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5月 19日19 时52分,中共陕西省委原副书记牟玲生同志,因病不幸逝世。噩耗传来,震惊而又复以悲痛,真乃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先垂!
我默哀许久,稍微平静后,牟玲生同志的英姿与和善面容,以及工作生活的神态,像一幅美丽多彩的画卷,不时重现在我的眼前。
牟玲生同志的家境贫寒,出身清苦。他于1931年12月30日出生,年仅半岁时,就跟随父母外出流浪讨饭求生,历时达3年之久。又因为旧中国腐朽社会制度给人民造成的压迫和剥削,致使其家贫如洗,曾几度上学,又几度失学。尤其是国民党地方爪牙经常催粮要款抓丁,甚至毒打他的父亲,引发了他的仇恨和抗争的激情。在我们党的关中地下组织成员、哥哥牟富生旳影响和指导下,1946年他还是15岁的少年,就巧妙地俺护身为地下党员的3名大学生躲过国民党特务的追捕,曾被誉为一段佳话。此后,哥哥还通过他给党的地下组织传递情报。从此,他实际上就投身到了关中地下党的斗争之中。
新中国诞生后,在党的阳光照耀下,他的人生道路,虽偶遇坎坷,但基本一帆风顺,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在这里,我们不妨翻开他的履历,一睹他此后的精彩人生轨迹:
——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在全国实行土地改革。那时,他年仅18岁,就担任了一个乡的土改工作组组长。并且能正确地把握政策,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被组织派往苏联留学。在长达一年的学习中,既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又系统地学习了马恩列斯原著,补上了一些文化课,更重要的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满载而归。
——1958年,留苏归来不久,身肩下放劳动锻炼队长,从省上赴略阳山区劳动锻炼。在这里,通过劳动磨练意志,体察到农民的艰辛,在思想深处播下了爱民为民的种子。回到工作单位后,以暂新的姿态投入工作,努力使这种种子生根发芽结果。
——在长达10年的文革中,他严守党性原则,不参与任何帮派,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先是被下放到陕北农村劳动,后期被调任宜川县委副书记,两年后任书记。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带领县委一班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土治水、植树造林、科学种田,取得了显著成绩。至今,当地老百姓仍念念不忘。
——1978年,他被调到省委工作,先是任办公厅副主任,不久任主任、秘书长。担任省委副书记后,还有一段时间分管办公厅的工作。从此,直到2016年我们一起从省宋庆龄基金会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前(期间他曾任过一届省人大副主任,我们之间的来往有所减少),我一直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几乎天天见面,有时甚至一天多次不期而遇。大都相会于办公室、会议室、餐厅里,更多的是在城乡调研中、专题座谈中、文稿撰写中、促膝交谈中、边走边聊中。在这些场合,尤其是研究某些重大问题时,他总是既严肃又诚恳地要求大家动脑子、出智慧,帮助省委出点子、拿实招,当好参谋助手。有时则忙里偷闲,虽是重要场合,也借机说几句民间流传的非黄色段子,逗得大家开心一笑,顿觉浑身轻松了许多。我们之间可谓形影不离,有欢乐,也有不快,酸甜苦辣都有。欢乐永藏心中,不快及时化解,恢复如初。就这样,不知不觉与他共度了38个春秋。我们之间的交往实在太多太多,万言难书,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
第一,理想信念坚定,对党无比忠诚。在这方面,有两件事情可以验证:一是在他15岁那年,掩护3名大学生地下党员成功逃离虎口而免遭一劫开始,实际上就是在做关中党的地下工作。那可是一个革命者出生入死、拋头颅撒鲜血、随时准备被杀头的最黑暗年代。他那种种毅然决然的人生选择,从最坏处考虑,就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为后来书写自己的人生流出了最强有力的一笔。二是留苏学习期间,在苏联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做什么》、《进一步,退两步》和《资本论》等马恩列斯原著。他在总结这次学习收获时说,是“我生平中最难忘的经历”,“完成了一次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飞跃”。那时,他年仅25岁,虽有10多年的革命经历,但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做的是很具体的基层工作,加之文化程度有限,试想他多么渴望学习文化和理论知识。他所说的“升华”和“飞跃”,据我理解,就是从个人的处境说,从受压迫受剥削求解放的心里状态,“升华”到当好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乃至为全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贡献,直至献出生命。所谓“精神飞跃”,就是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成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奋斗目标。据我所知,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总是谨言慎行,从未做过伤害党的任何亏心事,模范地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举止来维护党的光辉形象。
第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办公厅是省委的中枢神经,面对全局,既要为省委领导工作服务,又要为部门和基层工作服务。任务庞杂、繁重、紧急,要求严格。他到任时,全党工作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初到伊始,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他说面对新变化、新要求,我们要努力创造工作的新局面,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四不让”条律,即“不让领导交办的任何一件事在我手里贻误,不让正在交流的任何一项信息在我手里中断,不让任何一个差错在我手里发生,不让任何一个来机关办事的同志在我这里受到冷遇”。这个简短的条律,体现了公仆精神。从字面看,并不华丽,更不豪壮,而要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然而他自己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自己首先做到了,大家也就不敢怠慢,极大地提高了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受到省委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好评。这个《条律》对我印象颇深,成为我后来做好办公厅工作的一条重要守则。
