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耄耋之年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六四级毕业生同学会林维平文/谭正学图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在初夏这个美好的季节,原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一九六四年毕业的部分学生,聚集在美丽的山城重庆。他们这群学生,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82岁,平均年龄85岁。他们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杵着拐杖,从四川省的各个角落来到重庆沙坪坝公园,参加这次令人瞩目的,耄耋之年的盛会。


一、惊 讶 【沙坪坝公园合影留念】 【沙坪坝公园座谈会】 从同学们接到通知的那天起,首先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的儿女们,他们大惑不解的是已过耄耋之年的父母,竟然要在没有任何人陪伴的情况下,不管不顾、长途跋涉去重庆开同学会,他们的儿女们,对父母的身体健康感到担忧,更为父母的旅行安全感到担心。因为来的同学当中,有的患脑梗住过一百五十多天医院,有的曾半身瘫痪,至今仍全靠轮椅行走。其次感到惊讶的,是服务员和公园里的游客们,见一个个“七老八十”的人围桌坐在在一起,听说是开大学毕业六十周年的同学会,他们一个二个口里都“啧啧”有声,称赞这些老年人“了不起!”


二、思 念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塑前合影】 【国学大师吴宓雕像前合影】 诗人贺敬之《回延安》一诗云:“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同学们一行走进西南大学,坐上游览车,来到文学院教学大楼前,大学毕业六十年了,这批经过人民共和国从苦难到发展、直到强大的的同学,对“西师”一别就是六十年,他们的胸膛起伏了,眼睛湿润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在这里,他们的恩师们也在这里,他们青春的梦想,更从这里开始。他们这批国学大师吴宓的关门弟子们,忘不了啊,也不能忘!十多年前,他们去陕西泾阳,去安吴堡吴氏墓园,凭吊吴宓他老人家,给他老人家立碑,他们是在恩师吴宓的关怀和教育下,长大成才,而为人师表。

三、青 春【西师田径队合影,同学张克强11秒1打破西师100米记录】 毛泽东主席说:“……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是的,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宠儿,浑身散发出青春的光芒。三年困难时期,他们努力学习,当然也参加周末交谊舞会,甚至与苏联女老师跳舞。他们去嘉陵江看点点白帆,登缙云山看日出日落,到北温泉跳水、游泳。他们每天最大的事,就是到阶梯教室和图书馆抢座位。1960年11月9日,笔者抢到了第二排的座位,有幸聆听了教育部长杨秀峰的谆谆教诲。他们年级组建了鲁迅文学社,办起了“春笋文学壁报”办起了“嘉陵浪文学论坛。”参加院田径队、院文工团,实习时,当了红岩先烈江姐儿子彭云的老师。然而,他们感到最大的骄傲,就是成为了吴宓、徐德庵、谭优学、林昭德、翟时雨这些国学大师和中国知名教授的弟子。 

四、山 城 【“我(们)在重庆”打卡】 【重庆“地标”解放碑前合影】 参观完母校,他们乘坐六号线轻轨,来到山城重庆渝中区,这还是那个爬坡上坎的四川省辖重庆市吗?还是在“雾重庆”中,一遍阴霾笼罩的“解放碑”吗!今天的重庆,经过改革开放,成为中央直辖市后,已经是“山乡巨变”了!如今的解放碑已经成为旅游者们首选的打卡地,今天要说的是,没有到过解放碑,就不算到过重庆。人们都说“无夜景,不山城”,如果你看过重庆的夜景,一定会被绝美的夜色所折服。叶剑英元帅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今天他们这批“七老八十”的家伙们,终于看到了美丽山城的夜景,也心想事成地汇聚了在一起!真个是“满目重庆夕照明”啊!

五、缅 怀【满目青山夕照明】 当他们行走在西南大学的林荫道上,当他们站在校门前毛主席雕像前合影留念,当他们站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像、国学大师吴宓雕像前时,同学们心中都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充斥在心间。感到一种“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空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仅笔者知道的,二班的班长走了,副班长也走了,还从一起聚会的同学口中,得知这个走了,那个也走了。今天当他们冲破儿女、朋友们“担心”的束缚,相聚在一起时,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感到自豪,为依然健在感到欣慰,更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幸福!笔者对已经逝去的,在教育战线和其它战线,曾经一道奋力拼搏的同学们、战友们道一声:“愿你们在天堂上,与我们一起相聚!一起同乐!” 最后,向以张远峰同学为组长的“西南师范学院六四级重庆同学会筹备组”的所有同学们致以崇高的敬礼!期望有生之年再次相会。 第三稿改于2024年5月14日10时 林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