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行 红荷文学走兰陵21
我从兰陵归来
王青兰
(王青兰摄)
从兰陵回济南好长一段时间,我的心中流动着一股从未有过的豪气和冲动,像清明过后谷雨时节咕咕向天空升腾的地气难以抑制,周身被一种灵动而醇美的气息熏染和围绕。朦朦胧胧中,我幻想自己成了一个兰陵人,有了王者的荣耀,身披着一层耀眼的琥珀的光芒 ,散发着的丝丝香甜挥之不去---
兰陵味道
四十年后,在甲辰龙年的仲春,第一次走进兰陵。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竟不曾停歇一路飞奔至兰陵古镇,下车即闻到一股淡淡的酒香。微风拂面,酒香扑鼻,好不舒爽,让人禁不住舒展身体来一波深深地呼吸。在与兰陵第一次的拥抱中,我好像看到兰陵古镇晴朗的天空中,一个个酒分子像一个个小精灵般飞来飞去,人也微醺飘飘然了。这是一种经过沉淀酿造的足以使人忘乎所以的甜美。这久违而诱人的兰陵酒香让大家兴奋不已。之前,文友邀约到兰陵采访,我欣然应答,就是为了能在有生之年拜拜那片生产当年方瓶兰陵酒的宝地。
(王青兰摄)
随行工作人员的讲解娓娓道来,对酿酒工艺的熟悉活脱脱似个酿酒技师。自己这个酒盲总算对酿酒流程有了大概的认知,对听过多次的“酒是粮食精”这句俗语有了些许的了解和感悟。世人酒桌上的每一滴酒都包含了天地日月之厚爱、五谷杂粮之精华,每一滴酒都经过了优质五谷的筛选,后经充分的发酵,再经过馏蒸、窖藏等流程。我们一进酿造车间首先看到的蒸馏工序,就是蒸锅内发酵五谷通过底部的锅炉将酒蒸气从原料中带出,再经过冷凝器的冷凝酿出原酒。原酒又经三到五年的储藏就成了原浆酒,然后进行勾调成不同香型不同浓度的酒(成品酒)才上市上桌。我们看到的酿造间那个蒸馏用的圆圆的大蒸锅叫甑锅,这里只是酒厂浓香型手工酿造其中一个班组,发酵仓间的发酵池群也只是一小部分,目前酒厂有同样发酵池6600多个,更大的智能酿造车间正在扩建之中。
品过了原酒,一路闻着酒香,我们又被引领着前往酒厂藏酒的地方参观。车子在一个宽阔的广场停下。扑入视野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山前一块大大的淡金色的石头上赫然雕刻着“天禄山”几个红色的大字,一旁树立着一块“江南大学科学酿酒实验基地”的牌子。紧挨天禄山是一帘丈余高的瀑布,早有文友抒情颂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飞瀑落下成天然泉池,水池的水清澈见底,水波荡漾,一条条锦鲤在池水中游来游去;天禄山北麓峭壁险峻如刀削斧劈,似一道天然屏障;天禄山上更是被松柏绿树覆盖,竹影婆娑,还有正直盛花期的紫藤等百花点缀,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山顶隐约出现亭台楼阁的飞檐构架。如果不是工作人员的介绍,不知情的人很难想到这里的山水乃人工雕琢横空而生。
(王青兰摄)
天禄山洞外青山绿瀑装扮的景色可谓美不胜收,而山腹中的情景更是别有洞天 。那块写着“天禄山”三字的大石头一侧即是洞藏的入口。随着两扇古朴的朱漆洞门缓缓向两侧打开,我的脑海中突然冒出“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念头”,然后整整衣领怀着一颗好奇之心走进洞中。昏暗的光线,更显洞内的神秘感。洞口迎面的地上并排着三个用红布、金丝带包封的酒坛,土陶色的酒坛上烫着兰陵美酒四个金字。墙面上的壁画复原的是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内兰陵美酒的储藏现况,再现着两千多年的洞藏风韵。右侧整面墙壁《天禄山记》铜底金字的镌刻甚为壮观,与复古的壁画成为洞藏迎宾的第一道景观。
(王青兰摄)
兰陵美酒是古老的。始于殷商,成于两汉,盛于唐宋,著于民国,漫漫三千载,悠悠十七代,一脉相承沿袭至今,数千年来,兰陵酒一直备受皇家青睐,王族追捧,成为宴饮馈赠佳品,堪称百酒之首、众酒之源。先有兰陵酒才有后来酒的兴盛、进而产生华夏酒文明,先有兰陵酒才有数千年的华夏酒文明。国内外的考古专家鉴定,西汉楚王陵出土的兰陵美酒与今日兰陵美酒同为一宗,即是最有力的印证。一如专家所称:兰陵美酒的出土即巅峰。