第三,勤奋敬业,亲自动手。省委秘书长和办公厅主任的最重要职责,是给省委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其工作主要体现在调查研究、文稿起草、重要会议组织和检查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等方面,而文稿起草,包括省委文件和领导讲话、报告的撰写,是重中之重。这种文稿的起草,一般情况下,一两千字的短文,如给中央的专题报告,大都由某一两个人起草完成;万字左右的文稿,如省党代会报告、省委工作会议报告、全省领导干部会议讲话等,则要组织专门班子撰写。这两类文稿,每当送到他那里后,总要把我招进他的办公室,摆出一副大干的架势,让我坐在他的书桌对面,不用代劳而由他自己执笔,一段一段地修改,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反复推敲,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大有诗人“锤字炼句”的品格。有时原稿比较成熟,就小修小改放行;有时则大刀阔斧地改,把原稿改得面目全非,甚至不惜推倒重来。就像演员登台演出前可以是披头散发,但如要演出,必须在后台经过一番梳理化妆,方可登台那样,把每一件出台的文稿都要修改得完美无缺,方才罢休。即使对一些简短的文稿,也同样精益求精。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加强党委系统的秘书队伍建设,由我负责分别举办了两次秘书与信息工作研讨会。会后,我将两次研究成果,分别编成《秘书工作研究》和《信息工作研究》两本书。在送出版社付印前,我请他为两本书分别作序,他欣然应邀。那时他已是省委副书记,分管多方面的工作,也可谓日理万机,确实无暇顾及。我很着急,先后催要了3次。一天下午下班前,他打电话告我,晚饭后到他的办公室商量写《序》事宜。我兴奋不已,匆忙吃完晚饭即赶到他的办公室,他已等候多时。我刚坐定,他便撸起袖子,亲自执笔干起来。先写的是《秘书工作研究》那篇序,他说一句我凑一句,很快写出了一个初稿,然后又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推敲修改了3次,一直干到深夜两点多方才定稿。后来为《信息工作研究》作序,也是这样完成的。这次在写这篇纪念文章时,我又重温了这两篇《序》,仍感新鲜。虽然文字不多,但语重心长,激情满怀,倍感亲切。他的那些话,在3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并不过时,对有志从事秘书工作的同志,仍然具有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作用。他这种一丝不苟,严谨缜密,勤奋敬业的笔耕精神,令人敬仰,难以忘怀。
第四,勤政为民,清白做官。牟玲生同志官至省委副书记,权大位尊,却更加平易近人,不像某些人,并无什么建树,却自感高大,目空一切,对下属满脸威严而不可一世。他从当年参加党的地下斗争开始,到2016年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在我省整整工作了70个春秋,足迹和汗水遍及三秦大地。他的政绩、人品和为人,早已赢得干部群众的美誉。他一生兢兢业业,秉公无私,忘我工作,任劳任怨,堪称勤政敬业的典范。他尤其关心群众的疾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解决定边县群众的“氟中毒”问题,多次赴实地调研,提出解决办法,帮助制定“防氟改水工程计划”。经过与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共筹措700多万资金,展开了两期“治氟治穷”工程,加上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基本解决了13万人的饮水和疾病困扰问题。他在分管信访工作时,因有关单位对王秀琴的申诉案件,竞拖延30年才妥善解决而自责,并因此领悟说“为官者,应当对人民、对同志真诚热爱和宽厚”,决不能辜负“人民所赋予的权力”。
他的座右铭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实实在在做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总是急急匆匆,忙忙碌碌,好像有干不完的活。他严格要求自己,淡泊名利,公私分明,不做分外之事,不取分外之财。生活上甘守清贫,穿着朴素,不像一个大官;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与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嗜好,就是喝茶,每天总要沏清茶一杯,喝一整天。就这样,居然喝出了一个大清官。我深知他爱茶如命。今年春节过后,在他重病住院期间,我数着日子盼新茶。还好,终于得知春茶上市,便托朋友从老家送来一点毛尖。4月27日收到,28日上午即送往医院,深深地祝福他能品尝到今年第一茬春茶的香味。这是我写这篇纪念文章时,为总算尽到了一点微薄的心意而感到自慰。
尊敬的玲生同志!您是我们的好领导,您是我的好挚友,风风雨雨三十年,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我们曾经一起奋斗!如今我们都已退休,正好可以放松一下,您却走了。不!您没有走,您还活着,活在人民的心中。您还在发挥余热,在宋庆龄基金会的多种场合,不遗余力地强调关心下一代的重要,到处筹措资金,支持幼教事业,援建希望学校,彰显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情操!您还在省委东院的办公室里,撰写您那本回忆录——《躬行集》。洋洋百万言雄文巨著呀!我读过了,我翻开每一个章节,在字里行间不时迸发出耀眼的亮光,这是您一生业绩和智慧的结晶,我感慨万端!啊!这是您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也是最后的遗言。他们会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传承您所热爱的未竟事业,继续奋勇向前!尊敬的玲生同志!您可以放心了。请安息吧!(作者冯在才,中共陕西省委原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