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文旅富集区,太原晋源(2)
(电视系列片解说词)
曾记否,2021年的央视春晚上,插播了一个特殊的节目。偌大的舞台聚焦了端庄微笑的一个古代石质佛首。它就是太原天龙山石窟被盗失近百年的造像佛头,终于从海外回到祖国怀抱。她给华夏民族带来了盛世吉兆。除夕春晚为全国瞩目后,重新回到家乡太原。
太原天龙山石窟,一举名声鹊起。人们才知道,国内除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4大石窟之外,天龙山石窟也是稀世的古代艺术宝库。
无独有偶。2019年,太原市区到天龙山景区的旅游公路开通。由国内有名的造城市长耿彦波主导设计的"天龙山网红桥"一时晒火了互联网。巧妙设计的高架网红桥将3百米高差的山川螺旋连接,相当于百十层大厦的落差。飞虹直上,蔚为奇观。再次将寂然无名的天龙山石窟端上热线,国内外游客纷之沓来,直击网红桥打卡。也为瞻礼壮观的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位于太原西南40公里。原名为方山。因山上建有天龙寺而得名。石窟居天龙山半腰。此山自古风光秀丽,山崖险峻,深沟幽谷。春夏生机盎然,秋冬肃穆壮美。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北齐皇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了奢华的避暑别宫。

1500多年前的北魏开始沿山崖开凿石窟。然后经历了东魏,北齐,隋,唐等多个朝代,历时近2百年之久。前后分4期开凿,依次留下历史艺术至宝。现存有25窟,其中东峰12窟,西峰13窟。
天龙山石窟高超的雕造技法,尤其是圆雕造像,有中国传统雕刻固有的清新韵律和线条,兼容了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对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天龙山石窟不同时期开凿的造像,各有其时代特征。海外回归的佛首是第8窟隋代时所作,圆润高雅,映照出隋代初年一统华夏时的傲骄荣光。早期的东2、3窟,具有清秀飘逸的风格,具有动感和韵律之美。第10、16窟为北齐的造型。一改北魏、东魏清瘦线条的俊逸,体型壮硕,面相浑圆。到了大唐年间的造像,更兼取了前朝的特点,开敞广阔,多了潇洒奔放的韵味。
除了石窟造像,第8窟外还有一座保存尚好的摩崖功德碑。缺了碑趺,碑身铭文清晰可见。内刻佛教教义及北朝时佛学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精美绝伦的天龙山石窟,经过了盛唐之后,与晋源西山地区开化寺,童子寺,蒙山大佛等名刹古地一样,几百年战火摧残冷落。更遗憾的是在20世纪的民国初年遭到了日本文贼的浩劫。大批佛首被盗走,洞窟遗弃。直到21世纪迎来了重整旗鼓的一天。
天龙山石窟被公布为第5批国保级文物,成功入选山西省首批32项文化记忆项目。如今已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景区。
天龙山,龙山同是吕梁山的子脉。
童子寺的遗址在龙山山腰间,是近1500年的北齐年间建造的宏伟佛寺。据考证,童子寺内有摩崖千佛,佛阁内有高大的"西方三圣"。中间的阿弥陀佛造像通高23米,是北朝时朝的第二大佛,堪称当世奇迹。可惜在千年之后的明代毁于战火,摩崖及佛阁坍塌,只留下门前的燃灯古塔。
唐代日本高僧圆仁曾有明确记载。童子寺在当时的北方雄城晋阳以西11里的龙山上。北齐时有位高僧弘礼禅师登山东望,忽见平地升腾岀吉祥云团,云际有4个儿童在青莲座上嬉戏打闹,响动崩塌了山石。訇然猛响之后,山石脱落,一座弥勒佛像岀现。异象吉兆一时轰动了晋阳城,城乡百姓纷纷前来佛像出现处烧香磕头。弘礼禅师当下发了愿心,历经数年,又有北齐朝廷的帮助,在龙山上修筑了童子寺。
童子寺在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唐高宗,女皇武则天都曾率朝官岀晋阳城西门,沿蜿蜒的山道登临童子寺拜佛。一时成为海内外瞻佛的著名古刹。相传西天取经的玄奘大师也曾来童子寺瞻西方三圣,还即兴留下了诗句,颂扬晋阳大地的山河美景:"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千点绿,流水一条清"。
明清之后,童子寺逐渐荒废,堙没于山石丛林之中。但其留下了显赫的历史文化印痕。遗址仍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曾经写过的辉煌,永恒照耀史册。也期待有缘的一朝,童子寺可以涅槃重生。

与天龙山石窟毗连的龙山石窟,开发晚2百年,相对规模也不大。龙山石窟开凿于隋唐年间,却是一座我国仅存的规模最大,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造像艺术宝库,其水平足以代表道教石窟造像的最高水准。现存石窟共有3层9窟,大小共65尊造像,道貌岸然,刀法细腻洗练。窟顶龙,凤,鹤等雕饰栩栩如生,高雅飘逸。还有石门寺八仙的传说,更增添了神秘的幽古色彩。
太原西山,与晋阳古城相偕,在南北期及隋唐数百年间,是华夏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佛释道兼容是文化的主流。晋阳城西方圆数十公里的山上,聚集了开化寺,蒙山大佛,天龙山石窟以及后来的龙泉寺,龙神祠等名震神州的佛道教胜地。与著名的童子寺相邻,还有一座更早的佛教名刹,就是蒙山开化寺。
山西境内有叫"开化寺"的佛寺多处。其中有建于北齐年代著名的晋东南高平市开化寺,耳熟的太原市区柳巷早年的开化市。
最为古老著名的当是蒙山开化寺。曾被称为"并州大岩寺"。佛教从西天走入中土,最古老的佛刹有洛阳的白马寺,郑州的慈云寺等。东汉明帝年间,同时栽种中土佛文化的还有太原并州大岩寺。开化寺同为中国佛教传播的早期道场。东魏时期,佛教净土宗的鼻祖昙鸾大师以及继任者道绰大师,都在开化寺弘法。到了北齐年间,晋阳成为北齐雄霸一方的都城。北齐文宣帝坐镇晋阳,他要在皇宫内院的阁楼上不岀门远眺佛象,求得庇佑。所以征召能工巧匠,费时20多年筑成了摩崖大佛。又在大佛像附近重修了大岩寺,为表示自己的虔心从化,将并州大岩寺改名为"开化寺”。

