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针线活儿 文/韩云令
我的母亲去世已经十八年了,不知是因刚刚过了她忌日的缘故,最近我常常想起她,想起她慈祥的面容,想起她偶尔手里夹着一支烟,想起她坐在老屋竹叶桃旁边的椅子上喝水的样子。母亲是个非常周全的人,在整个大家族都很有威望,在我心里她更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让我们姐弟四个在温暖中长大。
母亲做得一手好针线,在农村这是一项很重要的生活技能,那时的农村根本没有能力去买成衣,大人孩子的衣服鞋子全靠母亲的一双手。平时我们的衣服都是缝缝补补,大的穿完小的穿,到实在无法补的时候也舍不得丢,全部拿去纳鞋底。
我很喜欢母亲手工纳的千层底布鞋,现在想来制作的步骤非常繁琐,一线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辛劳。母亲一般会选一个晴天,将旧衣服减去边角后平铺在桌子上,在表面均匀刷上一层玉米糊糊打的浆糊,然后将表面刷有浆糊的棉布平铺贴合在一起,如此重复4至5次,制成袼褙晾干。母亲有很多制作鞋底的样版,把样板放在袼褙上,用笔描画出鞋底的大小轮廓,然后用剪刀将鞋底样裁剪下来,反复多次直至将一双鞋底所需的底样全部裁剪完成。每片底样都要用白布条包上边,把包边后的鞋底几层粘在一起。接下来的重要环节是用麻线缝制鞋底,针脚越细密意味着越耗力气。家里的孩子多,穿鞋也费,母亲的手里经常拿着一个鞋底在纳,一年四季不见停歇,纳完之后再槌平,这样处理过的鞋底才能平整。鞋帮的制作主要是把内里与鞋面面料用浆糊贴合在一起,初步制成鞋帮用料,和鞋底一样也要把纸质鞋样铺在上面用笔画出版型,再沿着版型轮廓将鞋帮裁剪成形。最后的步骤就是将鞋帮和鞋底用细密的针线连接合缝,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母亲分外精心和耐心,才能制作出舒适耐穿的千层底布鞋。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根据季节和我们喜爱的不同,做出尖口、方口等不同鞋的样式,她生前做的最后一双棉鞋,她的外甥女格外喜爱,穿了很多年也舍不得丢。
记忆深处,小时候我还有一件母亲缝制的红底碎花偏襟棉袄,是她准备给我过年穿的,大家一般是初一的早上才换新衣服,但是我太喜欢那件棉袄了,长到八岁我还没有一件用买来的洋布做的衣服,心急的当时就穿上了,顿时感觉自己美得不行。平时都是母亲自己纺线、织机、染布,她样样在行,却很少让我帮她,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在外面工作已经很累了,在家就多歇歇。每每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希望她能多入我的梦,让我多见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