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穗期间,阳光灿烂,好天气陪伴好心情。两天步行,怀旧观光,手机计步器显示,共步行了几万步,不知多少公里?我们不觉累,因为都有一颗热情的心。
第一天,返到广州已是午饭时间,选在地处广州西门口的回民饭店用餐。回民饭店是小时候可望不可及的高档饭店,是一家经营回民风味特色的少数民族饭店,全国最大的粤菜清真饭店和“广州市旅游定点餐馆”。午餐后,我们返到小时候就熟悉的海珠路,找到一家适中的酒店“落脚”,算是回到了家。

广州市西门口地铁站旁边是“伦文叙纪念广场”,广场后面是富有岭南特色的大屋,上面有“状元府”字样,是伦文叙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伦文叙(1466—1513年)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写文章、吟诗作对,文采斐然,被誉为神童。我们做“细佬仔”的时候常听大人和“讲古佬”讲伦文叙的故事,生动有趣,至今记忆犹新,伦文叙是广东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伦文叙的家乡南海黎涌村,至今还传颂着伦文叙一家之中,父子兄弟并以魁元策名的美誉,故天下称之为“一门四进士,父子魁三元”。据说“及第粥”这个名字正是明代状元伦文叙帮取的,还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状元及第粥”也很快在珠三角流传开来。

在酒店放下行李,我们步行海珠路怀旧,问过几位老街坊,终于找到了小时候的“儿童电影院”旧址……转惠福西路经百年老字号“得心酒家”但酒家已是时过境迁,过人民路、龙津路到陈家祠。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九年(1893)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我们在陈家祠广场,欣赏了陈家祠古色古香的外观,由于行程安排,随即乘地铁8号线到广州“河南”与亲人聚会。我想,以后有空还会前来认真参观,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公园,被誉为“闹市中的绿洲”、“广州文化的窗口”。园里的旋转木马、风车、飞机、溜冰……是我们童年的渴望,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让过来人感慨万千。文化公园数十年来,以独特人文和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记录了人们美好的回忆。

南方大厦位于广州市沿江西路,前身是1918年创办的大新公司,1938 年在战火中被焚毁,1949 年后在市政府支持下重建,当时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百货零售企业,国内的明星企业,全国十大百货商店之一。小时候的印象,南方大厦就是“大”,爱群大厦就是“高”。有“没有到过南方大厦,就等于没有到过广州”之说。

爱群大厦也位于广州市沿江西路,建于1934 年,保持广州市建筑最高纪录达30年,是当时广州最豪华的高档酒店和重要的社会交际场所。1949年11月11日,一幅高达30米的毛主席画像悬挂于此,爱群大厦见证了广州举行庆祝解放大游行和人民解放军入城式。由此想起一位姓胡的朋友,他文学、美术俱佳,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与某画家合作跑城乡画宣传画,胡老师就讲过,他拍档的父亲与这幅巨幅油画的故事。

广州邮政博览馆所在的大楼建成于1916年(民国五年),曾先后作为广东邮务管理局、邮电部广州邮局和广州市邮政局办公楼,广州老街坊印象中的广州邮政局“总局”,这座大楼本身就烙刻着深深的历史印记。现在是集展览、收藏和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馆,是展示沿革历史和集邮文化的窗口,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粤海关“大钟楼”是国内海关中的第一个钟楼,历经百年沧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钟楼”的钟声清脆,声闻十里,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站在大钟楼前,钟声仿佛仍在耳边萦绕回荡。

入夜,乘坐市内公交返“河北”,途经海珠区沿线观光,见广州地标——广州塔等亮丽景观,如今“河南”已今非昔比。跨过久别的人民桥,在广州文化公园西门落车,步行长堤,经古老的海关大钟楼、珠江夜游码头,南方大厦、爱群大厦,欣赏广州一河两岸,万家灯火、流光溢彩,一片繁荣景象。我与太太对珠江夜景的赞美声在互相唱和。

从沿江西路再沿人民南路,小时候叫太平路,步行至惠福路相约同学到子曰礼茶聚,大家相谈甚欢,至凌晨时分才各自打道回府。

酒店休息一晚,次日早上自然醒,免費自助早餐后,继续起步怀旧之旅,从海珠路行至一德路海味干货一条街,南北两边骑楼货品琳琳满目,人流较旺,拉货的大叔也随之忙碌。见较多人“帮衬”的店铺,也顺便捎了点手信。
一德路往东行,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的广州石室大教堂,前面就是海珠广场。我们驻足观看了广州解放纪念碑和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旧址,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带着几条“化骨龙”挤在海珠广场可以容纳万人的大草坪,与街坊们一起仰望交易会楼顶的“小太阳”,整个广场被照得如同白天……其亮度可让大人看报纸,小朋友可以睇“公仔书”。谁睏了,还是家长背着回家,这是无忧无虑的童年。
然后,往高第逛鞋店,移步华侨大厦了解回港巴士改点上车時間,得知每半小時一班車,非常方便。

已到午饭钟数,食过午飯,见時间尚早,游兴未尽,请太太再移玉步,经大新路转人民路进入上下九路步行街观光怀旧。因修路工程,人流不多,途径驰名中外的莲香楼、皇上皇、广州酒家……广州酒家暂停营业,改造升级后将变身为粤菜文化博物馆。转往陶陶居买了食物手信,在食街糖水铺食碗紅豆木瓜糖水,见红男绿女穿梭,十分惬意。休息片刻,滿载而归,经光复路、过太平桥、走太平路、观状元坊,直往长堤,沿江步行至华桥大厦乘坐下午巴士回港。

享有“食在广州第一家”美誉的广州酒家(文昌总店)暂停营业,改造升级后将变身为粤菜文化博物馆。



这次回穗,多謝大家关心,老人思亲,怀旧观光,已还心愿,收获满满。

猫仔看门口,西关大屋的趟栊门独具岭南特色。
自编自唱一段粤曲抒怀,歌词大意是:回忆少时在西关生活的情景,与邻居街坊的往事。其中印象深刻是有位小伙伴阿文同住一幢楼,父亲都是同事,他们家在楼下大门正对马路。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迅速崛起,此乃商家发达之地,但未见同屋发挥天时地利之优势。只记得更早时期,小伙伴大门上方挂着“传呼公用电话”的牌子,他母亲的工作就是“叫电话”,嗓亮清音,不用喇叭也能直接让街对面楼上的人听到喊话声……文仔和姐妹都是妈妈的好帮手,会蹬蹬蹬跑到楼上去“叫电话”,所以歌词有“传呼电话,为群众,为街坊……”的句子,也是源于生活。
见笑了,各位广州老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