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回归自然的生活哲学——刘春宁散文《去有风的地方》赏析
文/曹权利
刘春宁原创|散文《去有风的地方》于2024年5月17日发表在“珀色流年”平台。
文章开篇,作者就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忙碌一天后的心境。她不想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刷手机,也不想被琐事所牵绊,而是渴望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暂时放空的地方。这种心境的表达,既反映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疲惫与迷茫,也透露出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接着,作者通过朋友的提议——“走,去你老家吹风走!”——进一步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这个提议不仅是对作者的邀请,更是对自由、对自然的呼唤。朋友铿锵有力的语调,似乎能够穿越屏幕,直抵读者的内心,勾起人们对自由和自然的渴望。
所谓的老家,是凤翔一个叫“灵化”的村子,这片山乡土地,就仿佛是属于凤翔的《阿勒泰》!绿水青山齐驱,窑洞楼宇并驾,古朴素朴淳朴,确有几分灵秀之气。跟着太阳在村子里生活,你会发现,人活着,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有地方住、有衣服穿,自己动手一日三餐,尤其是在山村里,种些菜,几个人根本吃不完。在小院里,看看天,吹吹风,浇浇花,连时间都像河道里被夕阳拉长的影子,格外的悠长。
作者对老家的描述,更是让人心生向往。灵化村子,被作者赋予了诗意般的色彩。绿水青山、窑洞楼宇、古朴淳朴的景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读者带入这个宁静平和的村落,让人仿佛能够闻到清新的空气,听到风吹过田野的声音。
在描述中,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她提到,在村子里生活,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有地方住、有衣服穿、自己动手一日三餐,这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尤其是在山村里,种些菜,几个人根本吃不完,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更是让人心生羡慕。
作者以在小院里看天、吹风、浇花为结尾,将整篇文章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不仅是对现代生活的反叛,更是对内心自由的追求。而连时间都像河道里被夕阳拉长的影子,格外的悠长,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老家,一个似乎并不辽阔却满载着丰盈与沉静力量的地方,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寄托与归宿。在这里,开心时,万物皆有灵且美,仿佛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美好。而不开心时,远山的苍翠、河流的奔流不息,都成为了宽慰心灵的良药。时间的流逝,如同白驹过隙,看似匆匆,却又在不经意间让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而在老家吹风的日子,放牛与看火车成了不可或缺的乐事。放牛的大爷们或许已不再出现,但牛群依然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们悠闲地摇着尾巴,低头吃草,偶尔抬头用温情的眼神打量四周,似乎在诉说着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作者在这些细微的观察中,仿佛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看火车则是一种别样的体验。火车的轰鸣声、铁轨的震颤声,都成为了作者心中的旋律。它们带着远方的故事与梦想,穿越山川河流,奔向未知的远方。每一次火车的经过,都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种种可能与希望。
作者独坐河边的描写,极具画面感。阳光洒落在山谷,一个人独享这宁静的时刻,自得其乐。河水潺潺,不急不缓地向前流淌,仿佛在诉说着世间的沧桑与变迁。作者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等待,等待火车从高高的桥上鸣笛而过,带走一些沉重,留下一些自由。这种静谧与安详,让人心生向往,仿佛也想要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而“白云蓝天绿树环山,所谓的‘诗和远方’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撞进了我的心里!”这一句,更是将作者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面对眼前的美景,人们往往会心生感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感叹生活的美好与不易。而作者则更是将这种感受升华到了“诗和远方”的层面,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思考起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在引用《我的阿勒泰》中的句子时,作者巧妙地将其与庄子的思想联系起来,让人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到的见解。张凤侠的话虽然朴素,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用与无用,往往只是人们主观的判断,而大自然中的万物,无论是否被人们所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让人对作者产生了更多的敬意与佩服。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是一种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在当下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的追求所奴役,被“有用”的价值观所束缚。然而,《去有风的地方》却告诉我们,正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才赋予了生活无尽的温润与美好。
在这个山乡里走一走,让生活慢下来、真实起来,放空自己,去感受大自然的呼吸,去聆听内心的声音。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让我们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更让我们获得了生命自身的力量。我们不再为了追求所谓的“有用”而疲于奔命,而是开始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感受它的美好与温暖
