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云梯关石碑旁留影,右为涟水县党史办主任王继华。
四月中旬的一天,和煦的春风不急不缓地拂向我的面颊,明媚的阳光且柔且刚地洒向苏北大地。应文友之邀,几个热衷于历史文化研究的文友,结伴经涟水赴响水,重点考察闻名遐迩的云梯关与黄河故道。短短的一天,让我大呼过瘾!
过瘾什么?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响水一行,给了我又一次直观又震撼的“沧海桑田”的感受。
早年接触文史资料,对“云梯关”十分感兴趣。为什么?因为云梯关虽然现在位于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境内,但是此地历史上曾属涟水县,是我们淮阴地区的淮河(古黄河)的入海口。若按现时说法,那时,我们淮阴(淮安),妥妥的是“沿海城市”呐。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响水县志。
“响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国三十一(1942年)4月,建立潮南县,后潮南县改称滨海县。196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滨海县中山河北地区划建响水县。因县政府驻响水镇,又因滨临灌河,河床深阔,潮水涨落时水位落差大,支流汇入跌水声轰响,故名响水。
南宋之前,古淮河从县境内云梯关独流入海,县境大部处于沧海之中。
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境内开始逐渐淤积成陆。
明初,县境东南部沿中山河北岸,为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属地;西南部,中部,东北部为安东县(今涟水)属地;沿灌河南岸的县境北部地区为海州(今灌云)的属地 。”
重点来了。这山阳县(今淮安区)、安东县(今涟水)海州(今灌云)以及后来的灌南县,历史上不都曾经属于我们淮安府和淮阴地区的吗?所以,解放前的一些文史资料,都是说涟水“云梯关”的 。因此,作为那时的淮阴人现在的淮安人,我对云梯关特别地感兴趣就可以理解了。
再说一说“黄河夺淮”。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至山东寿张,穿过运河,挟大清河,改道由山东东营,恢复渤海湾入海。在这660年间,云梯关原为淮河入海口,即变为黄河入海口。
重点再来。这一句“云梯关原为淮河入海口,即变为黄河入海口。”的话,极为重要。
悠悠千万年,那从河南桐柏山发源的淮河是从云梯关入海的。“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风调雨顺且美丽富饶的淮河,是经过我们的盱眙、淮阴,最终在涟水的云梯关汇入大海的。
展开我们想像的翅膀,那时的涟水,那时的云梯关,那时的大海,是多么如诗如画呀!
“黄河夺淮”,我恨死你了!
据《庙港(今阜城)镇志》记载:“宋元以前,北沙即为海口,自黄河夺淮合流入海,淤沙渐涨,有土套(河湾)十余,形若云梯,故以名云梯关。”
我们从清江浦顺着古淮河向海而行。这是位于涟水石湖(与响水交界)的古淮河遗址碑。
重点又来。“有土套(河湾)十余,形若云梯,故以名云梯关。”这就是云梯关的名称由来。我所熟悉的响水与滨海的“七套、八套”的地名,就是这样“套”出来的。 清河督靳辅在《开辟河口》一书中提及:“云梯关者,不知起自何时,乃黄淮二渎所由入海者也,往时关外即海。”由此可知“云梯”关名来源于关口地理形势。据推算,云梯关最迟建于宋元之时。
据《史记.东越列传》、《战国策》、《竹书纪年》、《晋书孙恩传》等古籍记载,云梯关当古淮河入海口北岸(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以前),淮河水势浩荡,舟楫便利,在这里建立关卡,征收关税,巩固国防,以便通商航运,因此云梯关是历代海防关卡国门之一,故当年繁华似锦,理所当然。
“自古黄河十八弯,历史上有个云梯关。云梯关,真古老,相传周朝建,嘉庆重修好……”这是一首在黄河故道地区流传的童谣。史书记载,自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云梯关被历代帝王视之为掌上明珠,它背靠黄河,雄视黄海。史家称其为“江淮平原第一关”。
云梯关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 云梯关村境内,有一块巨碑,上刻四个隶书大字:古云梯关。这就是史志上所载的云梯关遗址。原有高台殿堂,甚为壮观,史书记载,自唐代到清代的1000多年间,是历代海防重镇、交通要道,险要河防、宗教圣地和商贸集散地。
由于黄河所挟带泥沙全部由云梯关出海,海岸迅速扩展,至清康熙年间海口已下移五十余华里,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时,云梯关已距海一百四五十华里了。故至清中叶以后,这里已不再置军戍守,仅存"云梯关"之名了。为了存其遗迹,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在这里立一块石碑,高245厘米,宽11O厘米,碑心阴刻隶书"古云梯关"四字,字长47厘米,宽45厘米。上款正楷阴刻"嘉庆十五年十月谷旦",落款亦楷书阴刻"三韩马慧裕书",另一行阴刻小楷"江苏淮安府山安河务周知师兆龙勒石"。云梯关现为省重点文物保保护单位。
禹王庙
因云梯关是河防重地,自黄河夺淮后,黄淮合流,屡有决堤泛滥之灾,朝廷的河防官吏,如河道总督等,常来云梯关勘察,或驻此督导河防工程,这里也就逐步增建许多可观的官衙殿阁。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河督张鹏翮为镇水患,奏请在云梯关敕建禹王庙。殿宇为五进、两厢,各数十间,外围花墙。据禹王庙碑记,二套有明代古寺崇福寺,因年久庙圮,神像露野,张河督嘱移供于禹王庙中,使禹王庙成为多神庙。 再说一说望海楼。
望海楼原叫“平成台”,是海堤上军事操练的平台、初建于北宋,后叫“海岱楼”,具有海防瞭望功能,后延伸扩建为望海楼,嘉庆年间,又在楼内塑供文昌帝君神象,故又名文昌阁。淮安府山阳县、安东县中举人、进士均会到此吟诗作赋,历代诸多名人骚客经过云梯关的也都会留有墨宝,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至云梯关观海还说出“危楼千尺压洪荒”的诗句:清道光初年南河总督完颜伟重新修建,看似三层实为两层,楼体由八根圆木柱支,楼内设梯可供登攀,是云梯关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以后望海楼因风雨剥蚀年久失修,逐步破损。抗战时期,1943年抗日武装怕日军利用“望海楼”做制高点:于是发动群众将它拆除了。现在的楼是2009年重新修建的七层塔楼,高度约43米。
我登上云梯关石碑边七层“望海楼”,极目远眺,我没有看到海,心中怅然。但是眼睛闭上,仿佛听到了淮河(古黄河)入海的涛声,仿佛看见渔舟与商船交织相错的场景,仿佛看到海鸥翱翔、鱼群畅游的画面… 我看到真实的响水大地,是万亩良田、是麦苗生长、是绿树成片、是幢幢小楼、是我们苏北希望的田野…我又觉得心中欣然…
我们又来到黄河故道景点,中山河(黄河故道)横亘在我们面前。这边是响水,对岸是滨海。此时,我想到两个人:一是响水的程昭,当年是我们防化团六连的老班长;另一位是滨海的李成功,当年是我们防化团六连的副指导员,我与他们感情甚笃,只是此次集体活动来去匆匆不宜打扰。前年我们淮安战友去滨海看望成功首长,他还带我们去游览了古黄河现在的入海口——月亮湾。难忘那在滨海著名的上了央视的“山芋腔”饭店的开怀畅饮——— 咱苏北人,就是爽气!
为什么爽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淮河、黄河、大海的滋养、浸润与熏陶,淮阴人、涟水人、响水人、滨海人…哪个不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