏那冰面上的雪花和冰凌。砸开冰块捧在手心感受融化时的丝丝凉意,或者趁同伴不注意将冰块塞到他脖子里,打打闹闹驱散了冬的寒意。
小河,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承载了我的童年回忆。虽然现在的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时情景早已不在,但那条小河仍然流淌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永远的牵挂和思念。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离开家乡多年。然而,那条小河的模样,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可见。每当我闭上眼,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笑与纯真的年代,站在小河边,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感受着家乡的温暖与宁静。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性情温和、随遇而安,爱孩子、爱诵读,喜读书、喜旅游,追求健康、自然、快乐、充实的人生意境。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在多个公众号平台担任主播,做义工。播讲的长篇社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等作品上了喜马拉雅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