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雨,犹如一曲交响乐,时而轻柔,时而激荡。雨丝像绸缎般飘落,轻抚着华容区老区的每一寸土地,给炎热的夏日带来一丝凉意。走进湖北省鄂州市段店镇刘弄村革命先驱刘伯垂故乡的老年活动中心,屋外翠绿的树上,雨滴“沙沙”着响,屋内一堂“传统文化剪纸进老区村”的非遗课正在进行。
“剪纸要有耐心和细心,不能急功近利,还要注意手部的安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去年的退休干部夏祖康给村民讲授剪纸课。到目前为止,他在剪纸“非遗传承工作室”,数年如一日夜夜伏案操“剪”,一幅幅剪纸作品在灯光下显得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是我创作的荷花满塘,这是根据华容镇杨田村乡村振兴内容刚刚完成的作品《乡村振兴润我心》。”夏祖康一边拿作品一边介绍,每件作品在灯光下绽放异彩。
“虽然退休的时间不长,头发已显花白,因长时间灯光下剪纸,眼睛也受到了影响,但我乐意,从中也找到了退休生活的兴趣和乐观。”他兴致勃勃地说。
他还是华容区老年书画协会负责人,近年来组织300多幅书画作品参加市区书画展,吸引一批老年人挥笔“舞”纸。
华容区立足于一个“联”字,把老年教育与红色教育、传统文化传承联在村(社区)老年大学课堂上,组织一批有书画、剪纸、织土布特长的“五老”因地制宜开发办“家门口课堂”和担任红色教育讲解员,充分发挥了联动效应。
“世界上最好的保鲜,就是不断进步,不断学习,退休亦如此,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是今年4月25日笔者在华容区图书馆会议中心,采访刚刚为全区1000多名师生讲完课的区关工委主任朱延平,谈起关工委工作的体会。此次他宣讲《毛泽东的故事》,他从毛泽东的诗词故事、毛泽东的军事故事、毛泽东的外交的外交故事等三个方面讲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丰功佳绩,他的这一课件列入全市“五老”宣讲精品课件。为生动讲述毛泽东故事,他不仅阅读毛泽东大量诗词,查阅1000多本有关毛泽东军事、政治、外交活动书籍,还自费到井冈山、毛泽东故居、庐山等地参观,收集整理毛泽东革命实践活动史料,使课件内容厚积薄发,“故事链”生动感人。
几年来,他先后在村(社区)和学校讲党课30多场次。朱延平不仅有扎实的“讲”功,还有过硬的“拉”功。这天,我来到孙彭教学联体采写戏曲进校园稿件,刚进学校教学大厅,只听时儿激越,时儿婉转,如山涧流水,如碧波荡漾的京胡演奏声让人心潮澎湃。
“你看,朱主任还在台上表演拉京胡。”顺着学校负责人手指的方向,只见朱延平挺直腰杆,手臂手指动作随着音乐节奏灵活滑动,脚下偶尔还踩着节奏。
为推进戏曲进校园,朱延平退而不休,发挥自己“拉”京胡的特长,组织一批票友组成“快乐之友票友会”,在华容区中小学和村湾举办戏曲表演专场26场次,还发动票友中的戏曲爱好者与中小学校建立“小小戏曲演员培育基地”联系,让京剧这一国粹在校园“开花”。
华容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紧紧抓住一个“链”字,运用学校这个平台,把“一老一小”文化活动链接起来。区、乡镇、村(社区)成立多种形式的老年文化宣传队、老年文化志愿服务队,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巾帼演出队构建“文化链”,利用“六一”、建党节、国庆节、春节等时机进校园、村湾演出,带动成千上万的老年人登台表演。孔关村“五老”文化宣传队,月月有表演,激发村民湾湾有节目,户户有演员,时常是大小演员同台演出。
有人在课堂上发声,也有人在路上留影。华容革命老区名贤辈出,辛亥革命临时总指挥吴兆麟,辛亥革命烈士彭楚藩,辛亥革命人物徐达明;鄂州“三杰”范鸿劼、刘伯垂、赵子俊,是我党早期共产党员;彭楚藩纪念祠、刘伯垂纪念馆、赵子俊故居、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等红色遗址遗迹成为华容区的红色“名片”。
今年66岁担任区老促会会长10多年的汪和卿的身影一直穿行在老区建设项目和这些红色“名片”之间,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改造段店中学女生宿舍、兴建徐达明纪念馆、提升彭楚藩烈士纪念祠、扩建刘伯垂纪念馆、新建四份村樊湖“第一支部”纪念馆、修建赵子俊故居和墓、利用闲置房屋建设赵家矶新四军南下支队纪念园、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被全国老促会授予“老区精神教育基地”……一个个老区建设项目在为乡村振兴的红色文化之“光”;《华容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华容区革命老区故事选》《华容区红色遗址遗迹汇编》一本本“红色家谱”成为革命传统教育之“魂”。
为寻找早期共产党员赵子俊革命实践活动之“根”,汪和卿从《长江日报》获知有关信息后,连夜与华容镇刘花赵氏族谱负责人联系,以此为源头,通过赵子俊“五父”图系内的亲缘关系,先后到段店、长港、华容刘花走访有关人员300多人次,做记录2万多字,拍摄照片30多张,还派人到南京走访收集资料。汪和卿不厌其烦多次与赵子俊有关后辈沟通、联系,征得理解与支持,使查寻赵子俊革命事迹之路畅通。他撰写的长达6000多字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反映寻找赵子俊革命生平事迹文章刊发在《鄂州日报》《鄂州周刊》和中国老区网,在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随后,他又组织修建赵子俊墓和故居,让“鄂州三杰”之一赵子俊成为市区红色教育的又一张“名片”,干部群众说:“赵子俊这张纸红色‘名片’里汪和卿功不可没。”
华容区把握一个“融”字,依托区、乡镇老年大学与老促会、新四军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等社团组织的纽带关系,做到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主题“四融合”,全区有“五老”宣传团、老兵宣传团、红色故事宣讲团,先后有30多名老年人参与其中。年逾花甲的参战老兵万齐胜义务宣讲战斗故事30多年,他还把战地日记捐赠市博物馆。
