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心立命 山高水长
——师存保《洗耳河情思》
读后
文/秦邦道
近日,师存保先生将其平生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学所记,所思所忆,汇集成一部近30万字的《洗耳河情思》一书,让大家共同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
受其所邀,我在成书之初,也曾参与其中,为他的书稿提了些建议,多被他吸纳,还被他在后记中谬奖了一番,实在让我诚惶诚恐。
我与师存保先生相交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是曹川公社组织委员,他是县委组织部干事,算是我的上级。我也曾陪同他下乡考察过干部,互相印象都不错。1995年前后,我到县经委上班,他已是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局局长,都住在政府大楼一楼,而且是门对门。时常能见到他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忙忙碌碌,不苟言笑的清瘦身影。退休以后,存保先生受聘于运城一家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就只是偶有所见。但相似的人生阅历和相近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虽远还近,虽疏还亲。因为这本书的缘故,让我们又走到了一起,成为至交好友兼文友。
存保先生的平生阅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经历:上学、务农、转干、退休,四点一线。不过,存保先生与我不同的是他起点高,进步快。参加工作后,走上组织人事部门工作岗位,能够从事这样重要的工作,与他的博学多识,缜密思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密切相关。为此,我总结为“五干”:即曾在学校是班干,回到村里是队干,参加工作是社干,调到组织部是组干,退休后又成为聘干。他一生都在干,干了整一生,至今仍在干。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是不知疲倦,扑下身子,是一头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的中条山老黄牛。
存保先生的人生轨迹在他的书中已经叙述得很明白,这里不再赘述。
平陆虞坂古盐道曾产生了一个闻名全国、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伯乐相马。还有一句哲言,叫作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存保先生自小天资聪慧,发愤读书,在学校是出了名的好学生。回村后扎实肯干,吃苦耐劳,担任生产队队长,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官,但也是最麻烦的官,最难当的官。一个县委书记,不一定能干得了生产队队长这么大的“芝麻官”。他这个官干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干得有声有色,很有创新,把那个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极差的生产队搞得红红火火,变化很大。群众交口称赞,老百姓也得了实惠。但如果他不是在洗耳河畔邂逅了原三门公社书记令狐建忠,让这位“伯乐”发现他这个“千里马”,而且很快举荐他参加工作成为社干人员,恐怕他也会像千千万万个干得很出色的生产队长一样,永远埋没在泥土的芳香里。甚至到老,也不会吃上公家饭,穿上公家衣,拿着俸禄,光荣退休。
话又说回来,如果存保同志是一位了无本事的平庸之辈,令狐建忠书记再是伯乐,恐怕也看不上他。如若不然,怎么会有“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人的”这句话呢?
谈到《洗耳河情思》一书,我也有许多话要说,归纳起来,我总结了三句话九个字:“接地气、有味道、很高端”。
所谓接地气,就是作者的文章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没有故弄悬虚,矫揉造作。全书没有无病呻吟之句,更无闭门造车之事。他将生活中的场景,现实中的事物,与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有选择地融入,文字非常鲜活,朴实生动,寻常百姓都能看得懂。没有华丽辞藻,没有词语堆砌,这一点我最为欣赏的。
所谓有味道,就是作者用了大量生活语言和歇后语,甚至将许多家乡话融入文中,使作品充满乡土气息,有了烟火味。这本书绝少假话、空话、套话、不切实际的话,读来让人不感生涩。文章,味也!没有味道的文章,往往如同嚼蜡。《洗耳河情思》会让你爱不释手,难以放下,这便是文章的魅力所在,从而也反映出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较好的驾驭文字的学识功底。
所谓很高端,就是在本书的字里行间通过平实的讲述,透射出一种哲理:就是北宋大家张载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者虽没有明显表露出这个话语,但字字句句,篇篇章章,无不蕴含这种高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作者自己的人生历程和文字表达,潜移默化在字里行间,立心立命,山高水长,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什么才是人民公仆,什么才是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为社会做贡献。作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整天和土地打交道,和农民交朋友,一年四季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大地上的体验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了作者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当好老百姓的贴心人和农民利益的守护神。
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工作,使作者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这也反映到他的作品中。本书结构严谨,文字精练,排列有序,张弛有度,读后让人觉得不絮烦、不累赘、不重复。再加之作者文学修养深厚,知识储备丰富,妙语连珠,读来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心旷神怡的感觉。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给人以启迪和鼓舞,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也让我受益匪浅,给了我非常好的启示和教益。
2024.3.29于陋室


作者简介:秦邦道,山西平陆人,退休公务员。与共和国同龄。赋闲后伏案爬格,编著有《平陆三区》《中条山抗战史料汇编》,著作《涧阳镇》《一代英贤冯子健》《仝卜年》《百里奚列传》等地方文化丛书,累计400余万字。热爱家乡,喜欢山水,对生活充满情趣,乐而忘忧,惟与书为友,常和文结缘,自娱自乐,陶醉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