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知名作家岩波老师写完随笔《【沉思录】“熊熊大火”与“绵绵絮语”》后征求著名评论家夏康达教授的意见,于是得到以下宝贵见解。岩波老师的思考如同抛砖引玉和投石问路,而夏康达教授的回答则是言简意赅且意蕴悠长。欢迎大家参与思考或发表意见。
主编:一米阳光

【作者简介】岩波,原名李重远。中国中生代实力派作家。历任部队战士、机关处长、实体公司经理、国家级大报特约记者、行业杂志副主编、职业作家等职。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加拿大中国笔会会员。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风雨毛乌素》、中短篇小说集《翡翠扳指》《多伦多华人》,散文随笔集《爱在哪里》,长篇小说《理想国》《红星谱》《1943,黄金大争战》《地下交通站》《今夜辰星璀璨》《我把青春献给你》《开锁》《古玩圈》《孔雀图》《狼山》《鸽王》《成色》《饮食男女》《职场眩爱》《离婚男人》《那年那些兵》《暗战》等20余部,逾600万字;歌词《延安情》《握住母亲的手》获全国大赛银奖,《天津民谣》获全国大赛金奖。长篇纪实文学《风雨毛乌素》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中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书目》,入选中宣部、农业农村部《2022中国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长篇小说《男上司与女上司》获2011“长江杯”现实文学类季军奖。长篇小说《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于2011、2012两次入选《新浪中国》“官场商战好书榜”前5名。短篇小说《父与子》获贵州文学“2015年作家100强”。小小说《健忘症》入选2011“中国首届闪小说大赛优秀作品集”,入选“当代世界华文闪小说精品文库”。散文《阿岗昆和毛乌素的两个中秋》获2021加拿大加中文化交流协会“特别荣誉奖”。长篇小说《成色》《地下交通站》《离婚男人》《今夜辰星璀璨》《古玩圈》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保留节目。有关论文获21世纪中国改革发展论坛优秀奖;入选“新华文献”丛书《让历史告诉未来》。《多伦多华人》获中国侨联(台湾)2021年“著述佳作奖”,被米国国会图书馆、加国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米国杨百翰大学图书馆、米国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收藏。多部作品行销海内外。


夏康达教授点评岩波随笔——
【沉思录】“熊熊大火”与“绵绵絮语”
作者 岩波

1966年盛夏,天气热得如同“下火”,大人孩子都燥得没着没落的。社会上正乱,傍晚吃完晚饭,我们几个邻里孩子结伴到街上闲逛,走到中纺前街的“国营天津印染厂”附近,看到在厂门口左侧的一大片空地上,燃起熊熊大火,炽热的火焰翻滚着升腾,卷着浓烟,越过了四周高高的白杨树,近旁白杨树的一侧已经被烤焦,也跟着冒烟。再看“火阵”中烧的,全是戏台上常见的道具、戏服、戏盔、戏靴,等等。有些东西着得慢,大火一直延迟到天黑。大人们离开后,我们几个孩子往跟前凑过去,看到有没烧尽的戏靴的厚靴底,大约有三厘米左右,四周熏得漆黑,中间可以看到是用一层层的宣纸纳成的(后来得知,也有手艺人用木头做靴底)。因为纳得紧实,所以,烧不着。

而在大约一年前,家里的哥哥姐姐曾经带着十来岁的我到这个厂的大礼堂看过戏。是京剧还是评剧,已经记不清了,戏名叫《南北朝》。台上的演员们全是古装打扮,男伶女伶,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表演中板是板眼是眼,一丝不苟,中规中矩。鼓弦琴瑟“文武场”一应俱全。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那个年代像点样的大型企业几乎包办一切:托儿所、幼儿园、医院(医务室)、食堂(包括售卖蔬菜)、艺术团、运动队(这个厂的足球队也曾经十分出名)等,各种人才汇聚,当然,厂里组建业余戏班子也是很正常的。

“国营天津印染厂”前身是“华新纱厂”。华新纺织公司于1916年在津建厂,1918年华新天津纱厂正式投产。资本总额为200万元,厂址位于小于庄(现河北区中方前街)。30年代初华新纱厂转卖给日本中渊纺织株式会社,改为公大七厂。建国后,改为国营天津印染厂。这个厂是天津纺织印染行业的重点企业,干部职工队伍整齐、强悍。门廊、牌匾也非常气派、漂亮。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在厂门口路过,对这个厂门口既熟悉又亲切。大火中烧掉的那些精致锦绣戏服,时时出现在眼前,灼人的火焰和滚滚的浓烟,差不多每次在这个大门口经过都会历历在目。后来我结婚时一位在旧社会以绣戏服为生的前辈亲属,为我们夫妻俩绣了一套门帘和床围子,那是高水平的精工细作,一直被我们留作纪念,这位前辈说:京剧大师马连良曾经在他们当初的店里定制戏服,那一针一线全是功夫,全是心血。全烧了。
是的,付之一炬了。

