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开奇葩
——记廊坊市燕声河北梆子
老生演员杨波
作者/蔡枝强
五月的梨园,繁华落尽,枝头长出一个个幼梨。我放眼望去,一派葱茏。突然间,我竟然发现有一支梨花还在开放。梨花带雨、美不胜收、超凡脱俗在风中摇曳,像对我挥手致意。我久久地凝视着,出了神。突然,一阵锣鼓声响起,唤醒了我。
我猛地记起,戏曲走进乡村,走进校园,廊坊市燕声河北梆子剧团今天来村里演出,这是开始前打通。我闲来无事,正好听一听家乡的戏曲。领略一下河北梆子的韵味。
当我到达演出地点时,戏已经开始了。我惊奇地发现,演员中竟有几个熟习的身影。我对身边的朋友说:“廊坊市燕声河北梆子剧团怎么有陈黄甫戏班的演员啊?还有杨波?”朋友说:“你啊,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家里的事什么也不知道了。2013年陈黄甫戏班更名为廊坊市燕声河北梆子剧团, 杨波仼团长。”
杨波,我知道,可以说他是梨园世家。其父亲曾是陈黄甫戏班的演员。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戏曲在杨波小小的心灵早就打上了烙印。他在十一岁时开始学戏,二十几年不见,让我刮目相看。朋友说:“廊坊市燕声河北梆子剧团早已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戏曲大赛上拿过奖。剧团每年在京津廊各大剧院演出近百场,票房一直很好。在好几个县的戏曲进乡村、进校园都有燕声剧团的身影。”我说:“还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还真是孤陋寡闻了。”我决定演出结束后,好好采访采访杨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怎么把一个河北梆子剧团经营的风生水起?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家乡戏,流行于河北,叫河北梆子,在石家庄叫直隶梆子,北京叫京梆子、天津叫卫梆子等。流传于京津冀等地。其唱腔高亢激昂,低沉婉转,韵味无穷。据《文安县志》记载,陈黄甫村从1928年就成立了戏班。其实1890年前后这个村就早已有折子戏组织。因为戏班人员都是农民,只有在农闲时排练,春节期间演给村民看。戏班的开销 都是成员们从各自的家里搬来高粱秫秸,卖掉做经费。那时,农村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戏曲是唯一大型娱乐节目。听说唱戏,十里八村接亲戚邀朋友、拉家带口,好不热闹。戏台前围个里三层外三层,但见人头攒动。上世纪二十年代,老艺人张明勋 、陈少俊他们才十一二岁 ,就粉墨登场了。在潘平村和天津某剧团唱对台戏,一出《走雪山》,唱得天津剧团心服口服 。得到了十里八村来观众的好评。从此陈黄甫的戏小有名气。陈黄甫村戏班不间断的请天津剧团的老师来村教戏传艺,使戏班的戏路很正、至今与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戏路一致。由于战乱与灾荒,戏班聚散数次。最火的时候也只在县内受邀演出,好在为戏班留下了火种。1978年陈黄甫戏班又一次恢复演出。但受经济大潮冲击,没有昔日的辉煌。年轻人把挣钱放在第一位,很少有年轻人参与传承传统戏曲。
杨波和其他人大相径庭。他从小就沁润在河北梆子艺术营养液中,他的骨子里充满了艺术成分。他受到了本村老艺人张宝池、张明勋、周兴云等老师的指导,艺术不断提高。他喜欢 河北梆子艺术到了痴迷程度。1997年到1998年,在天津随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王伯华先生入室学习二年。2000年王先生突然过世。为学艺杨波又跟王先生的大徒弟 ,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 国家一级演员 文武老生黄长明先生学习。2011年拜在黄长明老师门下,成为河北梆子银达子派第四代传人 。从此他走上了专业的道路。他又从师辛国栋老师学司鼓。还师从张树青、兰宝忠、张四刚、刘仲武等先生学习。有道是艺不压身。
杨波主攻老生,表演、做功和唱腔炉火纯青,具有小黄长明之美称。在《金铃记》中他饰演寇准,在《打金枝》中他饰演唐代宗,在《辕门斩子》中他饰演八贤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
2003年,陈黄甫戏班推荐杨波为戏班负责人。在杨波的努力下,村内外诸多老艺人们的协助,戏班不断壮大。2013年,据形势所需,陈黄甫戏班更名为廊坊市燕声河北梆子剧团。杨波任团长兼法人。当时他只36岁。
杨波任团长,担子就压在了肩上。难题也接踵而至。但他把困难当成对自已的磨练,他喑下决心,决不辜负人们对他的期望。首先是资金缺口。急需更换具有专业剧团规格的服装 、道具、音响设备等。资金从何处来?好在其父经商 ,从家里拿来了二十万,以解燃眉之急。后来随着剧团的壮大,投入像滚雪球, 至今剧团固定资产已过二百万。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往钱看。杨波为了艺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剧团上,真是难能可贵。第二是剧团缺少大粱、台柱的演员 。杨波就从廊坊 、沧州、 保定三个地区招聘演员。演大型剧目再聘请京津冀河北梆子剧院的名家助阵。 演员问题迎刃而解。第三是剧团的发展 。演出由京津冀名家领衔 ,以传帮带的形式 进行演出,剧团演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现剧团能演文武大戏三十几出 ,踏遍京津冀各个大小剧场 。燕声剧团声名鹊起!
难题就这样一步步解决了。通过解决遇到各种难题,杨波认识到 剧团缺少多面手的老师。有多面手,遇到情况才能不至于手忙脚乱,内部可以轻松调剂。杨波首先从自我做起。他多年来从不间断地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访师求艺。2019年拜在板胡大师刘云海先生门下,学习具有天津风格的双丝弦板胡。
杨团长说:“舞台上的实践是剧团和演员发展成长不可绕过的必经之路。其中有苦也有乐。不论如何,戏比天大。”有一次,在北京石景山剧场演出。下午《蝴蝶杯》唱红了。晚上是《窦娥冤》。随着剧情的发展和演员的精彩表演,观众们无不落泪。打完尾声,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想看一看卸妆后的演员。七八百人在剧扬演员出口排成两排,形成一个小过道。当演员通过时,全体鼓掌, 就像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一样,握手致意“演的太好了 !期待再来!”所有燕声剧团的演职员无感动。他们都有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由于廊坊市燕声河北梆子剧团在梨园这块净土上的辛勤耕耘,剧团的声誉一路飙升。一些大剧场(院)、文化部门纷纷与其合作。甚至“全国京剧大赛”与廊坊市燕声河北梆子剧团合作了六年。剧团负责大赛的舞美任务(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受到了业内人士和大赛组委会的好评。
正如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原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仲武先生为廊坊市燕声河北梆子剧团起名时希望的那样 文安属燕国之地,河北梆子是流传在这块土地上的传统艺术,希望剧团在古老的燕国大地上发扬光大,婉转高亢的天籁之声响彻中华大地。
杨波,一个梨园新秀,把自己的心献给了河北梆子传统艺术。一个儿时的爱好点燃了他的艺术人生,一份责任使廊坊市燕声河北梆子剧团一路走红。坚韧的毅力使这个古老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梨园中又多了一颗新星。这正是:
燕声缘古洼,
梨园开奇葩。
接力传星火,
梆韵醉万家。
2024年6月5日
作者简介:蔡枝强,男,中共党员,退修教师,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文联系统期刊联盟、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签约作家,《神州文艺》签约作家,政协文安县第十届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成员。在全国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上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二十余篇,计二十余万字。出版民间故事集《龙街》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