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情结
徐丽
馒头、传统花样面点,从小时候物质经济匮乏的年代,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主食,到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每天都能轻而易举地就能吃到的食品,从田间地头到一日三餐的饭桌,从年代的跨越,到饭桌上的丰盛,在四季人间烟火一饭一蔬中,都饱含着中国人最质朴的情感。每一个馒头,都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最好写照。
在中国这片源远流长的土壤之上,造型多样的馒头,不仅是一种我们赖以生存的传统主食,更是我们华夏儿女人生重要阶段的见证者与情感载体。
最古老的面食制作方法,从和面、揉面、醒发、塑形、再上锅蒸,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面点师的匠心与热情。新的时代,高超技艺的面点师们,在保留家族谱系古老的传统制作工艺之上,不断学习探索,又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例如:紫色的面团是用紫薯泥和面,绿色的面团是用菠菜汁和面,红色面团是用红曲米粉或红心火龙果和面,五颜六色的面团均取自水果汁和蔬菜汁,大家吃起来非常健康营养。用各种颜色的面团制作成不同形状的金鱼、玫瑰花、寿桃等等,寓意吉祥的各种小动物,有些惟妙惟肖的面食动物,虽然采用了模具的方式,但是具体细节的地方,比如:鱼眼睛、鱼尾巴、鱼鳞、鱼嘴等多处,还要用手工细细的去雕琢,让面食的各种动态更加生动形象。
学无止境,在和面工艺上更是关键,在面粉中加少许蜂蜜、加入牛奶、或加鸡蛋、加植物油,蒸出来的馒头更加香甜和蓬松。口感极好。把面食做成高颜值的艺术品,更是赋予了面食的文化内涵。让不同节庆的餐桌上,传统花样面点都会缤纷呈现在大众的视野,成为饮食文化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一种简单的发酵面团,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饮食智慧和精神寄托。无论是在中国人的满月、成年,抑或是婚丧嫁娶,这些众所周知的人生大事件里,馒头总是我们餐桌上不变的主角。它仿佛一条绵长的线索,串联起每个中国人一生的故事,时刻承载着复杂且深沉的情感记忆。
中国人拥有上千年种植小麦、碾磨面粉以及制作馒头的悠久历史。千年的农耕文化,人们用心耕种,细细研磨,再通过古老的发酵工艺,制作出白腻且形态各异的“馍”。
纵观历史,从中国黄河溯源而上,面食起源历经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甘肃等多省的田野调研后,惊奇地发现:馒头在中国各省与各民族的地方民俗文化中,尽管造型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但馒头在各地区的民俗与宗教文化中,其所履行的职责却都具有明显的统一性。
馒头,作为中国文化圈内不可或缺的饮食与祭祀符号,它亮相于婚礼,登场于葬礼,出没于供奉祖先神灵的宗祠寺庙,在我们炎黄子孙共同认可的所有生命重要场合中,扮演着“人生观察者”的不变角色。每一口馒头,都凝聚着中国人对生活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
面食,如同人生,始于黄土的人类、小麦与蒸制完成的馒头。食物、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间的深刻纠缠在生命死亡的那刻终究回归黄土,至此形成生命的轮回,随后开启新的繁衍。
馒头情结,在和面、揉面、蒸制等一系列过程中,融进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求索。把馒头做成艺术品,当艺术走上我们的餐桌时,吃,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体现。不仅重塑了馒头的传统形态,更注入了可持续粮食的理念。借助面食艺术成功地将一个区域民族的食物元素转化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和生态信息。这本身就超越了食物的物质形态,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自然与人类的桥梁。
(文章所有图片均选自作者做面食、以及在多个不同场景一边现场做面食,一边现场教学讲解时的实拍)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2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