走在华容老区建设现代化滨江临港产业生态新城的路上,处处可见“银龄之光”,听到“银龄之声”。庙岭镇退役军人、退休干部魏谟佑和熊茂文组织8名退役军人成立镇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并联合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了“老班长工作室”暖民心活动。
4年多来,老班长工作室与镇老干支部、镇民政办、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联动,先后到河南新县许世友家乡进行红色教育,参观美丽乡村建设,还组织退役军人、老干部在冷志善“一门四烈士”墓地举行重温入党誓词。镇里“银龄之声”的老兵、老干部们勇于建言献策,提出岱家山建成生态、地质、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红+绿公园”建议,被镇党委政府称为“金点子”,也使抗战时期“岱家山战斗”故事在庙岭镇有了“立足之地”。该镇老班长工作室针对项目建设多、征地拆迁多、信访多的实际情况,发动老干部、老兵组成“暖心沟通小组”,进项目施工地段、进征地拆迁村湾与群众面对面谈心,宣传政策,先后化解矛盾纠纷11起。
今年2月上旬冰冻灾害来临之际,老班长工作室带领老兵和老干部奔赴抗灾第一线,清除路旁被冰冻压坏的树枝和路面的冰渣,保障了居民区和镇主干道路畅通,省退役军人媒体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蒲团乡石竹村组织村里老党员、老干部、老教授、老专家、老乡贤等“银龄”人才组建“银发管家团”,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银发”力量,到目前为止,已开展服务活动20多次,帮扶困难群众8人,参加义务巡逻、矛盾调解等10多次。
今年夏天的一场夏雨过后,华容城区楚藩大道东段两旁绿树滴翠,位于城东十字路口的墙壁上,“华容镇老年活动中心”的金字标牌映入眼帘。“走,到中心里面看看,我们这里是老促会、老干部支部、老年大学‘三位一体’,让‘五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镇老促会会长姜大明介绍。踏入装饰一新的老年活动中心,阵阵墨香扑鼻而来。“这是前两天市委老干部局组织市老年书画家协会赴华容镇开展送书画文化惠民活动时留下的‘墨宝’。”姜会长一幅幅作品进行介绍。20多幅精美书画作品让“三老”活动中心熠熠生辉。
“去年丹桂飘香时节,我们组织镇里离退休干部赴麻城市大别山红军公园开展‘九九重阳情暖老干’学习参观活动。老干部门聆听讲解员介绍一段段历史故事,观看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仿佛呈现了一幕幕当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深受感动。”参观现场,镇老干支部书记姜银泉还带领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使老干们更加增强了离岗不离休,退休不褪色的老干本色意识。“段店镇人大主席黄珊红回忆镇里老干活动感受很深。
华容区的老年教育以乡镇为“中梁”,突显一个“建”字,建好场所、建好队伍、建好阵地,形成承接区级老年教育任务,指导村级老年教育发展的“中间”力量,全区构建起三级发力的老年教育网络。
在华容区“银龄人”令人敬佩。“我们要抓紧时间练习,备战全市老年门球比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让老年门球队员的球艺通过比赛得到进一步提升,”夏天的太阳烤得绿色的门球场围栏有些发烫,头发花白的退休干部刘正明手拿球杆,脸上挂满了汗珠,他用左手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对笔者说。
去年腊月三十的前一周,区政府宿舍小区的区直老年门球场上,运动员们迅速地跑动着,球在球场上飞来飞去。大家默契地配合着,通过精妙的传球和定位,向对方球门发起进攻……站在球场旁,笔者看到老干部们个个精神抖擞,手握球杆,在门球场上充满了热情与活力。这支从一批双一批退休干部手中接过来的“红旗队”,正朝着文明建队、球艺强队、和谐融队、文化活队的“建队理念”目标迈进。
他是一位能言善写的老人,今年70多岁的退休干部熊春华被人们称为出口成章的“银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看报,摘抄经典警句,并根据自己理解编成顺口溜,利用会议、交谈等形式进行宣传,深受大家欢迎。他担任芦林枫读写学会党支部书记,以军人本色组织会员学政治理论、学写作业务、学党建知识,使华容区民政部门登记的唯一的读写学会,开展活动丰富,《党员生活》曾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他在学会成立之初缺少经费的情况下,自己拿出退休费为学会支付采访人员工作餐费、交通费。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已编纂书籍4本。退休干部姜长生是华容区第一部地方志的撰稿人,他还参与《华容区红色遗址遗迹》和芦林读写学会多本书箱的撰写工作,他还善长创作古诗词,2022年被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局、市委宣传部评为全市百名杰出老人之一。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走在广阔的乡间路上,华容老区“绿带”“绿园”“绿点”星罗棋布,湖畔荷花、桃花、油菜花落进玉盘,区乡镇村(社区)老年大学、村湾“板凳议事会”“五老”宣讲团处处“银龄”声声入耳,展示着“银龄”风采,随着武鄂新城的蓝图越画越美,那动人的“银龄声”定会越来越响,越传越远。(陈庆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