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说的后海,不是北京的后海,是西安人眼里的后海,具体是指浐灞生态区宽阔的水域。醉美四月的一天下午,阳光明媚,风清气爽,朋友相约去后海乘坐一次帆船,我满怀兴致,欣然前往。

小车沿着凤城八路向东行驶,迎面涌动的错落林立的楼宇、花木掩映的绿化带、纵横盘旋的立交桥,已然惹眼吸睛,令人心情舒畅。一上灞河元朔桥,海湾般的水面、或飞翔或漂浮的鸟儿、四周郁郁葱葱的植被,更是入眼入心,令人赞叹。车到靠近后海码头处停下,站在灞河东岸,我习惯性地远眺近看,奢想把五光十色、目酣神醉的景色尽收眼底,装入心框。同时又似有幻觉,眼前层叠出一幅幅储存在脑海里的湖光水色、廊桥楼台、绿茵如锦的画面。

从西安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起,我多次到浐灞生态区游览,每次都有一种海阔天空、心旷神怡的感觉。在这个春潮勃发的季节,面对开阔幽深的水域,愈看愈生发出“莫不就是站在海边”的感触。从北面的元朔桥到南面的彩虹桥,近看水面宁静、清澈而不可测,远看波光粼粼、水映碧空。迎着西斜的柔和的太阳,穿过拉杆式彩虹桥极目而望,水红色的步行桥和东三环灞河大桥隐约可见;水面似乎弯曲着升高,通到目之所及的秦岭。长安塔沐浴在阳光中,透明而带有神韵。彩虹桥上车辆密集。往北面看,元朔桥上同样车流如潮。两桥相比,彩虹桥展示出优美的曲线和鲜艳的色彩,确实像一道巨大的彩虹靓丽多姿。而元朔桥,则是优美的流线型,整体看像一条连环套的“中国结”。如果说彩虹桥具有现代明快感,那么元朔桥则给人以古朴厚重感。元朔桥这边,靠岸有一座深红色建筑,与周围集群式高楼大厦相比,要小得多。正因如此,倒显示出精美玲珑来。询问朋友,得知这小巧的房屋是灞河水管站。水管站旁边,便是拦河橡胶坝。老远看去,拦河坝上排列一块块黑色的石头。我问这是何故?朋友笑说:“哪是什么石头呀?是鸬鹚挨个挤在坝顶休息呢!”我甚觉好笑,原来鸬鹚也喜欢成群结队,还会找个好玩的地方。再看水面上,水鸭三三两两结群浮游,小鸟一队队在空中穿梭翻飞。忽然有两只黑色大鸟斜飞而来,看样子虽有鹰那么大却不是鹰。它身子稍显肥胖,翅膀像两只蒲扇似的猪耳朵,扇动起来显得沉重,飞翔的速度也慢。朋友说,这种鸟叫灰鹭。他又补充说,栖居后海的鸟儿有二十多种。朋友是蓝田人,回家常路过或游览后海,好像对后海了解甚多。

隔水相望,对面一幢高楼直插云天,阳光照耀下反射出银白色的光亮,独特而雄伟壮观。楼上方镶嵌有字。我手搭凉棚,左右移动,极目而望,看出那是“后海城开”四个字。问朋友,没有认错,便自信了我的视力。从朋友口中又知,原来西安后海的称谓与这幢楼有关联。“后海城开”是一家宾馆和餐厅,开业后来的人多了,渐渐把这块区域称之为西安人的“后海”。这一称谓,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浐灞生态区和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热爱。紧挨“后海城开”南侧,是典雅的凯宾斯基酒店。酒店周围,亭台水榭,碧草青青,柳枝荡漾,和灞河沿岸立体的、不同形态的湿地和植被连为一体,美观多姿。眺望城区方向,高楼栉比鳞次,在阳光浸染着的蓝天白云的覆盖下,影影绰绰,美轮美奂。此刻,我想到曾经站在北海、威海、营口海边观景的情形……

工作人员招呼上船时,一面白帆在岸边升起。船型不是我想象中的手摇式小船,而是装有发动机的较大的帆船,通体纯白,美观雅致。人坐定,船离岸,其速度又不似我预想的那么快。船悠悠行驶,水面忽闪开来,我心随水波荡漾,四周刚才凝固着的景色也动弹起来。不同视觉下,同样的楼房、堤岸、树木、草坪,变换出不一样的画面。就像看一部自然风光的视频一样,画面递进着,眼睛来不及定格。帆船先是向北行驶,离水坝还有一小段距离时,不知是不是怕搅扰了坝上的鸬鹚,转弯向西又向南行驶。那一排鸬鹚,睡着了还是见惯不惊?没一只飞起。船靠近西岸时,“后海城开”四个字清晰可见,大楼为堤岸斜斜地遮出一方阴凉,阴凉下的树木、草坪便显出深幽来。彩虹桥附近,此刻有两艘小型游轮相向而行,朋友说那是轮渡。这又使我想起从烟台轮渡大连和在广州乘坐游轮的情景。帆船从彩虹桥北侧回返中,一群鸟儿绕着船帆来往穿梭。我不认识这种鸟儿,看形状和疾速的样子像燕子,但明显比燕子大;看对帆船的依恋又像海鸥,但比海鸥小,又无海鸥飞翔中显现的雪白色羽毛和清脆的欢叫。朋友说这是军舰鸟,飞得快能追上军舰。我说我孤陋寡闻,当过兵却不知还有这个名字的鸟。谁叫咱当的空军不是海军呢?

朋友是个乐观人,又多才多艺,从登上帆船那一刻屁股就坐不住,一会儿拍照,一会儿边扭边唱,一会儿又是作诗又是朗诵,不时招引得岸上的游人注目。这里录用他几句诗:“我对后海的热爱,就像赤子对家乡的依恋;让后海之水把西安带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有个后海的西安。”我挑选一首古诗中的四句打趣:“灞河入渭飞龙起,依伫轻盈水上楹。打马李白从此过,忘情慨叹惹黄莺”。朋友大笑。

下船登岸时,与开船师傅拍照留念。他说:“后海的夜景更美更迷人,晚上可再来。”我闭上眼睛,灯火闪烁、五彩斑斓的海面似乎已然铺展开来……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简介
杨毅波,退休老兵,文学爱好者,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数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