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陕西关中方言中,经常用“的是的【dēi si dì】”表达询问、征询的语气,相当于“是不是”,虽然是询问的语气,但说话人心中有数,询问只是客气,等待听话人应和、首肯。在熟人之间,或者非正式场合,可以简单说成“的是【dēi si】”(是吗),这种说法简练、随意、自然,语气更加肯定。
首先注意发音,第一个“的”发音【dēi】,这是关中方言中特有的【ei】音,比如,“色【sēi】”、“谁【séi】”、“啬啚【sēi pí】”;“是”发音【sì】,而不是【shì】,第二个“的”读【dì】,四声。当然,如果听现代关中人说“的是的”,其发音更趋向于【dì si dì】。
再看看字意,第一个“的”是名词,在这里做宾语,是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普遍现象,指对话双方谈论的对象,这个对象一般都是双方认定或指向的同一个目标、事物和人等。“是的”则是普通用语,本意是肯定、确定、认定。“的是的”合在一起则有了询问的语气,但说话双方都知道说的啥,心照不宣,问是客气,点头也是客气。所以当对方问你:“的是的(是不是?)”,或者问你“的是(是吗?)”,一般应该回答:是的。
那么,关中人为啥这么说、这么问,有没有什么说道,有没有文化内涵和传承呢?请听我给你细细道来。首先要说说汉字“的”的字源和本义。
的,形声字,《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认为“的”是“旳”异体字,“的”字是古字写作“旳”,所以,“的”的字形、字义都与“旳”相同。旳,形声字,读作【dì】,亦可读作【zhuó】、【xiǎo】。读【dì】时本意为“光明”、“白”,引申为有明显和明显标志的物体,比如箭靶。“的”的甲骨文就是拉开弓箭射向靶心的象形(如下图)。成语“有的放矢”、“众矢之的”中的“的”都是箭靶的意思。
读作【zhuó】时其意为点在女人额头的“额旳”,非常显眼,以标志女人在月经期,应避免房事。现代有些女士喜欢在眉心处点一颗红痣以示美观,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颗红痣的原本意义。读作【xiǎo】时指众多儿女中最小的那一位。但无论读什么,“旳或的”都是指具有明显标志和特征的目标物,比如箭靶和额旳。
当“的”演变成结构助词后,多用在定语的后面,修饰说明后面的人或物。比如,明媚的阳光、幸福的生活、漂亮的女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指向性、目标性也十分明显,当形容的对象十分明确的时候,完全可以省略后面的名词,比如,亲爱的,不用说出后面的人,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能彼此心领神会。
那么,现在理解关中方言“的是的【dēi sìdì】”是不是就容易多了。第一个“的”指说话人心中所指,听话人心中所知的那个显而易见的人、事、物。“的是的”其实就是说话人客气的询问,听话人自然就要客气的点头说“是的”。也可以把“的是”解释为确是,“的是的”就是的确是吗、是吗?由此可见,简单的、普通的关中方言都是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和传承的。作为一个陕西人,会说陕西话又懂陕西话的内涵和意义怎能不让听者敬佩,说者自豪呢?

有人把陕西关中方言“的是的【dēi sì dì】”与日本话“ですか【dei si ga】(是吗?)”做了比较,发现无论是发音、语义和语气都惊人的相似(请看下面图解)。

于是,就有人认为日本语来自于唐音,“ですか【dei si ga】”其实就是“的是的【dēi sì dì】”的音译,我个人倾向于认同,日语脱胎于汉语,受唐代语言的影响较大,而关中方言被称为唐音雅言,那么,日语中有很多与关中方言相似或相近的发音就不足为奇了。
我虽然不会说日语,但我懂得一点日本的文字和文法。我在日本的时候,只要听到“ですか【dei si ga】”的语音就知道对方在客气询问,你若不会说,点个头就是了。
比如,对方问:「今日は火曜日ですか?」(今天是不是星期二?);或者问:「お茶、どうですか?(您喝杯茶吧?)」;或者问:「昨日の天気はどうでしたか?」(昨天天气怎么样?);或者问「この本はどうですか?」(这本书怎么样?)。统统点头,对方绝对满意,绝不会认为你不懂日语。

作者简介:季志平,男,陕西礼泉县人,山东大学毕业,民盟盟员,杨凌示范区作协理事,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工作,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出版的专业著作有《秦岭林源药用植物图鉴》、《四季林药》等。2022年开始网络文学创作,创作的重点是陕西关中方言,同时也创作小说、诗歌和散文。已在网络平台发表各类作品180多篇,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曾创下一星期阅读量达25.69万人次的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