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兰陵美酒,逢盛世又被一颗颗匠心传承并发扬光大,倾力铸造兰陵经典品牌,使兰陵酒这块中国酒文化的瑰宝更加璀璨夺目。
穿过天禄山洞内布满封藏的美酒坛林 ,一直都沉浸在不断地发现和惊喜中。坐着洞内的电梯到达山腰之上的出口,又攀扶大约一二十级台阶登上天禄山山顶。山顶西侧建有六角的“诗仙亭”,越过诗仙亭,看到一尊诗仙太白迷醉春风、举杯邀月的雕像。转而东行,但见一座复式楼阁在山顶凌空欲飞,即“酒仙阁”。在酒仙阁前宽敞的平台上远眺,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兰陵美酒文化产业园尽收眼底。酒仙阁雕梁画栋,飞檐勾角,流霞飞丹。阁内四周分布着来此的嘉宾好友品酒时的作书题词之佳作。我们在大厅内排成U型的桌前落座,兴奋地期待着。工作人员随即先端上浓香兰陵白酒,我们都有些迫不及待,端起专用盛酒的黑色小碗,与左右近身而坐的师友碰杯后一同品尝,这已是经过洞藏的原浆酒勾调过的成品酒,入口感觉比之前在酿造间品尝的酒的确多了醇厚和回味。
又一道酒品上桌,盛酒的酒碗已然变成了可握手中的青白色的玉杯,纯净无色的白酒换成了散发着诱人的晶莹透明、琥珀光泽的赤褐色酒。这是当年醉倒诗仙李白的兰陵美酒吗?!这是那款与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出土同宗的兰陵美酒吗?!此刻的我激动地有些颤栗,端在手中的酒只有我看得出有丝丝的动感。我不再有之前喝酒的豪气,正襟危坐的端着架势,小口小口的抿着,仔仔细细的品着,体验着诗仙绝句中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意境,循着诗人的雅兴,充分享受这美好的时刻。虽未开怀畅饮却有飘飘欲仙的感觉。一众品酒的喧笑中,我好像看到诗仙太白当年畅饮美酒、奋笔疾书、飞文染翰、举杯邀月、醉卧兰陵的身影---
兰陵这块美酒文化的发祥地,在其千年酒香中散发出的是浓浓的文化底蕴。穿行在空气中飘着酒香的兰陵大地上,我们一路都在兴奋着、感叹着、震撼着。
郡望兰陵
在兰陵,我惊诧于世上竟有那么名望的家族---萧氏家族。兰陵镇小仲村有一座刚健不久的综合性文化园---兰陵萧氏文化园,是为纪念萧望之所建。占地200亩,主要有萧氏大宗祠、萧望之墓园、萧望之纪念广场、萧何影视基地四部分组成,甚为宏大气派。萧望之墓园2010年始建,占地86亩。墓园内建有享殿兰陵堂、配殿、思堂、碑亭、御路、雕像、功德碑林及享殿高标准的史料布展。萧氏文化园内建有萧望之纪念馆、、萧氏家谱馆纪念广场、公祭台、太傅园牌坊钟鼓楼等。
萧氏文化园可谓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和建筑元素的完美结合,以富有内涵的文字生动的诠释萧氏家族创造的丰功伟绩。
作为兰陵萧氏文化园的主人,萧望之是一位永远不能被历史遗忘的大人物。纪念广场上,“天下萧氏一家亲”“郡望兰陵”两道牌坊巍然耸立在御道上,经过牌坊即看到萧望之威武高大的雕像,塑像用花岗青岩精雕而成,黑色的底座金字记录着萧望之辉煌的一生:国之栋梁,理财行家,风骨铁汉,一代儒宗,兰陵先贤。萧氏圣祖,汉室忠卿,帝师太傅,治世诤臣,民族宏才。
(王青兰摄)
萧望之是东海兰陵(今兰陵镇)人,是西汉萧何六世孙。萧望之的童年是在兰陵度过的,后迁徙杜陵(今陕西)。为西汉名臣,元帝太傅,位列三公,居儒达学,名节并隆,贵尊萧王爷。后因奸臣诬告入狱,喊冤饮鸩自杀,葬于兰陵镇小仲村南。其子萧良、萧咸、萧由以儒学传家,数代不缀。其十八世孙齐高帝萧道成和十九世孙梁武帝萧衍相继建立齐梁两朝。
