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记望仙大峡谷之游》 文/孙旭升
伙计老王打探研究了许久,终于商定5月18号和我一块儿去逛山西垣曲县的望仙大峡谷。为这次出门,先一天老婆特意给我烙了几个油层馍,煮了两个双黄蛋,拿了几个油饼,装了四桶饮料,还有黄瓜水果等。平时晚上不过12点我就睡不着,因为早上5点就得起床,所以先一晚9点多我就睡了,清晨5点闹钟一响,我就赶紧起床。
去年,我俩就逛了绛县的绛北大峡谷。先入为主的经验主义告诉我们,这个望仙大峡谷一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值,以免游完后悔不迭。再说,这个景点开发出来时间还很短,很多配套设施尚未齐全,譬如偌大的景区,小小的饭店(略强于摊点)也就四五家,才开张不久,饭食也极其普通家常,聊胜于无吧。
因为过于小看了它,所以有几点大大超出预期。一是它的行程总长,来回十多公里,我们以为来回五六公里足矣;二是它的难度和危险系数。尤其去程,下下上上陡直的山道几乎堪比攀爬华山,返程则毫无难度和危险;三是去时的吱吱扭扭上上下下,连翻三座大山才到得景区跟前,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我开玩笑说,拜访仙人呢,这相当于所有游客已经三叩首了,应该的。四是景区设计的花样项目我们更没有想到,譬如七彩滑道、高空漂流、玻璃滑道、悬崖栈桥、步步惊心。
我和老王一块儿入峡谷,他几年前做了个小手术,伤了元气,身体赶急恢复不过来。游玩这个大峡谷,整体的感觉是主打原生态特色,如韩城的司马祠博物馆党家村一样,这个峡谷天生丽质,极少包装,像咥馍吃面吃饸络凉皮一样家常实诚。综观全过程,则如温水煮青蛙,刚入谷时,感觉极平常,我和老王笑说咱就权当是游咱韩城的林源盘龙神道岭呢!没料到越走越入味,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尤其从百十米高基本笔直的悬崖上扶着“Z”字形悬梯如履薄冰般下至谷底黑龙潭处,再如攀爬华山般,沿陡峭的石级上至山顶。刚攀爬时,老王体力不支,上个十米左右就想歇,都差点儿打退堂鼓!上至中途一个摊点处,我们听着摊点的高音喇叭重复吆喝着”花生瓜子方便面,雪糕啤酒火腿肠啊“,老王真乏了,我催促几次出发,他都无动于衷,说再歇歇!停了一会儿,一个长者不慌不忙地上到我们休息的地方,略停二三分钟,就又要出发。老王问长者年龄,人家边说边用手比划着——81岁!老王不吭声,自行站起来喊我“走!”。我说,这是标准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啊!“
上至谷顶,疲态尽显的老王坚决不走了,他乘游览车返回。其他游客经入谷五六公里这一番艰辛折腾,也都和老王一样,基本都乘车返回。我则不信邪,偏要坚持步行走回。原因有二,一是我感觉体力没问题,二是我不愿错过返程的风景,尤其如导游所说的,希望能幸运地遇上或看见野猴。当然结果大不如意——返程毫无难度,时间都没用一个小时,也没看见啥特别的景色,更没遇见野猴,以至于我都怀疑导游野猴之说,是不是杜撰,只为了吸引游客。
回来时老王从手机上看他今天的步数,好家伙,24124步!我也顺便看看我今天的步数,我想应该三万步左右吧,结果是18968步!我大惑不解。老王毕竟是精通棋术的老王,他给我解释,你的手机入谷没信号时就不计步数了,我的手机老实敬业,有没有信号计步不停,对吧?我只能说对。
天太热,行程甚苦,无心思考啥。唯两点印象深刻——隔着大巴的车窗玻璃,看着沿途业已泛黄的片片小麦,满车都有务农经历的人说起用不了半月就要收小麦的话题,一个大姐说,“唉,庄稼庄稼,装进自家缸里才算你家的”;入山途中,看见半条标语(车快,后边的一晃而过,没看清),有味儿:栽树就是栽历史……
游览途中,吸取当年游泰山而空手下山的教训,捡得望仙峡谷中四块小石子,算是不虚此行;去时多了个心眼,多带了几件体恤,游览时果然大汗淋漓,湿了两件,返回时,特意在望仙湖洗吧洗吧,挂于路旁树枝,风吹日晒,一小时即干,算是名副其实沾了点儿仙气了吧?

峡谷取名 “望仙”,本是指尧帝当年访贤得舜之事,“访贤”音转为“望仙”,究竟其义如何,已无关紧要。只是既为景点,某些重要的人文元素及内涵未可轻视,更不可随意杜撰,否则,不唯有碍观瞻,更会毁了景点层级。这方面的“内功”、“软件“还得好好大修特修啊!关于这点,传统的老、旧、大景点,颇有成功的经验可学。
禹岩5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