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于清江浦里运河文化长廊大闸口东边中州岛上的“清江浦楼”,是2003年所建的新楼,已成为淮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然而,老清江浦楼在哪儿呢?她在建国后经历过什么?
我一直想确切地知道自己1965年所看到并记忆深刻的这座老清江浦楼是何时所建?何时所修?尤其是解放前后,经历了什么?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大约在2015年左右,淮水安澜网网友梅之朵朵老师介绍说:“这座清江浦楼始建于何时,未见史志明确记载,但楼身碑刻记载了两次重修时间:第一次是清雍正七年(1729年)秋,第二次是道光四年(1824年秋。当年这座清江浦楼不仅身处闹市(洪门街的北首)还是往来清江浦漕船与商船的望楼。南下的船只看到这座楼,便知道清江浦到了;北上的船只看到这座楼,便知风涛凶险的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处码头清口快到了,要做好准备了。另外,夜晚时分,小楼上灯火通明,是往来船只的引航灯塔。我们知道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加大加快了旧城改造,拆除了这座清江浦楼。1963年市政府又重建了这座清江浦楼,因为当时财力有限,清江浦楼在原来的地址基础上缩小其规模,象征性的进行了重建”。 梅之朵朵老师这段话中两个重点:一是1958年拆除;二是1963年重建并缩小了规模。
对于这座老清江浦楼在建国后是否经历过重建?我与不少文史爱好者进行过探讨。有的老师肯定地说:这座老清江浦楼经历过拆建。
如淮安市文史专家郭应昭老师为1951年出生,他记得小时候多次经过老清江浦楼,那时门楼里的路比现在宽不少呢。郭老师确认此楼是六十年代重建的。
也有老师说1963年国家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不可能拨款重建…
要证明老清江浦楼在建国后是否经历过拆建?需找到证据,一切凭证据说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淘到一本原清江市地名委员会于1982年7月编辑出版的《江苏省淮阴市地名录》,上面的内容给了我答案。


清江浦楼位于城西河南西路,北濒里运河,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已有250年历史。它是清江浦的标志。淮安至码头的里运河,宋代称沙河,是宋朝转运使乔维岳开疏。明永乐八年(1410年),平江伯陈瑄,疏䢴沟(里运河古称),行舟至长江历扬州至淮安通沙河,以通漕运并将沙河易名清江浦。清康熙进士查慎行路过清江浦曾赋诗云:“南来步步远风霾,川路晨征一倍佳,竹答浦帆浑不用,橹声如雁下长淮。编茅缚荻聚成堆,大舸多从江上来,试问老堤堤畔柳,年年辛苦为谁栽”。其后清人建楼于此曰“清江浦”。原楼东西长4.75米,南北宽4.3米。为上、下两层砖木结构,上层四角飞檐,嵌以黄绿琉璃瓦,饰以龙口含珠。底层是东西方向的砖砌拱门通道,类似城门,门宽2.4米,高2.1米。东、西两门上方各嵌石门匾一块,中间刻有“清江浦”三个大字,右上方刻“雍正己酉孟秋吉旦”八个字。现因年久失修,已面目全非,急待修复和保护。
(内封面即是浦楼原景)
内封面为原市文联章农先生1947年亲笔写生的浦楼原景

编后记
《江苏省淮阴市地名录》出版了。这本地名工具书,供有关部门和研究单位使用。书中所有地名是在原清江市地名普查基础上,经核对、校正后收录,文字说明部分以《清河县志》和有关专著为依据,力求真实,并注意反映地方特色。
本书编辑过程中,在上级领导亲切关怀下,承市公安局、城建局、文化局、教育局、统计局、财政局、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党史办公室、文联、档案馆、测量队、淮阴新华印刷厂、以及南京大学庄林德同志、淮阴师范专科学校赵炳涛同志等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由杨声佩、黄广彩同志负责组织领导,蒋如森、张洁心同志负责编辑、校对,范元中同志协助文字部分的修改。庄德奎同志编图,杨宝林同志摄影,朱大兴同志誊写,内封面“清江浦楼”是市文联章农同志于1947年亲笔写生的浦楼原景。
本地名录收集的地名资料至1981年底截止,今后地名变动情况,待收集整理后,适时增补。
限于编辑人员的水平,本书内容,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一九八二年七月初稿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定稿
这个编后记,写明了“此图是章农先生于1947年亲笔写生图”。章农先生虽已去世,但此画经我联系,也得到章农先生的弟弟章元、章春的确认,确认是其长兄章农的作品。
1938年出生在清江浦,曾就读于淮阴中学、武汉大学,供职于湖北省财政厅,现居武汉的著名篆刻艺术家章元老师看到此写生画后说:在我的记忆里,大哥章农的写生“清江浦”是有飞檐的建筑,共分上下两层。我还记得此建筑向东向西上下层交接处,都有“清江浦”三字的大字牌匾。
章农先生写生画中,可以看得清楚,老清江浦楼是飞檐翘角的,而非现在的老清江浦楼是北方建筑风格的短平檐式。
章农先生是闻名遐迩的书画家,1928年生于淮阴(今淮安市)。曾任清江市美协主席,清江市创作组组长,淮阴市美协(驻会)主席,淮安市美协顾问,淮安市书画院特邀顾问,淮阴师范学院美术系周恩来班特聘导师,淮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兰花协会名誉会长。于2023年去世。
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通过直接观察自然或现实生活中的对象,以笔触和色彩记录下瞬间的印象和感受。很难想像,章农先生1947年写生时,非要作假,将短平檐式的清江浦楼画成飞檐翘角式?
时至今日,我们要特别感谢章农先生,他为清江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浦楼原景图”!
因此可以说:老清江浦楼在1947年时,是飞檐翘角的,不是现在的模样!现在的老清江浦楼是1947年后拆过重建的。
除了章农先生的写生画,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当年清江棉纺织厂产品的商标图,再一次证明清江浦楼原是飞檐翘角式的。
这个商标,是清江棉纺织厂1958年建厂后的产品商标。与章农先生1947年写生画基本相似。“嵌以黄绿琉璃瓦”,与清江市地名录所述一致。清江棉纺织厂是当时清江市新建的第一大厂,对产品商标之类的有关企业与地方形象的大事,绝不可以马马虎虎。如果这个商标图案中的清江浦楼与当年现实中的模样有很大不同,会通过审查和市民的认可吗?
所以,从目前我掌握的资料来看,梅之朵朵老师关于老清江浦楼“1958年拆除,1963年在原址重建,但规模缩小了”的说法,是成立的。
会有人说,你到市档案馆查一下当年拆与建的档案不就行了吗?是的,我去市档案馆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档案馆的同志热心地说再帮我查,有消息再告之我。因此,我才于今日发布这一帖子。
同时欢迎知晓清江浦楼变迁的文友共同回忆,提出新的意见与证据。
也请梅之朵朵老师与我联系,再次讨教。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