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二月二,龙抬头,是个好日子。
我老太婆有一位非亲大嫂,却胜过大嫂的86岁的老人家住金华,她前些日子生了场病,我趁年节过完得专程去看看她。
为去金华,我早早就在网上搜索了交通线路。东阳——义乌,那时网上未更新,还是说在东阳汽车东站。我到了东站,一问讯说是该到老汽车西站乘社会车辆去义乌国际商贸城。于是我急匆匆往老西站奔。还好,一到那里就可以直接上车了。
交通运输部门之不尽责,让我徒添了麻烦。
C——910社会车辆启动时,才五六位乘客,可一路得走走停停,差不离几十步就有人招手上车,乘客挺多。未出东阳地面,好家伙!陆陆续续上来了四五十位乘客,座位全满不算,站位还有十几人。其中女的居多,几乎都是往义乌去商贸城上班的。20来公里路,车就行了将近一小时三刻钟。
欲速则不达。令人心情不顺!
相比之下,10时许,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我乘上快速公交BRT3往金华,路经十个站点,61公里路,计时只要100分钟。
来得较方便也还算快捷。
金华,虽说我青年时在金华二中读高中,1966年毕业,恰逢文革,68年9月10日才正式离开。55年过去了,一比较,金华已扩容十倍也不止了。现在金华满眼到处是高楼大厦,商店鳞次栉比,说不尽的热闹繁华。1964年暑假我曾在浙建三公司一工地所在地西峰寺背待过一个半月,亲戚住处就离这里不远,一切都旧貌换新颜,不见一丝旧痕迹了。
金华高铁站是BRT3下客站,出口地下长廊,宽敞明亮,将近百米,好气魄!在南广场等亲戚小儿开车来接时,我回头往金华站大楼一瞧,已全然不是老金华火车站的旧模样了。高大巍峨,气宇轩昂,焕然一新。
今非昔比,沧桑巨变。
中午,十二时半许,我告别了大嫂他们,得返程了。亲戚们建议我乘刚开通不久的金华——义乌轻轨走。
正中我下怀!前几天,我就有意向去体验体验乘轻轨的新鲜感。
人进车厢,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时间的流变与空间的转换,犹如风驰电掣。神话传说在科技力量的威力下终于成为了一种可能的现实和真实的情景。这是处于现代人的我们的得天独厚,也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神奇魔力之呈现。在时而地下时而地面的高架穿行,哪里会有一点痛不舒服与摸索着的感觉,而是心灵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新的体验与释放,得其所哉,酣畅流利!旅客人流的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预示着城市人气脉动春潮般的涌动。车厢外倏忽而过的高楼田畴,似乎在告诉旅客,这何尝不是一次赏心悦目的旅行。
以前,我在杭州和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曾经坐过地铁,轻轨与地铁在拉近时空距离的效用上实在也是一样的。但那时乘地铁的感受只是一种赏新而已,却没有今天这种在家乡亲临轨道交通的感受和感想。这是何故?我想,这大概是一种距离感和地缘感而造成的心理感觉吧。先行试运行的金华——义乌秦塘轻轨全长58.4公里,时间仅仅45分钟。
多方便快捷!晚年,我终于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走进轻轨时代,是我们的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标志。
从义乌绣湖站出来,邂逅了高中同班一位老同学、义乌人吴惠,原来他也是去金华乘同列轻轨回来的。于是两人在绣湖站下来,结伴,乘101路到义乌二中,分别后我乘10路车到东阳人民医院设在义乌的天祥医院。2:50分,乘医院免费班车到东阳人医,马上就接上了到家乡横店的游1路公交车。
——这实在是题外的话。
下午5时不到我就在家中了。你说,快不快?早上7时从家出发,傍晚就返回了。金华一日,速去速回,交通之便利,祖国交通事业的突飞猛进,由此可见一斑。
到金华,只是东阳——义乌自掏7元车费钱外,其余一概免了——70岁以上老人的红卡福利!也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后记徐志赓,生于1947年,1966年高中毕业于浙江金华二中。1978至1982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教育系学习,任班长。毕业后在东阳教师进修学校、东阳县委宣传部、市属高中、东阳市政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