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篇 卫灵公(1)
本篇共 42章,中心主题是“围绕信念谈品德”,其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经典名言,对后世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和知识分子的品格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君子固穷不移志
【原文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zu)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陈,通“阵”,排兵布阵的意思。俎豆,在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物,这里指祭祀的礼仪。卫灵公问孔子如何排兵布阵,孔子回答说,祭祀之类的事情我倒是知道一些,用兵打仗的事情我还没有学过。第二天就带弟子离开了卫国。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卫国享受的待遇最好。卫国的国君不仅对其很尊重,而且给予了比较丰厚的俸禄,孔子也曾对说服卫灵公推行仁道抱有极大的幻想,所以,在卫国呆的时间相对较长,师徒与卫国统治集团的关系相对融洽,生活也比较安逸舒适。这一章记述的应该是孔子第二次离开卫国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形。
卫灵公是在什么情形下和出于什么目的向孔子请教排兵布阵这类军事问题的,虽未明确记述,但可以肯定的是绝非出于防御的目的。春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诸侯之间总是寻找机会发动攻伐兼并战争,大鱼吃小鱼,谋求霸权,这与孔子所主张的维护周天子天下一统的所谓“仁道”政治秩序背道而驰,所以,孔子是坚决反对的。倘若卫灵公是出于抵抗侵略而向孔子讨教防御的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孔子不可能避而不谈并由此离开——孔子并不是不懂军事。所以,卫灵公所问的军事问题,一定是以企图发动侵略战争为目的的,这才让孔子感到失望而选择了离开。
离开卫国之后,去了陈国,不久就陷入了困境:
【原文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陈国的统治者并不待见孔子,自然也不象卫国那样给他们提供活动经费,孔子师徒的生活由此失去了保障,甚至断了粮,许多人因饥寒交迫而病倒了,孔子师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窘之中。子路对此很着急,心中产生怨气,就带着很不高兴的情绪来到孔子跟前问:难道说君子也有这么倒霉的时候吗?!言下之意,先生你天天讲仁道、讲学问,放着在卫国舒适的日子不过,却跑到这里来让大家跟着你遭这份罪,难道说这就是做君子修来的结果吗?
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固,固守的意思。滥,即泛滥,胡作非为。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固守贫困,不移其志,而小人在穷困时就会动摇信念,甚至会把握不住自己而胡作非为。
孔子的这一回答可谓语重心长!一方面对子路在困难面前的动摇和焦躁给予了批评,同时又借机给弟子们以坚定信念的教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团队开展了一场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教育弟子要树立仁道信仰,坚定信念,磨练意志。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在那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这么一段名言:“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对一个人而言,越是在困窘的时候越能看出做人的意志和品格;对一个团队而言,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需要加强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增强团队的信心,增强凝聚力。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是单纯地说教,他之所以能将他所带领的弟子团队打造成一支具有坚定的仁道信仰、组织严密的政治力量,活跃于春秋政治舞台并影响后世千秋,与他高超的领导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这两章可以说是本篇的引子——由孔子离卫遇困,引出了本篇的中心主题,即做人的信念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