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散文《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二)》
文/红霞

淮海战役纪念馆由新馆,老馆两部分组成。
呼吸着一树树素娟似的白玉兰花的香气,走过滾动着晶莹雨珠的草地,穿过历史的烟云,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老馆的大门,走进了硝烟弥漫的历史中。老馆与纪念塔同时兴建,1965年完工开放。陈毅元帅题写的“淮海战役纪念馆”七个苍劲有力的馆标,在濛濛细雨中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老馆建筑为明代琉璃瓦箓顶,中间是庑殿重檐的门廊,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馆内珍藏着淮海战役前线往来的电文,烈士遗物,人民支前等各类展品257件,其中一级文物达14件之多。如今不但馆内的收藏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就连这座具有民族特色,古朴的老建筑以及当年参与建馆的工作者在国家困难时期所付出的艰辛都是值得怀念与敬仰的。

新馆是在我们国家经济实力逐渐强大,由徐州地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积极的支持下,历时三年,于2007年7月17日建成开放。新馆的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展出的文物,照片,图表近3000件。与老馆的展品相互补充,资料更丰富,更全面地反映了淮海战役的全貌。
新馆分别由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全景画馆七个部分组成。馆内分上,下两层,先进的现代化设施更助力人们参观。

当我踏进纪念馆的大门,我看到在庄严肃穆中,参观的人们面对革命先烈的历史事迹无不肃然起敬“不敢高声语,恐惊烈士魂”。人们静静地在展柜前,仔细地观看那些烈士遗物,那些仍带着战火硝烟的枪支,武器。而那些泛黄的书信电文,隨着斑驳的落满历史尘埃的发报机,穿越时空,向我们述说着当年战争的艰苦与残酷。

展厅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引人注目。那是前敌指挥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振林五位领导人在战役前夕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休息的瞬间,为我们留下的珍贵合影。看着前辈们身着戎装,面带威严,淡定自信地站在即将开战的战争前线。我的心中充满了敬意,就是他们用集体的智慧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指挥着千军万马,创造了淮海战役仅用66天时间,以少胜多,以劣质武器战胜了以美式的先进装备的囯民党军队,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必胜的信心,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展品中有随军记者拍摄的解放军勇士们用自己的身体当桥墎,在结冰的河水中扛着门扳,让大部队抢时间过河,为消灭敌人赢得了时间,有普通的士兵家人为支援前线而捐出怃恤金的壮举,有记录着支前模范行程5000余里的小竹杆,还有那见证支前历史承载着多重任务的独轮车……。面对革命前辈留下的带着他们使用痕迹的物品,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先烈们那段峥嵘岁月。深深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而奉献青春热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
2024,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