《南北朝》这出戏是什么内容已经记不清了,现在网上也搜不到相关内容,只粗略记得两句“人不是人,鬼不是鬼”的唱词。“南北朝”特指中国历史上从420年东晋灭亡、南朝宋建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形成的南北对峙时期。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编户齐民、依附户及奴婢。南方四朝社会相对稳定,江南开发规模空前,使南方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此时期,社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如北魏孝文帝,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为此后隋唐时期的繁荣强盛奠定基础。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已达极盛阶段。南朝以后,虽有寒门地主称帝,但门阀士族的特权仍得到承认。南朝规定,高门大族的子弟二十岁登朝做官,庶族地主子弟三十岁才能试做小吏。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宣扬“士庶天隔”,同庶族寒门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不同寒门通婚共坐。等等。根据这个时期的种种特点,能够编出什么内容的剧目,可以推想一二了。

我为烧毁价值昂贵的戏服而惋惜。我为建国十六年的当口连一个业余剧团都在排演《南北朝》这种戏剧而深思。一般来讲,判断该类剧作的存在价值,有三大类参照体系可供选择:一是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论,包括“君臣文化”“清官文化”等思想和审美体系;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文艺理论和审美体系;三是近现代西方主流文艺思想、流派。等。中国国情的历史沿袭,更多地使用了第二种审美评判体系。选其一,意味着对封建意识、皇权体制的回望和回归;选其三,与中国民众普遍文化和思维习惯距离较大;因此,选其二是顺理成章。

恩格斯曾经说,“文化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发展会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典表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造成其与既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进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而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既有的上层建筑也会发生或快或慢的变革。但事情的发展有时是“非线性”的,“十年”是以硬性的手段结束了《南北朝》一类古装戏剧的生命。直至改革开放后得以“再生”,但几十年后的今天再看,很不景气,是依靠政府“输血”而勉强生存。内里透露的意味,“逐步放弃”是大趋势,渐行渐远将难以避免。

对古装戏的态度,涉及对“十年”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估,若更全面、更接近实际,至少有四个维度:一,站在理论家维度看问题(如马恩的理论演绎),二,站在领导者维度看问题(如毛泽东的设想),三,站在执行者维度看问题(如各级干部),四,站在老百姓维度看问题。理论家有可能通过逻辑推理来立论;领导者有可能结合实际制定政策;执行者有可能在执行中走样,夹杂私心(如惯常的借机泄私愤报复等);老百姓有可能受伤害则反对,相反则支持。时间的推移无比严酷,即使是“国粹”,也要接受时间的淬炼。时代正朝着“元宇宙”、“AI”等方向不可遏止地快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新的难以预料的前景正大踏步走来。文艺(戏剧)的形式姑且不论,其创作意识和思想企图回望乃至回归,只要违背历史趋势,就不可能长久、就难以成功!

著名评论家夏康达教授点评岩波随笔“熊熊大火”:“沉思录”作为一篇随笔,本来不必有什么苛求。但你冠以“沉思”,还认真征求我的意见,我就比较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赞赏的话我就不说了,我想你的本意也不在于要听什么“好话”。我只讲一个问题,从那个时期烧戏装来说,即“熊熊大火”,在那时只是小事一件。说“熊熊大火”小题大做了。而绵绵絮语,但讲到传统戏曲与文化问题,又大题小做了。光说戏曲,关于传统戏曲与现代戏乃至样板戏的问题,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了,多次讨论,但有人能讲清楚吗,再涉及艺术审美问题,这问题就更复杂了。别说一篇随笔,即使写一篇论文或写一本专著,也未必能讲清楚。所以我也只能说这么几句,说不了更多的有价值的话了。我们老朋友了,就不讲客气话了,就说这么几句吧!
本来作为随笔、杂谈,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都是常用的手法。但作为对一个问题(带有理论性)的深入探讨,就不宜采用这种笔法了。所以如果要讲“好话”,只要换个角度,我马上可以说“以小见大,从现象到理论、从浅到深,”表达的意思马上就不一样了。但对作者来说,哪种评论更有意义呢?我对你说的话不一定对,但都是心里话,也可以发表出来。

岩增点评: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社会总是推陈出新,随着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古装戏会逐步走进历史博物馆,若干年后现代京剧等也会逐渐衰落,但人们不会忘记,有些东西还会传承下去,如中式结婚仪式复古的婚服等等。这就是几千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插图源于网络)




【新视野文学】编辑部
荣誉顾问:寇琦(Ruby)(加拿大)
龚如仲(Ralph)(美国)
荣誉社长:寇琦(Ruby)(加拿大)
涓子(美国)
总 编:一米阳光(中国)
编 委:颜如玉(加拿大)
何丽娟(中国)
一米阳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