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赵霞 谢东升
编辑:杨建松
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同志遗物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小柜子,里面是毛泽东亲手珍藏的毛岸英同志的几件衣物,有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这些衣物不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帮着收拾的,甚至他们连看都没有看到过。
当这些衣物,再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距离毛岸英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距离毛主席逝世也过去了14年,一个老父亲对离去孩子的思念,就这样被默默地压在柜子底下,沉默了近半个世纪。

面对这些衣物,让我们对那些熟悉的故事,对毛主席父子之间的深情,有了更多的感受。
1950年9月,28岁的毛岸英赴朝鲜参战,34天之后,他牺牲了,在各种影视剧里,我们最熟悉的是这样的场景,当毛泽东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他沉默了很久,才对在场的工作人员说,战争嘛,总要有牺牲的,这没有什么。
可这些衣物呢,夜深人静,等到所有人都离开,一个老年丧子的父亲,独自一个人,把孩子留在家里的衣物,一件一件地叠好收起,放到衣柜深处,这一切,是在那个悲伤消息传来的夜晚吗?

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当有人建议把毛岸英的墓迁回国内时,毛泽东说,不必了,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作为一个领袖,他只能拒绝这份好意,并且在文件上写下这样的字句,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

可这些衣物呢?一个把儿子的毛巾和袜子都视若珍宝的父亲,真的就不想他回来吗?他是否也曾经在那些翻身起来的夜里,像每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一样,把这些衣物,一件一件拿出来,轻轻抚摸,这些衣物上,是不是也曾浸染过一个男人的眼泪呢?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敢深究,我们不忍细想。

真正痛彻心扉的伤口,是一个男人拒绝任何人分担,禁止任何人触碰的。隔着这么远的时空啊,当这些衣物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有机会去还原一个父亲的爱和痛。而作为儿子的毛岸英,他再也体会不到了。
历史总是有太多令人心碎的巧合。当毛泽东悄悄藏起对儿子的思念时,他不知道的是几十年前,他的妻子杨开慧,也把对丈夫的牵挂,藏在了老家房子的砖缝里。

在毛泽东1927年告别妻子之后,由于书信不通,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杨开慧,把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写成文字。她记下和丈夫相识相爱的过程,她也写下对丈夫无尽的牵念。文稿里有这么几句诗: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念我远行人,何日,何日复重逢。他们终究没有重逢,毛泽东也没能看到妻子的这些文字。似乎是早有牺牲的准备,杨开慧把自己写的这首题为“偶感”的诗稿,和其他的散文,藏在了湖南长沙板仓杨家老屋的砖缝里。

1930年,杨开慧牺牲,1982年杨家老屋重新翻修时,这些文字才偶然被发现,才得以重现人间。此时距离杨开慧牺牲已经过去了52年,距离毛泽东逝世已经六个春夏秋冬,这四千多字的手稿,已经被岁月侵蚀得陈迹斑斑,一个女性爱情火焰,就这样,在黑暗而狭小的空间里,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妻子对丈夫的爱,父亲对儿子的爱,都曾这样被时间悄悄掩盖,在“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家国叙事中,它们只是深藏幕后,它们只是静静等待。
这些信件和衣物何其不幸,它们承载的绵绵亲情,再也没有机会被它们的主人细细品读。这些信件和衣物又何其有幸,它们让我们有机会去感受一代伟人撕心裂肺的挚爱,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做出一个最温柔的注脚。
1959年,在杨开慧牺牲29年,毛岸英牺牲9年之后,毛泽东终于回到故乡,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诗词
《七律•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为有牺牲多壮志”“牺牲”两个字写得多么豪迈,那一刻心里有多痛,“敢教日月换新天”,一个“敢”字,把多少风云一笔带过,你懂,你就会知道,“新中国”这三个字,有多重!(朗诵:谢东升 赵霞)

朗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专家,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
赵霞,全国公安文联音乐舞蹈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公安朗诵协会副主席,武汉公安朗诵协会会长。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平台三年阅读已逾一亿三千多万。
图片采自网络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