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做五柳先生
文/介子旭
古代许多文人雅士以远离人间的喧嚣,归隐山林为乐,南朝时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位逸者。归隐山林的人可以不知道“竹林七贤”,追求闲逸的人可以不知“扬州八怪”。但不可不知陶渊明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以引人入胜的文笔,将人们带入了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渔人缘溪而上,不知远近,桃花林深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渔人弃船而入,但见“土地上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写的是桃源仙境,心中表达的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人世中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听钟而作,闻鼓而息。而今人们贪图虚荣,追求无度的奢华,何其谬也!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点睛之笔。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知之为知之,难得糊涂”,另一种叫“不知伪知之,不得聪明”。后者与在灯红酒绿中推杯换盏的官员、教授、学者,各类组织主席、协会会长,何其相似。后者却是大智若愚,既然尘世中芸芸众生良莠不齐、善恶难别,事是难辨、是事难分;何不缘溪而行,寻桃林、觅仙境?世人皆醒我独醉,甘卧太元武郡中。小平同志曾借用此语,拒为文革背书成为佳话。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画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余读书之多杂,惟此文与余贴合甚也!余虽未至于“家贫”,但“不能常有,不慕荣利”是实。《五柳先生传》写的是陶渊明先生,余读则恰是本人。
余一生不善言辞、不喜交际,且对名利不识、对荣誉绝缘。余两大爱好一是读书,二是嗜酒。酒不可不饮,也不用期在必醉,但书不可一日不读。常慕孔乙己的自在,不觉穷酸紧迫,每每幻想江边酒肆小酌几盏。蚕花豆半包,山野菜数碟,涩书一部,秃笔备之。读到兴处,欣然弃箸就笔,从容著文自娱自乐,以增酒郁!
人生以恬淡平和为好,何必贪图虚无的头衔,荒诞的荣耀,毁了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桃花之源难觅,“五柳先生”易得。但愿人少一点浮躁、少一点名利、少一点市侩,少一分索取、少一分贪婪,不入桃源仙界境,甘当五柳醉先生,霓裳莫把人前过,羽曲只为旷野鸣。(介子旭201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