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青海湖】偶得
翠柳
雨打平湖烟雾起,
风摇水国雪涛同。
生来万物通灵性,
梦里群山入悟通。
雨落高原青海水,
潮生大海绿波融。
一花一木皆禅意,
万籁无声入梦中。
赏析:
翠柳的《雨中游青海湖》偶得,以雨中的青海湖为背景,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在其中融入了对生命、自然和禅意的深刻体悟。整首诗画面感十足,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细品的佳作。
首联“雨打平湖烟雾起,风摇水国雪涛同”即开篇点题,描绘了雨中的青海湖。雨点滴落在湖面上,激起层层烟雾,整个湖面仿佛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同时,风也在湖面上肆虐,使波涛汹涌,如同雪花般翻涌。这里,“烟雾”和“雪涛”两个词用得极为生动,不仅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雨中的青海湖,更在无形中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颔联“生来万物通灵性,梦里群山入悟通”进一步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诗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能够感知和回应自然的变化。而在梦中,群山仿佛也拥有了生命,让人领悟到自然的奥秘和真谛。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平静的情感。
颈联“雨落高原青海水,潮生大海绿波融”继续以自然景象为线索,将青海湖与大海相联系。雨水滋润了高原上的青海湖,使其更加清澈而深邃;而大海也在潮汐的作用下,绿波荡漾,与青海湖形成了呼应。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联系,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强调了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伟大。
尾联“一花一木皆禅意,万籁无声入梦中”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认为,一花一木都蕴含着禅意,都是自然和生命的体现。而在万籁无声的夜晚,人们更容易进入梦境,领悟到自然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这里,“一花一木皆禅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万籁无声入梦中”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平静的情感。整首诗在尾联达到了情感的高潮,让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禅意的力量。
点评:
起承转合:
起:首句“雨打平湖烟雾起”以雨落湖面,烟雾缭绕的景象作为起点,迅速将读者带入诗中的雨中游湖情境。
承:第二句“风摇水国雪涛同”承接上句,进一步描绘湖面风起浪涌的壮阔景象,与首句形成呼应。
转:第三、四句“生来万物通灵性,梦里群山入悟通”则从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转向对生命灵性的感悟,为下文的转折做铺垫。
合:最后两句“雨落高原青海水,潮生大海绿波融”和“一花一木皆禅意,万籁无声入梦中”以宏大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禅意感悟作为收束,使整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高潮。
意境描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中游青海湖的美丽景象,将雨、风、水、山、花、木等元素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宁静、深远、充满禅意的意境。
对仗工整:
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手法,如“雨打平湖”对“风摇水国”,“烟雾起”对“雪涛同”等,使诗句在形式上更加和谐统一,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修辞手法: 作者运用了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如“生来万物通灵性”将万物拟人化,赋予它们灵性;“一花一木皆禅意”则以花、木象征禅意,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韵律和仄:
从韵律和仄来看,这首诗符合格律诗的规则,平仄相间,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语言表达:
作者的语言表达流畅自然,既有生动的描绘,又有深刻的感悟,使整首诗在表达上既有形式美,又有内涵美。
综上所述,《雨中游青海湖》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其深度和细腻之处令人赞叹不已。无论是从诗歌的构造和表达、主题和内涵,还是艺术效果上看,这首诗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值得我们深入品读和欣赏。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现已退休。爱诵读,喜读书、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播讲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