萧氏名门望族在兰陵耕读传家,礼仪传承,群贤星耀,之所以被后世称道,成为兰陵郡望名族,与萧氏中出现的众多著名人物有关。从齐高帝萧道成,到唐初“鸣凤帝”萧铣,时间跨度141年,其中列入正统朝代更替的11帝,不列入正统的 “编外”皇帝16位。南朝刘宋,萧氏女杰萧文寿至尊国母。隋代兰陵萧氏后裔萧杏子贵为皇后。另外,从南朝至大唐盛世,兰陵萧氏有五十位国政主宰。在今兰陵镇驻地正北1500米,有一个村庄叫造律头,又称造律条,传说是萧何造律的地方。兰陵镇东南五公里处的汉墓,据信就是萧何之墓。《兰陵萧氏族谱萧何至萧一菊源脉》明确记载,萧何“葬东海兰陵。”
萧氏为兰陵望族,自然少不了美酒佳酿:“萧氏家酿”, 也称“萧氏美酒”,即兰陵美酒。萧家重臣,朝觐汉宫,贡酒侍宾,君臣御宴香郁美酒,久负盛名,世代传承。千年古镇酿就的兰陵美酒不仅曾醉倒一代诗仙,当下更以崭新的豪情迎接萧氏宗亲。
兰陵是萧氏郡望的故里,令海内外萧氏宗亲所奉祀追远。刚落成不久的萧氏文化园现已成为感召海内外萧氏宗亲的文化纽带与核心纪念地,是全球萧氏宗亲寻根祭祖恳亲的活动中心与精神家园。现在每年世界各地的萧氏奔赴兰陵认祖祭祖,祈愿接恩沐德,福泽延绵,锦绣长盛。
萧氏,绵延中古的千年世家,顶级门阀的历史文化,也证明着兰陵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
荀子之于兰陵
在兰陵遇到荀子,让我对兰陵印象再次升级。最初对荀子的了解仅限于高中时学习的一篇课文,即是荀子的《劝学》。 他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缕”等 观点论述曾深深影响了我。没想到荀子这个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却与兰陵有的是不解之缘。
荀子,生于赵国,而立之年开始游学燕、赵、楚、齐等地,遍访名儒,积累学识,年五十入齐国参与百家争鸣,提出“隆礼尊贤”、“重法爱民”、“尚贤使能”、“修德持国”等治国建议,却未被齐君采纳。荀子两任楚兰陵令,后因遭受牵连辞官,最终怀抱救苍生于水火、一匡天下宏愿郁郁而终。 荀子去官后至晚年都在兰陵著书立说、传经授徒,成就了不同弟子的事业之路 ,成为众望所归的学术领袖。
(王青兰摄)
纵观兰陵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今所有的名人都与荀子的思想分不开,荀子的《劝学篇》成为历代学子的精神利器,因而以荀子文化为代表,兰陵地区人才辈出。荀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既有李斯、张苍、萧望之、匡衡等国相人物,也有浮丘伯、王臧、孟卿、孟喜等儒家大师。法家代表韩非与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卿”,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 秦汉时期的疏广、疏受、王良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缪袭、何承天、鲍照、鲍令晖、徐勉、何逊、颜之推,隋唐以后的颜师古、萧颖士、贾仲明、《金瓶梅》作者笑笑生等都身出兰陵,都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拾级入荀子文化园内,经过高高耸立的“博雅”“知明”、“常青坊”三道牌坊,又过“状元桥”、奎星河,即来到“最为老师”荀子的纪念堂,正中间端放着后圣高大的塑像,两边还有其弟子李斯、浮丘伯塑像陪伴左右。面对后圣肃穆庄严的雕像,心中的崇敬油然而生。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合掌胸前鞠躬敬礼默默祭拜。纪念堂后面是荀子墓。我好像第一次见到这种又圆又大的坟墓,像平地凸起的一个圆圆的小山丘,上面草木丛生,夹杂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因为是春天的缘故,那些花草树木的颜色甚是嫩绿鲜艳。我们没拿供品鲜花,只是围绕墓丘转了一圈,表达着对后圣的敬仰。曾对中国思想变革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代圣哲,一丘黄土掩埋一个抱负的人生,却埋没不住一个高贵的灵魂。我暗自叹息,一种悲戚感油然而生。
