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俪鱼水情 美文亦从容 ——《像鱼儿一样游》读后
文/王思恭
五月初新,繁华似锦。捧读杨星让、王海琳伉俪合著的《像鱼儿一样游》文集,如饮一杯清香四溢,直入心底的杏花村老汾酒。
前辈先贤赞赏美文佳作有句:“书内自有黄金屋”,“书内自有颜如玉”。我读《像鱼儿一样游》仿佛找到了这种感觉,那些难忘的时光和美好的时刻让人留恋不舍。尽管书中很多篇章早读过,如今重读仍然随着作者的喜而喜、悲而悲。正所谓:好戏看过还想看,佳作重读韵更浓。
杨星让的文章之所以耐看、受看,具备三方面特点:一是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书中既有对家庭几代人的深情回忆,有故乡山水、乡亲、乡风民情的翔实记述,又有琳琅满目的地域文化巡游;有与西戎、李逸民、义夫、草章、毕星星、贾平凹、张平、张雅茜等文学艺术界名流大家的多年交往;有作为编辑与作者的交集、感受和文化下乡纪实,还有短小精干、特色鲜明、极具文学观赏性的小说以及作者人生中所见所闻、所经所历的启示与思考,读之深受教益。
二是文辞优美、描写生动。大凡见诸报端的散文多因版面所限,一般都有短小精干的特点。作为文学栏目编辑,杨星让的散文也不例外。恰恰由于这种限制,形成了星让散文的“精”,他的许多文章皆是蕴涵丰厚、道理深刻、言简意赅、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好人小利》中打工族小利勤快能干而又诚实热情,虽家道清贫却精神富有的典型形象,深深地刻在了读者心中;《村曲》中,万荣县古城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锡堂别出心裁筹办了梨花节,《运城日报》记者吴芳琳、万荣县老县委书记吉炳南等以认领“爱心树”,秋后以市价全部购买树上结的大金梨的方式扶贫,小中见大,反映了党和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全国整体脱贫的宏伟目标,令人感动而振奋。
短篇小说数量不多,却是杨星让文学创作的优势和起点。《贞儿》《三嫂》《小贩》《肿瘤》等作品,都呈现出导向明确、结构精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是改编小戏、小品的绝佳素材。当年,杨星让正是由于短篇小说的成就,被慧眼识珠的毕星星老师发现,其作品先后刊发于《河东文学》《山西文学》,并向那时的《运城报》推荐星让担任文学栏目《枣花》版的编辑,由此改写了他的人生。杨星让秉承毕星星的伯乐精神,以《枣花》为基地,先后培养抹持了大批文学新人,为河东文学输送了优秀人才。
三是真情贯注、真切感人。星让的作品处处充盈着浓浓的情、深沉的爱。对乡情、亲情、友情、爱情的描述直击心扉、令人难忘。他的文化散文《抱憾飞云楼》,对万荣飞云楼厚重的历史、恢宏的气势、高超的艺术、优美的造型进行了详细描述,对因缺少名流大家题咏、一直“锁在深闺人未识”而深深遗憾。我亦有同感。我曾在万荣县工作四年,万荣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也常常为飞云楼在全国名楼榜缺位而心有不平。飞云楼不仅没有名人加持,还少了大江大河、名泽广湖的映衬。它蛰居孤山脚下,更缺少与李家大院、后土祠等名胜形成珠联璧合的区位优势。我能做的就是在万荣工作期间,凡有客来,必先邀其参观飞云楼,不厌其烦讲述“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在天里头”的故事,还要求客人在楼前合个影。应邀为运城艺校著名青衣李爱玲主演的一部剧改编时,我特意将女主人翁庞桂莲棲身的尼姑庵易名“飞云庵”,并改剧名《安安送米为《飞云庵》。
星让对家乡杨家垛锣鼓、家戏、月饼等乡风乡俗念念不忘,以及走村串户的小贩、锢漏锅、爆米花的小艺人,还有南村嫂、东巷嫂、满菊嫂等乡里乡亲的小人物,都有接地气的生动记述,活脱脱一幅绚丽多彩、全景式呈现的民俗画卷。
