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简史浅论
梁仕松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最高境界是超凡脱俗,而存在于世俗的日常生活中,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脊梁。是人类思想行为的积定,她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历史地代代传承。
中国文化按当代名人世家认为她属于内求的学问,庄子说:“其生也有涯,其知也有涯,以有涯伴无涯殆知”所以中国文化是内学即内求。中国哲人以自身为小宇宙,而反观内视进而洞悉大宇宙这就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她实现了人类功成名就的心愿,因此很多成功人士都是遵循此一原则走出社会内求的结果。按历代传统文化排列为绪。在儒家为内业,在道家为内景,内丹,在医家为内经,在佛家为内明。现就此作如下初略说明。如有错误请高人指点读者斧正。
一、在儒家是内业,其核心内容是“仁”“仁义”“仁政”,目的是诚实做人以求达到人际关系的尽善尽美。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儒学宗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家。名丘,字仲尼,山东鲁国曲阜人。生长在春秋末年,由于社会动乱,这时王室衰微,王纲不正,周天子权势丧失,他抱定自己仁政德治天下的决心。周游列国,当时国内战争四起强者用武力称霸,弱者练兵图强,诸候反对他儒学仁政不符合强者的要求,孔子不于任用,才同弟子们一道回到鲁国用诗、书、礼、乐、作教学内容育弟子三千。精通六艺72人并著书立说传承至今,留下儒学经典即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纪、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基本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文艺、史学、教育、法律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促进了社会前进步伐。由于孔孟儒学引领及其他古老文化共鸣,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称号扬名世界。推动了人民思维能力提升和科学发展,勤劳的中国人民领先于世界发明了丝绸、医药、天文、数学、机械工程、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火炮和飞弹、造船等。这就是历史悠久泱泱大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由于儒学博大精深,儒学宗师孔子和孟子在思想上主张:中庸、仁义、忠恕,在政冶上主张“德治”“仁政”“王道”适应了春秋战国从乱到治的时代要求,因此,国内国际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国提早进入文明社会。儒学在17-18世纪传入欧洲后对法国、德国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顶礼膜拜“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已的座右铭。法国《人权宣言》也写进了这句话,并随宣言一起移入法国宪法,德国数学家莱布民兹极力赞美儒学宣称,在道德和政治方面,中国人大大优于欧洲人。美国是西方对儒学研究较深的国家之一,各名牌大学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1982年8月11日,美国在旧金山举行诞辰2533周年祭祀大典,里根总统派代表致词:“孔子崇高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国内人民,也影响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揭示了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处人处事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近年又成立了“孔子教育基金会”第一个以孔子命名。八世纪时,日本提倡孝道,通令全体国民,每家必读《孝经》。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发表了《巴黎会议宣言》其中一个著名的论断:“如果人类需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及取孔子的智慧”。这是世界精英们经过冷静思索后一致作出的理性抉择。儒学即使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然是一股推动人类摆脱危机,迈向光明的动力。
二、在道家是内景内丹,禅宗道法自然。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周朝掌管藏书的管理人员,原是周朝的史籍官,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王室日渐衰微,萌生隐退,在离开周都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令尹喜说:“先生你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一部书吧。”于是老子就写成了一部书,书分为上下两篇,说的都是关于道与德共五千余字,然后就离开了,不知寿终何处。(有人说他修道长寿活了160多岁,也有人说活了200多岁)。根据以史为证历代相传至今尚存老子《道德经》为八十一章,五千余字与原版字数相符。