作者在结尾部分还传达了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难以找到内心的平静。然而,这部作品却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很美好。只要我们愿意放下那些无谓的追求和执念,去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事,那么,我们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意义。
文中,作者对“老家”的描绘,既有具象的绿水青山、窑洞楼宇,又有抽象的古朴素朴、宁静平和,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而“跟着太阳在村子里生活”的描写,更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世界,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
文中的“有风的地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精神寄托。它代表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也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有风的地方”,来放松身心,找回自我。
在描述老家的景色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辽远的土地。开心时,我们能感受到万物有灵且美的生命力;不开心时,远山的苍翠与河流的奔流,又仿佛成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这种情感的转换,既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也展示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而在描述放牛的场景时,作者更是将笔触深入到了生活的细节之中。放牛的大爷们仿佛集体消失,让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而牛群的悠闲自在,又仿佛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寓言。借着阳光透过树叶的斑驳光影,作者仿佛自己也成了专职的放牛娃,这种身份的转换,既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也让我们对作者的故乡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文字中,阳光、山谷、河水、白云、蓝天、绿树等元素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仿佛将读者带到了那个令人向往的“有风的地方”。 而更为出色的是,作者通过这些自然景色的描绘,引出了对“无用之用”的深刻思考。正如张凤侠所言,“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这种看似朴素却充满智慧的观念,让人不禁反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所谓的“有用”而忙碌奔波,却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看似无用却实则重要的东西。正是这些无用的东西,赋予了生活无尽的温润与美好,让我们在有用之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和自由。
结尾部分还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无用之人”的价值。作者用“找一堆一堆的借口,来做个无用之人”的表述,表达了对那些不被物质奴役、不被有用所困的人的赞赏和向往。这种对“无用之人”的肯定,实际上是对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人生哲学的追求。
文章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结构上。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而是通过对“老家”的描绘和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也使其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附原文:
去有风的地方
文/刘春宁
忙完一天的工作,不想躺平刷手机看励志奋斗,也不想被七七八八的琐事包裹,就想暂时放空一下,去个有风的地方。
“走,去你老家吹风走!”朋友铿锵有力的调调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自由的向往。
所谓的老家,是凤翔一个叫“灵化”的村子,这片山乡土地,就仿佛是属于凤翔的《阿勒泰》!绿水青山齐驱,窑洞楼宇并驾,古朴素朴淳朴,确有几分灵秀之气,宁静平和是我对这个村子最初的印象!跟着太阳在村子里生活,你会发现,人活着,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有地方住、有衣服穿,自己动手一日三餐,尤其是在山村里,种些菜,几个人根本吃不完。在小院里,看看天,吹吹风,浇浇花,连时间都像河道里被夕阳拉长的影子,格外的悠长。
老家,算不上是一片辽远的世界,但却有一种丰盈、沉静的力量。开心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万物有灵且美!不开心的时候,看看远山苍了又翠,听听河流奔赴不回,白驹过隙,不过尔尔!
在老家吹风的时候,有两件事不能不做:放牛、看火车!经历了几年特殊时期,放牛的大爷们就好像集体消失了一样,自此我看不到牛群大清早从家门口走过的情景,要去河边、马路边的树林里找它们,看它们悠闲地摇着尾巴,不时低头卷青草入口,偶尔也抬头用温情的眼睛打量四周,沉思般看向远方。借着阳光透过树叶的斑驳光影,恍惚间仿佛自己也成了专职的放牛娃。
坐在河边的时候,这阳光、这山谷,一个人独享,好不自在!看着河水三三两两,有一搭没一搭地奔赴向前,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安安静静地等着,等火车从高高架起的桥上鸣笛而过,等一些沉重的东西被抽离,同时又滋生出一些万无一失的自由,静悄悄、喜盈盈!白云蓝天绿树环山,所谓的“诗和远方”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撞进了我的心里!置身于此,大抵都会舒展身心,想认认真真地做个“废人”!
《我的阿勒泰》里,面对草原上的树啊草啊,张凤侠随口说了一句“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这么朴素的道理让她说出来,让人不免怀疑难道她是和庄子他老人家心意相通的吗?
庄子在《山木》里说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正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才赋予了生活无尽的温润与美好,让我们在有用之外,不被物质奴役,不被有用所困。所以,找一堆一堆的借口,来做个无用之人,在这个山乡里走一走,让生活慢一些、真一些,放空自己,来获得生命自身的力量,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简单而美好!

刘春宁,陕西凤翔人,文学戏剧爱好者,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创作的诗歌散文作品在《学习强国》《百花》《宝鸡日报》等平台都有发表。
曹权利,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