亲情,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支撑。星让对父亲、母亲的回忆真切感人、催人泪下,而《哥哥》一文尤其动人:大哥杨克让工作后挣了钱,先在老家为三弟月让盖新房,再为二弟星让盖新房,唯独没有给他自己盖。升职后得到一个“农转非”指标,大哥不是按常规为大嫂转户,而是转了二弟星让并带他到临汾工作;星让调回运城结婚时,大哥在临汾为其打了全套家具,起火车票发到运城;星让单位集资建房,姐、弟为其凑钱,大哥把老家旧房卖了1500元如数交到星让手上,令人感慨:天底下哪里找这么好的大哥!我也是兄妹五人的老大,自以为对弟弟妹妹照顾够好的了,对照杨克让这个大哥,也只有惭愧、汗颜的份!同时不由想到,星让大哥好的后边是他的大嫂好!没有通情达理的好大嫂,他大哥能做到这些吗?看到文章收尾作者“哥哥,咱俩下辈子还做兄弟。只是我当兄,你为弟,让我好好照顾你……”的心声流露,我已泪流满面、情难自己……
杨星让最令人敬佩的,是为圆文学梦想付出的代价:调往报社的调干令下来,单位负责人才发现星让是当秘书的最佳人选,不放他走,立即上调地区邮电局任办公室秘书,给出之后提拔的承诺,还给一套当时急需的住房,星让却不为所动,在上级干预下,终于如愿以偿。“爱好和职业相同,是人生一大幸福”。对星让的感慨,我深表赞同。
我是相信缘份的,否则,星让在临汾工作几年,身边人介绍的对象不少,均未擦出爱情的火花。调回运城,经人介绍与从新疆回来的王海琳只见了一面,就“千里姻缘一线牵”敲定了终身大事。好工作、好妻子、好领导,杨星让占尽了人生的“三好”,他应该是朋友圈里最幸福的人。
王海琳是个能歌善舞、才华出众、热情善良的满族才女。她的养父母是跟随王震将军进疆的干部,后转业到地方上工作。也许西域风情的生活经历,使她的作品有着独特韵味,不仅文风清新,自然流畅,而且让人读出散文诗般的激情洒脱。她对天山脚下、辽阔新疆风土人情的描述,细致入微,令人遐想无限;《爱无疆》《南方话 北方话》《我心飞扬》《走近黄河》《穿着旗袍走花海》等作品,多维度记录海琳参加合唱团公益演出,参加诗歌朗诵,参加作家协会采风等活动,还有在新疆伊犁河、山东牟平海边和运城游泳馆学习游泳,终于如愿碧波畅游,读来诗情画意、赏心悦目。心态决定精神,精神决定健康。海琳热爱生活,心态阳光,精神充实,身心健康,理当效仿。《天山上飘来的年味》,海琳做的新疆手抓饭,为全家人带来浓浓年味和欢乐。我和著名作家王西兰一同去星让家品尝过海琳的手抓饭。当然,在运城吃手抓饭不是用手抓,而是盛在碗里用筷子,那饭菜的精致入口以及海琳厨艺的精湛,让人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海琳的散文以抒情见长。《那年那月》对大姑苗苗一家几代人,不同年代的不同境遇,《沟那边有片叶》对二姑叶叶生活经历的回忆,都有很强的带入感,引领读者重温那难忘的亲情,令人感慨,发人深思。而海琳与婆母的相处和记忆,文字记录的完全是另一种婆媳情深胜似母女情的文学表达,我不由想,想必一定是前世有缘,才修来了今生的相守。
星让担任文学编辑多年,成就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梦想,从《枣花》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知名作家。我虽然不是什么作家,但也是星让把我引进这个大门的,他也是我的老师。1988年2月他从盐湖区文化馆见到我编的剧本,由王三兰、陈俊萍等名家主演,曾获全区汇演“大奖”的小戏《悔路》,便在《运城日报》全文刊发。后来又连续发表了我的《指路》《答卷》《穷亲戚》等获奖作品,这也促使我的业余戏剧创作不断取得进步。在他和孟海生等朋友帮助下,我又开始了散文写作,并撰写了系列评论文章,并被市文联聘为特约评论员,我从内心感谢星让多年的支持与帮助。有感于此,特以拙文对杨星让、王海琳文集出版表示衷心祝贺,期待作者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问世。
2024年5月
作者简介:
王思恭,盐湖区上段村人,1946年生,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山西省作协、剧协会员、运城市作协顾问、市剧协副主席、《蒲剧艺术》顾问。早年曾任农村干部、农村教师。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上郭信用社财管员、会计、县人行、县农行干事、环节干部。1984年1月起担市(县)农行副行长、行长、地(市)农行、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处级)。著有《拓荒人》《王思恭剧作选》《追梦》《都市村庄》等10本书,创作大小戏曲140多个,撰写戏剧人物通讯、文艺评论20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