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丨路向远 车向前 心向暖
我有幸生于七十年代末的华北平原,见证了家乡从风沙漫天到绿树成荫,更见证了乡亲们从四处奔波只为温饱到安居乐业精神丰盈的全程转变。

父亲开着三轮车带上母亲和孩子去游玩。孙战垄 摄
从记事起,我就在听老人们为我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我听懂了:一草一木皆忠魂,一山一石尽丰碑!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读懂了:一步一脚印,映照出一个国家的底气和能力;一步一辉煌,夯实着一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一程又一程,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远走在漫漫征程上,永远有流血牺牲,颜色不变,永远一心为民,初心如磐!我生活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华北平原一个最普通的村庄,我走过的路并不太远,但即使从村庄到县城这短短的里程,也足以让我见证岁月的变迁,生活的发展。
我出生的时代,一驾木制的马车便开启了我颠簸的人生,一条坎坷的土路,曾留下过我踉跄的身影。马车也不是总能用到,除非太远的地方,除非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怀里抱着的孩子,人们才狠下心来到生产队里借用一下。其余情况都靠步行,我家和外婆家只有六里地的路程,可小小的我牵着母亲的衣角总是要走上半天。那时候的车很慢,那时候的路不远,时间有很多缝隙,可以被回忆一点点塞满。
那是一个向往温饱的年代。后来,铁器逐渐增多,家里有了一辆“大铁驴”(最原始的自行车,又重又笨,却很结实),它花了爷爷和爸爸一整年的工钱。但那不是代步出行的工具,而是家里用来谋生的手段。从大城到天津,二百里地的骑行,要驮上三百斤货物回来,弯腰弓背,朝来暮往。父亲后来感慨:“那时年轻,累倒是不怕,就是车座子又窄又硬,硌得生疼,骑车时不能踏实地坐到上面!”那时候,爷爷在荒地上开出一片片春天,爸爸在征途上打出一寸寸江山!偶尔,爸爸也会给我们开个小灶,驮着我们姐弟几个去看外婆、赶庙会……一路上嬉笑打闹,唯美了那段童年时光。
那是一个思想开始解放的年代。再后来,一辆“东方红”拖拉机开进了我的家,它里面装满了爸爸的幸福密码。农业开始走上机械化,乡亲们眉宇间写满风调雨顺,心底里洋溢着鸟语花香。从春播到秋收,一望无垠的田野上,父亲的身影一直牵动着乡亲们期待的目光。我看得出来,父亲那时春风得意,豪情满怀。祖国的建设画卷正热火朝天地展开,和父亲一样的乡亲们都意气风发,走向属于自己的大舞台!
那是一个全民奔小康的年代。如今科技强国,科技兴农,农业全面走向自动化,农村建设得风景如画,农民也有闲情把酒话桑麻,家用汽车遍地开花。爱车的父亲已经不必再为生计而奔波,他选择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带上母亲,带上娃娃,祖孙三代在爱的传承里,一路欢歌,向幸福出发。
这是一个逐梦太空的年代。车轮滚滚向前,这是时代日新月异的风景,道路越来越平,越来越宽,越来越远,让人心敞亮,蓄满温暖。“村村通”让路途不再曲折;“常修检”让路途不再坎坷;“开汽车”让人不再畏惧风雨;“跟导航”让前路不再迷惘……只要有梦想,就能到达我们渴望的远方!
时代正好,整装出发,漫道雄关;生活正好,万家灯火,袅袅炊烟;文明正好,一路繁花,大爱无边……路向远,车向前,心向暖……
(作者:孙战垄;作者单位:大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