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人间苦,家家经不同 1145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风夜坠残英
水沧舞月明
古木多肃气
游子思故情
荷舟醉江亭
浩渺嗟涛声
莫道人间苦
家家经不同
《论语》曰:“学而时习者,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然而“悦”与“乐”却是两种心理状态,“悦”是喜悦,这种喜气传导的幸福感来自内心深处,故而读书使人法喜充满,精神焕发,恒而不厌;“乐”是快乐,这种欲望满足而带来的快乐感来自对外交流、尊崇与获得,一旦失去,便是痛苦。然而凡俗之人却常常将一时快乐当作人生幸福之追求,岂不亵渎“幸福”本义?我们追求快乐还是追求幸福,这是身体与灵魂之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人们一生穷理尽性所求之物不过幸福二字,然而对于幸福之理解却层次有别。若抱弃身心需要之差异,世人对于幸福不过三层解读,一是物欲享受,二是精神满足,三是明悟宇宙道理后的淡然寂乐即超越物欲与精神的恒乐状态,故言真正幸福在快乐、快感、快意之上。 幸福绝非短暂易逝之物,而应是简单、纯粹、绝对、超然物外之态状。
一切生命都在天道中自由自在地轮回穿梭,随心所欲,生生不息,所有道路都由自己作出选择,或者积累开拓创新佑护万世的无量功德,或者背负金玉满堂的有形之物而作茧自缚,大道至简,生命至清,人类只有将自己置于宇宙的怀抱才具有了大我的境界。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精神满足的感觉,一切幸福皆在奉献与博爱之中体验到人生的真正意义,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幸福需要升化灵魂高度,更需参透万物之理。人若有超然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无其所住而无所不住,万物虽未拥有而无所不有。其实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我们肉体皆为陪伴灵魂孤独走过的客栈附庸,从宇宙意义上万物于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有人说“快速且高质量地获得持续、长久的幸福的唯一的方式是懂得人性、欲望、生命的意义”,我反问?难道懂得了人性、欲望及生命意义的人,果能获得持续的幸福吗?很多哲学家、生命学家、宗教家、科学家等对生命即便透彻,他们原本是为悟达人生真理而来的,所以我倒感觉幸福也许来源于大悟后的无为之慧,静观庭前花开花落,远睹天边云卷云舒,超然世外,道法自然。
幸福又在哪里?少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快乐和幸福并非来源于有形的财富类东西,而是来源于一个健康淡泊却思想高远的内心世界!若此我们给孩子留下丰富的物质继承,则真不如留给其一个格物究理的思想世界!因为人的幸福来源于灵魂世界真切体悟!来源于精神世界的超然体验!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简单、自然、平静、超越与无为。这些精神财富是从物质追求中难以企及的,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把“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但我却对于幸福作出与之不同的诠释,不管我之解读是否符合读者之义,但若将幸福拘囿于狭隘的物质世界之中,您获得的物质满足最多是快乐的表现形式而非幸福本身,因为真正幸福是源于我们精神世界的光芒外现!
风爽月臻清,杂卷书味浓 1146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风爽月臻清
杂卷书味浓
十载亟阐易
黄帝内经通
星光照晚钟
鹄寂行云匆
晚闲孰有意
区区听鸟鸣
东林夜罩,西山寺钟,天有冷月,世蕴寒情,麓泽邈邈,物竞其中。 苏子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亟问苍天,尔又何言?临窗夜览,苍穹浩瀚,寂观月之尖尖,静夜山之黯黯,狂问东坡之月,何会幻化出阴晴圆缺,离合悲欢?
《礼记》曰:“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道法自然者,笃志弘毅,止于至善,达于天人合一,“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匆匆行文于天地之际,微微寄躯于云月之怀,四季序驰,独沽青台,黄泉无归,伴之孰脱,人间天上,参差如山。 悦春伤秋乃文人常情,昔怜春色满园难以关住,又慨秋景萋萋悲路谁人?融绿山青水花蕃万里,送秋风枝霜打叶橙黄,落笔遥问“明月悲何”?临窗远眺却心空无言!缕缕思绪,竟止于黯淡幽伤之中。
卢照邻诗云:“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竹筠松柏,盛德四时,内有虚实之别,外则从未改柯易叶,些许正应天姿钟灵毓秀,孤鹤高洁,此景此情,竟生同病相怜之感。故自又诗云:“高鸟夜乘风,荷霜挂芳丛,借问归何处?何来哀鸿声。今夕是何夕,夜夜扁舟冷,孤光自照处,心与此境同。” 旧雨新知犀通,皆为天地之缘,人在江湖,何择其逢?正如罗隐诗云: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生命如茅,当韧则韧!何悲冷月?何悦心萌?长城塞外,大漠孤烟,或策马以鞭,或履步以缓。人应如范公之襟,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涉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福兮祸兮本是阴阳互变,此极生彼,彼极生此,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嗜欲深者几君观之乎?松之不凋以寒,源于傲霜性骨,人之百折不挠,志于天下大同,皆为两极而弃中庸之道。别窗绝思,回案诗云:春花秋月寄孰身?世风偃草乱纷纷,百年恩怨天下恨,一局大棋主华民。人可怀古,亦可追远!悲喜几度,皎月云间。悠悠夜客,濛濛悠闲,天歌冷月,逍遥如仙。又自诗云:鹤泣江月晚,榭寒孤风浸,冥冥异乡客,相识若比邻。
夜灯细腻,烟云若似,失之文散,得之月诗!我乘文兴而来,却得诗情而归,失得无恤,亦何憾乎?王昌龄诗云: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世界百年巨变,引得文风四起,不管百家争鸣,还是一枝独灿,望尘者,西尘已远,望风者,东土独略,灼灼星空东颜,颓颓夜色西衰。疏疏松间,波波寒枝,吾为谁来?又为孰往?夜色斑斓,自得清风领引,人生尘游,深巷孤月明照。风月虽好,非是栖贤之处,竹筠修美,即当别揖孤归。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