《道德经》是道家整个学说的精华,古今中外,传承甚广,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博大精深,它涵盖人文哲理,以正治国,兴邦民本,以百姓心为心,涉入天文地理,人事安宁,化险为夷,祭祀礼仪,做人规矩,道法自然,孕育万事万物,涵盖百家,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之一,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培养敦厚性格,开发人的智慧,有效促使人们气质潜移默化。古人称他是圣人,仙哲,他的学说是无为有治的处事之道。
另外简述,道法自然中涉及到的天文地理一些问题,按照《周易系辞》提到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生命观,以及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相关问题作一些简略说明,首先说一下太极图,太极图是从无极图衍变而来,作者是谁很复杂,有人说是宋朝陈抟,有人说是伏羲氏,有人说吕洞宾,齐说不一,难以说清,就不提了。现在我们回到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生存理论来剖析为正理。太极图它实际上相似于天地合一聚结成的一个阴阳契合体,它的图案画了一条鱼形状的黑白两面,白代表阳,黑代表阴。在天体运行中,阳光照在地球正面为白天,背面即为黑夜,上午阳中之阳,下午是阳中之阴,前半夜晚间是阴中之阴,后半夜是阴中之阳,人体阳的体表失尽即睡觉, 阴的体表失尽即苏醒。阴阳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物极必反。聚成了白天黑夜的轮回流转,由太极生两仪,两仪是说明阴阳滋生出的万物生命因子的相互依存转化,阴是万物存在的基石,阳是万物存在的必然条件,阴阳互跟,阴阳互生,阴阳是对立又统一的,及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因此两仪这个阴阳体成为了万事万物的载体,两仪催生出四象(四季)由阴阳的光而转化成寒与热,从春的暖阳为春,重阳为夏,暖寒为秋,重寒为冬,为厉法提供了依据,为农耕文化指明了方向。
至于八卦由于四象为厉法提供依据,古人为了对宇宙有个很好简述说明,用一种符号绘图说明:—代表阳,— —代表阴,三代表一种符号,组成八卦。用下面排列说明:
汉字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乾 坎
代表内容 山 雷 风 火 地 沼泽 天 水
符号 ☶ ☳ ☴ ☲ ☷ ☱ ☰ ☵
由上面八卦又互相搭配成为六十四卦,来代表自然界和人间万事万物。后人迷信者用它来占卜,看风水。
关于天文地理中传说的“二十八星宿”问题,从古人观察天象发现月亮以外很多小星星,每晚行走的位置都有不同变位,大约二十八天就回到原来位置,人们取它为“二十八星宿”。古人将这些星星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七颗为二十八星宿,依它们的样子分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从而就成了天、地、人和禽、兽五景同辉互有相连的美景图,这就是道家内景内丹浅说。
三、在医家是内经,指黄帝《内经》是一代伟大的君王高度研习生命之道,汇集成一部医学秘法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是祖国各族人民中医学的根基,其核心是阴阳及五行相生相克之间的均衡。解放后毛泽东主席指出“中西融合”的方针,克服了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各自不足,实现了目前标本兼治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为治病救人,防病治病创造了广扩前景。但由于过去生态环境惨遭破坏,人类为索取资源,过度开发正如曲黎敏教授在10年前(2012年)指出“人们在毒日下狂走,桌子上傻笑,成天忙碌找人做事,喋喋不休”,当时这几句话揭开了社会弊病的真言,正说明人们正处在极坏生态环境和不良的环境中,是多么可悲哦!使我们反思其理,因此把生态文明写入四个全面治理,是多么重要哦,这是英明的决择,当今医药迅猛发展,有医林做保障,但却有病海相对抗,正如曲黎敏提出人们有两大病源体,一是发胖,二是近视威胁人类,从历史地看问题近代知明学者亚里士多德:“哲学应该从医学开始,医学最终要归于哲学”。这里提醒我们医学要从新从哲学上来一次大突破。
四、在佛家是内明,佛教是世界上宗教之一,相传公元前6——前5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传入我国。
佛教他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他对宇宙人生究竟有作实相的揭示,同时也对众生的脱离苦海做出了指导性的方法论。并对学识有独道的认识提出了世间学识与出世间学识两大类。
一、世间学识它定为文学,历史,艺术,经济,政治,法律,数学,物理,化学及所有的高低技术。
二、出世间学识它是佛教的上层建筑和政治基础,其核心内容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通俗的理解就是以下十六个字“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他基本归宿。
佛教的教义基本内容,概括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上述内容以可概括为八正道。十二因缘,在缘起论中说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 现在就个人初识佛学有三点见解于后:
1.明确了佛学中指出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是对宇宙和人生重要解破,它的“诸行无常”是把宇宙和世间一切现象与本质都看成是发展变化的,在运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变化是无常的。对无形宇宙的存在是超度解脱的方法。这点是符合辩证法的。
佛学的“诸法无我”是对人生符合公理的解破,是天为公的观点。并指出在迷茫中的人们要生慧眼,世间没有永有的神明,人也不应该执着于灵魂的说法,一切如同梦幻的泡影,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2.我懂得了佛教把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离苦得乐,走出六道轮回作为出家人修行重中之重的理由,是因佛学在诸多著述中认为生命和情欲的纠结成疾病,而佛法就是治愈这种病的良药。所以要求众生应从诸多情欲陷阱中解脱出来改变那种只有欲望的快乐,没有超脱的快乐是可悲的。佛学还认为快乐与痛苦是因缘和合而生,因此佛法把世间一切事物都看成因缘和合而成,如果因缘不具备时事物一切灭亡。故一切皆空,因而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常是空也,空者明也。
3.明确了佛家否定宿命论的观点,是符合真理的,佛认为人有命运,但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希望人要开创命运。佛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如行慈悲、培福德、修忏悔加以改造是可以改好的。相反好的命运如果不用善来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以做人要居安思危。 .k 最后一点我还认为不一定人人上庙皈依才叫人佛,只要按照佛教的核心内容和教义。做人、做事、改错从新做人心中有佛才是真入佛。
综上所述借民众信仰则共同认为:儒家做事,道家做人,医家救人,佛家修身。四者合一就是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为人处事之道,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我同化,以文化人,灵魂归生的真言,除儒、道、医、佛为传统文化内容外还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书法、绘画、音乐等,这就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它是国家存在的重要标准。在世界最大的历史潮流中有着谁化掉谁的问题,有人认为未来文化趋于两个极端,要么极度宽容,要么是杀伐异端,因为在天道法则之下没有前者后者之分,只有世界缤纷道场,心灵独语之地闲人易进,若民众人人修为,这个世界便是天堂,便是人类享有的共产主义社会。
后记
我学传统文化简史,启迪有三点:
一、是回忆古代先贤育人兴邦、以人为本、德治天下的良言、良治之策、展现于世人面前,我们为了做到后者不忘前世之师,传承文化基因而已。
二、要以前人为一面镜子对照当下借鉴前贤,融合现实那就是要懂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要认识清、掌握准、记得牢、用的活,才能通古论今,因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有一条贯穿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红线,就是用文化自信引领探索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造就了新时代文化思想内涵,他贯穿于整个治国方略和特色社会主义方针路线政策,和中国式的现代化及民族复兴伟业全过程。当前传统文化也就成必学课题。
三、预见未来,当前世界政治风云斗争激烈,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天灾频发,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在此要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两个结合为契机做到四个自信,一个确立,两个维护,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上三点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
孔孟儒学初识
梁仕松
孔子是中国文化传承人,他是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文化伦理道德之源。济世之良药、治乱之良方。孔子思想集中于“论语”,孟子之中,他主要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生于(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人,生长在春秋末年,孟子生于(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生长在战国中后期,都处在动荡的社会时期,这时王室衰微,王纲驰废,周天子权势丧失殆尽,先后出现诸候争霸、大夫夺权、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面,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田常杀齐简公、后嗣代齐,在这前鲁国叔孙、孟孙、季孙三家两次三分公室,土地,人口,军队全部被瓜分,迫使昭公寄居齐晋死于晋国,哀公出走越国,死于越国。濒于溃烂的社会,作为政治家的孔子,毅然以天下为已任,投身于治世济民的不懈斗争。孔子说如用我者,三年有成,由于抱负斗争屡遭挫折,孔子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最后在卫国住了较长时间,晚年终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孟子在宋国仁政难行便到邹国,后到鲁国,鲁君不见又转到魏国,孔子和孟子思想核心是“仁”和“仁义”“仁政”他们主张“法先王”。孔子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以尧舜为宗、彰显文王、武王之治。
