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捏花馍 传承历史记忆 记录者/张庭怀
永定河岸,京畿之地,天子脚下,古城方城,有一巧技,称之“花馒头”。“花馒头”,也称花馍,实则自新石器时代祭祀仪式早已出现原型,后多经演变,捏制工艺逐渐成型,拼接技艺发展成熟,在固安这块大地上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馍制作技艺。旧社会,逢家中婚丧嫁娶,均是家中搭大棚,由专人负责蒸制各种面食。 蒸花馍的历史悠久,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花馍最初是用来祭祖先、祈平安、求吉祥和当作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老辈人蒸花馍,来寄托对幸福日子的情感。乡间每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头、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 形如石榴、桃、虎 狮 、鱼等。
固安县柳泉镇马屯村孟兆君一家始终如一,坚守着先祖保留下来花馍制作老手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乡间的花馍讲究很多,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2020年《固安花馍》被列入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兆君,女,70后,她心灵手巧,在年轻时一有时间帮奶奶做花馍,一来二去就学会了作花馍及面点的制作手艺,现如今她又把这门传统花馍手艺又传给了儿子、儿媳,并在固安城区开设了花馍门面店铺,经营制作各式各样的花馍、馒头等面食。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制作花馍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
花馍,又称为“面花”,不仅仅可食用,更是一种享誉中外的民间艺术品,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如今,花馍已不再只是一门手艺,它以独特的艺术描述了悠悠岁月中古老的饮食文化,也从侧面折射出了人们心中那份美好的愿景和期盼。孟兆君用灵巧的双手把财富、幸福和未来都揉进这一个个小小的花馍中,让好日子“蒸蒸日上”,让花馍“蒸”出幸福味道,更让花馍“蒸”出了固安的大产业、致富路。
2024年6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