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如故文友情 ——《家在山河间》欢聚
活动印象
文/张保国
火红五月古虞地,一见如故文友情。2024年5月8日,我有幸受邀在山西运城平陆县参加了《家在山河间》的主播文友欢聚和师存保《洗耳河情思》新书分享座谈会。承蒙各位老师们的厚爱,我能够参加这次会议,感到非常荣幸,无比高兴。
我与平台结缘,是从“家在山河间——文学故乡”群认识师宪法老师、郝玉华老师开始的,后来又认识了师存保、李文晓等各位河东文友。三年前,《家在山河间》平台连续刊发了师存保的《我当队官的那些事》《徒步延安》等系列文章,我非常喜欢,反复拜读,并自印了二十余本小册子,推荐给我的好朋友,还给师存保老师寄了一本,我们的友情从此结缘。
今年5月3日,郝玉华老师发来微信:说6号去平陆参加《家在山河间》师老师新书分享会,我距平陆八百公里,你仅百余公里,咱们在平陆见面。我爽快应诺。满怀无比的欣喜,5日便从洛阳启程,“笨鸟要先飞”嘛。在三门峡换程,过黄河到运城,先去稷山看望文友王月芳,然后赶到平陆参会。我这样来回倒车有点麻烦,后来还真遇到了大麻烦。因为路程匆匆,着急忙慌,手机落在了运城的出租车上。
无奈,到稷山汽车站已是晚上七点。丢了手机一时无法与王月芳联系。正在发愁,稷山汽车站杨启光师傅见我着急便主动帮忙。不仅帮我查到了那个出租车司机,又为我联系上王月芳。
如今出门没手机,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尤其是在举目无亲的地方,让人没着没落。幸亏遇到了杨启光这样的好人。第二天在运城汽车站手机“完壁归赵”。经历这一番波折,我深有感受:文化底蕴深厚的运城,不愧是关公故里,民风淳厚,人心善良,真是个好地方啊!
5月7日早上我在三门峡的学生专程送我到平陆宾馆参加《家在山河间》的欢聚活动。看到这么多平时在群里经常互动却不曾见面的作家和文友,心情十分激动,就像那首歌里唱的:“看见你们格外亲,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满腹的知心话不知从何说起。
我住黄河南,君住黄河北,年年思君不见君。一条大河架桥梁,从此相见结情谊。这桥就是《家在山河间》为我们文友搭建的桥梁。我荣幸参会,是文友们对我的抬爱。师存保老师电话多次询问行程,关心啥时到,咋住宿,咋吃饭。他那句:“我不能亏待河南文友客。”一句话如春风拂过心田,让人十分温暖。
《洗耳河情思》一书,凝聚着师存保老师对家乡的深深情怀。“留住乡愁,记载友情,赞颂时代的变迁”。他铭记“故园情”,描画“春晖意”,难忘“相忆真”,回味“往事昨”,历历往事在目,款款情深意远。那山坡上的酸枣花、洋槐花,那古老的杨村,那弯弯曲曲家乡的小村山路,还有父亲、母亲、大舅、二舅……以及众多在他记忆里的亲人、曾经的领导、要好的朋友、同学、多年的同事,等等,在他的笔下都鲜活生动,打开这本《洗耳河情思》,便一个个走在我们的面前。人常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师存保有幸遇见他人生中的贵人,正如他在座谈会上所说的:“与令狐建忠书记有缘一路陪伴,同甘共苦几十年。没有老书记,就没有我存保的今天。”这是师老师的肺腑之言,我们也感同身受,感慨万千。
欢聚座谈会上,文友们畅所欲言,各抒情怀。从这次活动,我认识了更多的文友,感受了文友之间的情谊,也见识了这群被称为“草根作家”、生活在最基层的书写者的宽阔胸怀和不懈追求。从《家在山河间》到她推出的师存保《洗耳河情思》这本书,这里集合的是一群心怀文学梦想,一直走在寂寞的坎坷之路,却一直不曾停下脚步的奋力前行者!
我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2024年5月7日于平陆宾馆
作者简介:张保国,1954年生,中共党员。河南洛阳人,大专文化,中学一级教师。爱好文学、书法,热爱公益事业,洛阳市书画院会员。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现已退休。爱诵读,喜读书、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播讲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