公园三世纪,荀子在出任兰陵令期间,礼义治县,礼法并用,推行“节用以礼、裕民以政”的政治策略。特别是他以“省工贾,众农夫”思想治县,使得当时的兰陵农工商各业发展繁荣向上。故而兰陵美酒在他的任期内从工艺到产量也开始发展。由此我想,荀子的一些治国理政裕民的思想抱负和雄才大略,最后还是在他御下的兰陵得以施展践行,他一生建立的内容包括哲学、政治、法律、伦理、教育、军事、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庞大的思想体系,最后也在兰陵著述序列完成,所以他视兰陵为第二故乡。除此之外,期间是否也因了有兰陵美酒的陪伴而触发的灵感,他是否也预知兰陵特别是他亲自主张指导生产的兰陵美酒几千年后的发展变化,不然他为何最终选择埋骨兰陵。
代村兰园书房坊 (王青兰摄)
文化圣地
兰陵镇地处连接江南、中原的交通咽喉之地,即鲁、苏两省结合部,东濒黄海,西临枣庄,南接徐州,北望临沂蒙山。公元前319年,诗人屈原任楚怀王左徒期间,将出国东北边城原属于鲁国的次室更名兰陵,取王者香兰美名寄托王道乐土的理念,其中蕴涵圣地之意。
拜别荀子后,我深切地感到,兰陵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圣地,泱泱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在兰陵好像都有迹可寻。
兰陵镇内有刘堡子商周文化遗址;镇北17千米有曾国故城遗址;镇北17.5千米文峰山有季文子墓;镇东北12千米,兴明乡左家官庄有邱明墓;孔子弟子高柴,曾在鲁国、卫国做官,后教书兰陵,创办书院,著有《子羔》等书,定居终老兰陵,高寿128岁,被后人尊为寿圣,现兰陵镇东北5千米刘堡后村有高柴墓。清光绪戊戌科进士王思衍,官至刑部主事,号称“铁笔衍公”,著名书法家、诗人,真、草、隶、篆诸体皆精,行草自成一家。日军攻兰陵,饮恨自缢。现兰陵镇西1.5千米插柳口村有衍公进士第遗址。插柳口村是当代著名华文作家王鼎钧插柳学诗之地。
兰陵镇北8公里的作字沟村有仓颉庙遗址。秦国宰相李斯曾在兰陵作《仓颉篇》,足以佐证仓颉在兰陵作字的历史真实。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最早的文字距今有4800年的历史,即仓颉造字同时期。目前兰陵人已在作字沟村建起仓颉作字博物馆,以纪念这位上古传说中的文祖先师。仓颉,又称仓王仓圣。他天性睿德,相貌奇特,双瞳四目。因看到鸟兽足迹而受启发,从而创造出文字。仓颉在战国前的典籍中从未出现,最早提及仓颉的是战国时期的荀子。仓颉的身份有两种说法,有说他是黄帝时期的左史官,还有说他是上古时期一部落首领,自立为帝。但不管他是史官还是仓帝,他在后人的心目中依旧是那个文字祖师,况且是荀子让后人知道了他。荀子生前很多人师从与他,去世后还是有众多的文化名人追随他而来并陪他长眠兰陵。
从兰陵采访归来,感觉自己与之前有了异样有了梦想。从一个充满了历史文化能量的地方归来,我一直陶醉着,陶醉在兰陵美酒的味道中,徜徉于后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风凰同行、与智者同行、与高人为伍”的哲理中;融入于仓颉作字成功的快乐中;沉浸在对郡望萧氏的感叹中;陶醉在代村发展的美好中。
我爱上了兰陵这片沃土, 不仅是这里有荀子,有仓颉,有萧望之,还有被这片圣土滋养的兰陵人,特别是爱上了陪同我们采风的热情好客、浑身上下透着儒雅风范并致力于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现代兰陵人。当然还爱上了兰陵美酒。期待着再次重游兰陵这块神奇的土地,循着文化圣贤们当年的足迹,让庸俗浅陋的自己沾染一点灵气。
(徐红兵摄)
作者简介:王青兰, 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历城作协副主席 。闲情偶寄爬山、摄影及文学写作。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