开化寺1400多年,数朝奉为皇家寺院,烟火旺盛。是礼佛的三晋名刹。辉煌800多年,明清后沉寂600年。
开化寺坐西朝东,分上下两寺。隔山涧遥遥对望,相距800米。上寺依蒙山开凿的摩崖大佛,2百尺高。下寺建有释迦塔两座,称为"连理塔"。公元601年,汉王杨凉在开化寺增建了大佛阁,改名为"净明寺"。到了大唐盛世,唐高祖李渊回到起家的晋阳城,夜梦到自己化身为大佛,金光闪烁。一觉醒来大喜。便又将寺复名开化寺。开化寺鼎盛时有僧人300,一度名噪天下,成为华夏以及海内外佛学的讲学与研究中心。
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驾临晋阳,专程瞻仰童子寺的龙山大佛与开化寺的蒙山大佛。还订制了巨型的袈裟给大佛披装。礼仪空前。有记载当时的盛况,"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整个晋阳城。当时的晋阳城又称大唐朝的北都,北京。其城市的繁华度和政治影响力仅次于京都长安和神都洛阳。
据史册记载,开化寺极盛时高阁入云,殿宇嵯峨,巨佛齐天,松柏满山。
800年辉煌之后,到了战火纷飞的元末,一场大火将开化寺毁于一旦。佛殿夷平,佛阁坍塌,蒙山大佛佛头掉落。从此沉寂于历史尘埃中600年。
开化寺内现存的"连理塔",是唯一共用同一塔基的双塔,建于一千多年的北宋,属于海内外的孤例珍奇。双塔形制相同,细节有别。双塔南北并列,南塔为"化身佛舍利塔",北塔为"定光佛舍利塔"。四面开小龛,内饰砖雕人物。塔刹顶层是双层仰莲上承宝珠。

在下寺的两间窑洞,曾有两尊同比人形大小的铁佛在其中,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现移动保存在太原双塔寺中。
明清之后,当朝官员发现了开化寺下寺,简单的重修,香火继燃。
1500年之后的太原,开化寺及沉寂失落的蒙山大佛又重见生机。特别是蒙山大佛的巍然屹立,兆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揭开了开化寺这一段尘封的史话。
《北齐书》记载,开凿蒙山大佛时宏大的场面。"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灯万盆,光照宫中。"晋阳城当时有大明宫,晋阳宫等高大巍峨的皇家建筑群。
蒙山大佛元代毁于战火,之后6百年沉寂于世。被历史遗忘了。
1983年,太原市地名普查人员王剑霓,他是个悉心的工作者。资料搜集中,在西山地区发现了许多佛寺的地名。于是他跋涉山崖实地调查,惊喜的发现了蒙山大佛。当时佛头已碎落。1985年,太原市对蒙山大佛抢救性的挖掘并修复,蒙山大佛重见天日。一时震撼了海内外。摩崖巨佛,蒙山大佛的高度仅次于四川的乐山大佛8米,但开凿时间比乐山大佛早160年。高过阿富汗巴米扬石佛的55米,认定为世界第二大石佛。唐代有记载,开化寺大佛高有二百尺,换算下来计有66米高。
修复蒙山大佛佛头,是极为严肃认真的任务。太原咨询了国内外顶尖的雕塑专家,后由山西著名的雕塑家苗新田先生担纲。造像必须高度浓缩时代特征。参考了同年代的北齐大佛造型,考虑到北齐开凿大佛时,正是北魏向隋唐的过渡时期,形象由清瘦向丰腴转化。最后由苗新田先生主设计,定格了今日蒙山大佛的形象。
2007年年底,高12米,宽7米余,重达60多吨的佛头终于完美登场。
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北齐高皇帝虔信佛教,他住在晋阳宫,想日夜抬头能眺望到西山,面见佛祖。于是下旨兴建开化寺,接着依山开凿蒙山大佛。经过20多年浩大的人力物力,蒙山大佛居中,两旁各有4尊佛菩萨伴随。开光祭礼,举国欢庆。到了大唐朝,晋阳起家的李家父子,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太原岀身的女皇武则天更是对蒙山大佛礼拜空前。
蒙山大佛重见天光,古晋阳历史文化干货爆棚,给古老的太原带来吉祥。太原的文旅带来大发展的契机。
2011年,太原市人大数十位代表提案,一时还获得国家文物局领导的支持。建议及早修复蒙山大佛两侧的8尊佛像。两侧山体的8尊伴身大佛的佛像修复之后,恢复千年之前9尊大佛齐排巍峨屹立的壮观。这样至少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佛教信众前来膜拜。将会给古城太原带来无法想象的文化加持有游客引流。城市文化旅游的品位更妙不可言。若修复9尊石佛,蒙山大佛将会超过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的规模。将为全球所瞩目。
太原人期待着这一天。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