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应该感谢
青海 马学忠

但凡说起感谢,人们普遍认为受惠者应该感谢施惠者,为此,对不懂感恩者往往贬称“忘恩负义者”,但是,对于有信仰的修身养性者而言,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施惠者最应该感谢受惠者,其道理如下:
一般而言,人的本性爱慕浮华,渴望敛财聚物,所以,财产是控制人的最强大的欲望之一,每当聚集的财物增加,贪婪和欲念就会随之增强,就会愈加不愿施济,为此,这样的人与贫穷者、有需求者、病痛者和遭难者的距离就会愈加遥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断裂,人也会慢慢变得麻木不仁,美德的火焰也会日渐熄灭。倘若长此以往,这样的人会终身吝啬,终生做守财奴,甚至对自己也吝啬到一毛不拔的程度,正应了“被钱拖累至死”的那句古话。
而有信仰的修身养性者却希望慷慨成为其原初的本性,希冀以施济来消除内心的贪婪,拔掉内心深处贪婪的根,通过施济来清洁自己的财产,消除其心头的财产之重,割断其吝啬的缰绳,让其轻松挣脱财产的羁绊,以施济换取内心的宁静和幸福。以此同时,施济也熄灭了应受惠者心头的妒火和仇恨之火,有利于营造互相团结、帮助、怜悯的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对有信仰的修身养性者而言,若对贫穷者吝啬,就不仅剥夺了贫穷者的权利,而且禁止了自己获得挣脱迷恋金钱之欲的良机,更禁绝了自己的心灵获得被清洁和纯净的媒介。
有鉴于此,有信仰的修身养性者认为,施惠者要经常对接受施济、让其卸下重担、医治了其贪婪、吝啬、麻木不仁等心灵疾病的受惠者感恩,且尽力避免责备和损害受惠者,以免其施舍、帮助等善行变为无效,犹如沽名钓誉而施济一样。
正因为如此,那些有信仰的修身养性者的终极目的,乃是喜悦真理,渴慕真理,深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才经常悄悄地施惠,从不张扬其善行,从不让受惠者尴尬,也从不接受受惠者的任何感谢,哪怕是价值很小的一点水果也会委婉地拒绝,这是因为其明白了上述大道理的结果。
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些人把施济当作施恩,对受惠者进行道德绑架,使得受惠者对施惠者低头弯腰,卑躬屈膝,久而久之,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助长了奴颜媚骨的歪风。
富裕应该慷慨和感恩,贫穷当保持高洁和忍耐,二者都是人的尊贵的境界。
遗憾的是笔者懂得这个道理太晚,需要改造、改变的却太多,但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此,祝愿美德成为有信仰的修身养性者心灵的标记,让行善积德成为其习惯,让精神品级成为其追求。
愿全社会早日形成施惠者感谢受惠者的良好社会风气,让受惠者安心做事,平等做人。

2024年5月29日星期三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律研究生。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现为自由作家,善长诗歌,散文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