一、仁政
孔子说:“行仁政”关键在君王是否仁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君仁莫仁,君义莫义,国之所以兴废,存亡亦然”,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真情对待)”,并提出做臣子的要忠,君主有过失做臣子的应规谏,才算忠心,孟子还提出贵戚之亲,可以废掉,坏君改立好君,行仁政贵在用人。孟子说:“贵德而尊上,贤者在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行仁政,必须“克已复礼”孔子说:“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说,诸候们如果克制自己的贪欲,恢复礼制,天下就可以回到正义的轨道,为此孔子提出要“正名”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都要格遵名份,格尽职守,改变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局面,为了端正名份,孔子着手删订《春秋》申张道义,贬斥邪恶,《春秋》被誉为“礼义大宗”。行仁政,必须反虐暴,省刑罚,薄赋敛,顺民心,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又说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侥幸)也,刑法应该有,但是宜省便而且要恰当,孔子说“刑法不中(恰当),则民无所措手足”,因此孔子认为应该不断地“审法度(修)明政刑”“法治”应该与“德治”结合,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说用政令来诱导人。使用刑罚来整顿人,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要救民于水火之中,免除其倒悬之苦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要减轻老百姓的租税负担,提倡“井田制”(井田九分取一分助法),以九分中抽一分支持赋税,孟子同时指出“桀纣之先天下也,失其民心也,应该以(逸)道使民”,以生道育民,提出“民贵君轻”和“民为邦本”的主张,节用而爱民修已以安身。并揭露不仁君王说:天地不仁,以草木为刍狗,先王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孔子提出君王要争做古圣先贤为荣,用黄帝三百年做为先贤化身,即生而民得其利一百年,死而民畏其神一百年,亡而民其教一百年。这可算是当今伟人标准哦,查阅古今中外只有毛泽东主席既符合而又超越这个标准。在推行仁政的另一重大问题时是使人民过上平安生活,由于王室衰微,诸候争霸,避免纷争,只有统一,孟子见梁襄王,襄王问:“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说:“定于一”。表明孟子清楚地知道,只有实现统一才能天下太平。秦始皇通过兼并战争,灭掉东方六国,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而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虽然兼并战争不仁道,但观其全局早结束分裂从根本上减轻了老百姓的痛苦。
二、仁义
关于人与人相处,如何做到和谐、尽善、尽美,孔子说:“仁者爱人,志士仁人”,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理者敬人,舍身而取义者也”,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使自己人品端正,才能引领别人,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以身正而天下归之”,就是说我爱别人,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我要管理别人,可没管好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还不够吗?自己的确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会归向他,孟子说人最初表现是情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孔子认为安身立命必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孟子说:“与民同之,立天下之正位礼也,行天下大道义也,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扰乱布署)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动摇意志,锻炼性格)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横塞)于虑,而后奋起,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在社会上,应该正确处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君子要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孔子在做人标准时说:“男人要温文尔雅,女人要温顺贤淑”,但我认为女人温顺的“顺”应该改为“文”才体现男女平等。在学习别人长处时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这是一种谦恭温厚的态度。
