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同学聚会
陈玉龙
前几天我们师范班主任徐老师在群里说,商都县教育局要编写师范校史,徐老从每个旗县指定了一个联系人,负责联系我们那届十四__十七班的同学,了解有关情况;让我负责联系武川的同学。为了不让老人劳累,我把未安排联系人的达茂旗和四子王旗同学也联系上了。在联系勾通的过程中不禁使我沉浸在对母校的回忆当中,遂写了一篇《难忘母校》以作纪念。但意犹未尽,同学聚会的每一个场景也不时浮现眼前,而且历历在目,清晰如昨。为此还仔细翻阅了聚会时的纪念册。
2017年8月11日至13日,我们乌盟师范商都分校十五班举行了一次同学聚会。原定11日全天报到,但上午就去了绝大部分。同学们心急如焚地赶往集合地乌兰察布市厚德大酒店。晚上聚餐,大家发表感慨、唱歌、乐器独奏、表演戏曲片断、朗诵古诗文、表演自编的小节目等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用提前排练,你方唱罢我登场,气氛热闹非常,直到晚上10点多才算告一段落。散席后意犹未尽,互串房间,直到12点多才散去。但我们房间仍有几个人未散,互相打量后便会心地开怀大笑__最后留下的竟是当年同寝室的六个人。还有一位未能参加,另外一位操办这几天的活动非常疲惫,回家休息了;不然的话,当年同寝室的八个人就不约而同地会聚一室了,那种感情是不言自明的。
12日9点出发,重走上学路。经过商都县城,向东再走大约50公里便去了学校吉玛营__一个远离城市喧嚣、距离最近的村子也有二三里地的一方净土。
尽管学校已经面目全非、几成废墟,但仍有亲切、温暖和归巢的感觉,些许伤感是避免不了的。
自西向东看到的是,教师家属房已经做了养羊场,住着两家养羊户;操场没有了单杠,种了玉米;篮球场没有了篮球架,杂草丛生;门前大路两旁高大挺拔的杨树已经枯死不少,还失踪了一部分;大路南的菜地已经变成草滩;校园西南方向的草地反倒变成了耕地,种着玉米和土豆。
学校原本没有完整的院墙,更没有大门,如今愈加破败。校园共三排房,前面一排三栋共六间教室,仅我们班教室里住着人。从外瞅见家里打了隔扇,有个30多岁的年轻人,没有邀我们进去的意思,也没有出来询问的意思,直到我们离开也没有出来。大概里面有小孩子睡觉,看见他嘴巴动了几下,但我登着墙基,双臂爬上窗台,在外面还是没有听到一丝声音。要不是考虑有孩子睡觉,他的门——他的门?还是我的门?我是敲定了。他的家庭摆设和他的服饰不像个城里人,但其行为又不像个农村人,他的冷漠让我遗憾。
第二排是教师办公室和伙房,也只住着一两家养羊户。食堂的大烟囱已经没有了踪影。最后一排是学生宿舍,已经全部拆除。原来东面的厕所和炭仓柴仓已成废墟。所有空闲房子的门窗均已破烂不堪。有一点凄凉,有一点悲怆。但在来以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上一年别的班同学来过,发出视频已经全方位看到,只是想亲眼目睹。世间万物本来如此,自然法则,任何人都抗拒不得。但是母校嘛!总希望她衰老得慢一些,甚至永葆青春。我理解母校就是母亲一样的学校,不管母亲如何容颜衰老,也不管母亲几多沧桑,更不管母亲是否健在,她还是母亲。儿女聚会,哪有不见母亲之理?
冷遇不足挂齿,巧遇则是倍加珍惜的。当我们一行40多人有的已经上了大巴,有的正准备上车返程的时候,路边停下两辆车,下来五六个人,我们几乎同时走向对方,那种默契是与金钱、地位和个性无关的,却是此时此地自然的和应有的,冷漠反而是怪异的。互相打招呼方知是包吉老师的姑娘、李富老师的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妇及学校职工王爱老师的儿子。他们正好也是回来寻找童年的记忆。我们本来互不相识,我们在校的时候他们正在上小学,我们毕业后他们才去当时的乡所在地四台坊子上初中。但一见如故,令人动情,相见特别亲切,像他乡遇故知,又像久别重逢的兄弟姐妹。自然是叙旧,自然忆起了他们的父亲、我们的老师,还合了影,使正在低落的情绪忽然昂扬起来,而且喜出望外,兴奋异常。
中午返回商都县城七台大酒店。徐老师年近八旬,已经在大门口等候。老人精神矍铄,与同学们一一握手见面,34年从未谋面,他老人家却能叫出每个同学的名字,可见我们在他老记忆深处的位置。午餐还邀请到了化学老师高沛林和几何老师包亮。别的老师有的已经过世,有的在外地。午餐中,我们像众星捧月一样围着几位老师,徐老喝了不少酒,但毫无醉意,我们为此而高兴。
我们相聚的时间,正是草木茂盛、鲜花盛开、庄稼地里到处硕果累累的金秋8月;是34年后的第一次集体大重逢、大团圆,醇香的美酒伴着悠扬的歌声、开心的欢笑、亲切的交谈和亲密无间的回忆,把我们的师生情、同学谊又拉回到当年。
原来的俊男靓女已经容颜衰老,不够帅气、不够潇洒,但每个人都更加持重、成熟和老练。有趣的是报到那天,刚一见面有个别同学认不出来了,随着人们的陆续报到,我们发现了一个妙方:不认识的让他先说话,用不了三句话凭嗓音便能听出是谁,然后惊奇地叫出名字来。交谈中突然发现,每个人还是原来那个底子,那个胚子,那个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虽然我们都已进入或即将进入花甲,但我们并不老,照样体现着原有的个性特征、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当年的校园生活,言谈举止满溢着年轻人的活力,体味着校园生活中建立的没有夹层、没有参杂使假的友谊。
第三天上午活动结束,在返回呼市的路上,一车五人谈笑风生,仍然沉浸在聚会的热烈氛围中,车外无景无物,我们在车内独享天下最纯净的风景。
那天回家,直到晚上睡前仍然陶醉在那种热烈的欢声笑语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校生活和聚会的每个场景都萦绕于心,回味再三……
2024.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