孔子说:“人为根本,礼以为用”礼包括礼制,礼仪和礼乐。礼制指贵族等级制规范和道德,礼仪指表示尊敬祝颂哀悼礼节和仪式,礼乐指伴随各种礼仪的乐章和乐器。孔子说:“悲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畏慎),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争切)一般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周道)也,宁l(哀)”,各种礼仪,礼乐如果失去了“仁”的内涵,就是徒具行式没意义。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今之孝者,色难(在父母面前做到和颜悦色不容易),父兄有事弟子服其劳”。孟子说:“父母爱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觅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放纵)身目之欲,以为父母戮(蒙羞),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孔孟孝道文化影响很深,他的弟子把孔子、孟子当为良师亦父,如考妣,孔子死后他弟子在坟前结庐而居,众多弟子守孝三年,唯独子贡守孝六年归家,几千年后人们仍尊重不衰。
三、天命观
孔子是殷商之后,出生又是鲁国人,当时宋鲁各国相信天命和鬼神,然而孔子是不迷信的,他在病危时子路请求祈祷,他引用古书作证,婉言谢绝了,楚庄王病重拒绝祭神,孔子赞美他“知大道”,至于卜筮,孔子常引用王充《论衡》卜筮篇所说:“枯骨死草,何能知吉凶乎”,子路曾问孔子如何服事鬼神,孔子说:“不事人,焉事鬼,不知生,焉知死”,足见孔子只讲现实的事,不讲虚无缥缈的事,那么孔子为啥要祭祀呢?是因他要用古礼来为现实服务,即慎终追远,关于天命他在论语中提到过十多次,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义理之天,一是主宰之天,一是命运之天,从孔子讲天的据体语言环境看不过三四种,一是发誓之天厌之,就是当时赌咒的语言,一种是孔子处于困境时,如在匡受困或者是宋国司马想谋害他,他无以自卫,只好听天,一种是发怒,对子路的弄虚作假,违反礼节大为不满便骂“欺乎天”,古人说过疾病则呼天,创痛则呼父母,孔子这种称天并不一定认为天真是主宰,天真有意志,不过是借天以自慰,或发泄感情罢了。至于获罪于天的“天”意在行为不合于天理。关于“命”《论语》中提到几次,孔子是“六合之外有而不论”认为宇宙现象不可能有知,因此也不谈,他说“命”都是关于人事,依人看在社会上应该有个理。孟子也讲“命”或者“天命”孟子说莫主宰之天,他对“天命”给了一个定义,“莫之为而为知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这就是把一切偶然性或某些必然性都归之于“天”“天命”这就是孔孟的天命观。
综上所述客观的说孔子和孟子他们出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兴起时,从汉武帝起,曾不得不坚持封建统治的立场,孔子的上智下愚不移,但好在又说“学而时习知”把人分为君子和野人,孟子则分为君子和小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女子难养也,当时看来是为了反应封建统治社会现实,与今天的社会现实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比是完全错误的,但这些是支流,其主流核心思想是“仁”“仁义”“仁政”德治和教化,反对君王暴政及任意刑杀,对百姓的同情。关心民生,应该肯定,在唐玄宗开元27年(公元739年)更封孔子为“文宣王”至此天圣先师,文宣王孔子的称号,便传遍全国深入人心。忠实继承并致力弘扬孔门学说的孟子则被尊为“亚圣”韩愈在(原道)中说:“尧传之舜,舜传之禹,禹传之汤,汤传之文王,周公。武王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于孟轲 ”,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一脉相承的统绪。
结束语
从儒家变法家,从传统文化到今天的新文化的现实,我们回忆毛泽东主席曾指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就是要把传统文化在古代纷杂历史中凝炼沉淀的精华,继承下去,融入我们实际生活是我们人人研究的课题,要认识传统是过去时空的不断延续,它存活于现在,连接着过去,同时包蕴着未来,它如冬日暖阳,只为唤醒,只为照耀,要学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有直透事物本质的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铸魂,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添光加彩,而英勇奋斗。
作者简介 梁仕松:男,四川省盐亭县文通镇桥梁村人,生于一九三三年八月,初中肆业,曾任党委书记、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从政三十年。原系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四川省老年诗词研究会会员,盐亭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盐亭县潺亭、文同两诗社理事,《辉煌》与《历史记忆》副主编。并有《苍松》诗文上、下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