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难先请屈原傲立武昌东湖——行吟阁
作者:张铭玉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过端午节少不了怀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武昌东湖的“行吟阁”、“屈原纪念馆”都是充满纪念、怀念,满满书香气息的处所!
毛泽东一生钟爱武昌东湖,将其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
朱德同志一九五四年游东湖时,留下赞美东湖的题词。湖东磨山西边峰上有“朱碑亭”,亭碑为郭沫若所题,亭前大石碑上,镌刻朱德同志的亲笔题词:
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
东湖有很好的自然条件,一定可以建设成为大家十分爱好和优美的文化区和风景区。
东湖是一个大型自然湖泊。在武昌中心城区,其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
张难先对东湖情有独钟,早在1928年,为给将要建设的武汉大学寻找校址,他和李四光等踏遍武昌许多地方,把武汉大学安放到东湖边。
张难先1931年12月从浙江省主席退下,1936年在珞珈山下东湖边建一个小小土墙茅草房,他给这个小房取名“思旧庵”,武汉大学有教授戏称其为省主席“官邸”。
那时连年战乱,虽然湖水清澈见底,武汉大学还在东湖里建大型露天游泳场。湖区却是一片破败。
解放以后,成立“武昌东湖风景区管理处”,规划、开发东湖。
湖光山色为其特色,还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等全国重点大学先后坐落在东湖湖畔,成为一道绝佳的风景线。
武昌东湖北岸,有一墩,当地人称“九女墩”。老人们说:太平天国占领武昌后,在与清军反复争夺武汉的战斗中,有九位女英烈在此壮烈牺牲,她们的遗骸合葬于此。不称九女坟,而称九女墩,是为避免清朝统治者破坏。
太平天国,是我国近代农民起义历史中一次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其成功与失败常令后人感慨唏嘘。孙中山、黄兴这两位民主革命领袖都谈过对太平天国的感慨。
解放后,湖北省人民政府为追念九位女英烈,要在这里建纪念碑。
1952年,武昌东湖风景区管理处为建纪念碑,请张难先为纪念碑撰文,以勒石纪念。
张难先深感,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难以胜任;张难先认为请董必武先生撰文是最好的。东湖风景区管理处的同志听他说了想法,自然是十分高兴,委托他请董老撰文。
1953年春,在北京开会时,董老将碑文交张难先。4月4日,张难先在汉口赫德路写《东湖九女墩碑记》:
“九女墩在武昌东湖边上。……本名称坟,因避清廷迫害,故改称墩。
……
……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董必武记于北京 张难先书”
同时,董老还赋诗一首:《武昌东湖九女墩》
后来,在九女墩建起一座《九女墩纪念碑》。碑高九米。纪念碑前面的“九女墩”三字下,就是董老的《东湖九女墩碑记》;碑后是董老的《武昌东湖九女墩》诗;碑左侧是宋庆龄、何香凝的题词;碑右面是郭沫若的题记。
武汉东湖西北岸湖北省博物馆东北的小岛上有一座“行吟阁”,为三层四角飞檐,四面环水,由荷风桥和对岸长堤相连。
这阁建成于1955年,是为纪念屈原而建。上悬“行吟阁”匾额,是张难先请著名的书法家郭沫若先生手书,十分气派壮观。那时郭沫若先生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等;叶剑英同志1979年4月在视察、游览东湖后,题词道:
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行吟阁是武汉东湖风景区文化内涵的标志性景点,“行吟阁”一直为公众和游客所瞩目。游客中肯定有人想过:“行吟阁”一定有故事!
当然有故事。还是在1952年,武昌东湖风景区管理处为建《九女墩纪念碑》,请张难先为纪念碑撰文时,张难先就想到,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既然湖北省政府决定成立《武昌东湖风景区管理处》,就一定有意把东湖建设成为广大人民十分爱好和优美的文化区和风景区。东湖风景区建一个《九女墩纪念碑》具有革命历史的厚重,却少了些文化的厚重。
如何让东湖风景区即具有革命历史的厚重,又具有文化的厚重?进而,张难先想到,这个“文化”应该是具有湖北省特色的“文化”!
一九五二年四月五日,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在湖北动工兴建。在湖北、湖南欢庆中,五月初,湖北报纸开始报道各地迎接端午节的准备工作。
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湖北秭归人屈原;他是“楚辞”的创立者,被誉为“楚辞之祖”。
张难先将具有湖北特点的“厚重文化”落脚到“屈原”。中南军政委员会接受副主席张难先建议,决定在东湖风景区为屈原建一纪念建筑。
随即,张难先就纪念建筑的格式与名称征求专家学者。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先生建议建筑物取名“行吟阁”。张难先认为,战国时期,楚国人作《渔父》以纪念屈原,其中有一段是:“屈原即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这个名字贴切“行吟泽畔”之意。于是有了“行吟阁”。
关于“行吟阁”的设计,热心于此的同志们拿出了几个方案,武昌东湖风景区管理处的同志与张难先几经商榷,还询求军政委员会主要领导的意见,选定三层四角飞檐的方案,行吟阁前更塑一屈原行吟像。屈原大夫站立湖畔,虽然是“颜色憔悴,形容枯稿”,但昂首挺胸,长啸不已。是在吟诵《离骚》、《九章》,还是在唱颂解放后的东湖、楚地?
有了名字、有了如此宏伟的建筑还应有一门联。楚辞专家文怀沙大师建议用鲁迅先生所集《离骚》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鵊之先鸣”。
张难先觉得这联语确是很好,但多少有些沉郁。放在解放后的屈原行吟阁大门前,应力求醒豁,最好用长联;用更响亮的句子,气派更大些。文怀沙便用《离骚》句集成一联:
“集芙蓉以为裳 又树蕙之百亩;
帅云霓而来御 将往观乎四荒”。
这样响亮气派的句子,不仅张难先读后很是高兴,郭沫若先生看后也很满意,他兴会所至,情酣墨饱,运腕驰骋,挥毫立就,便有了悬挂在行吟阁大门上的长联。
这个长联,文美字美!
在文怀沙集《离骚》句成长联后,还有个小故事颇有意思。得知长联被采用,祖籍湖南的文怀沙就和张难先调侃:屈原自沉于汨罗江,纪念建筑应该设在湖南,怎么设到湖北来了?张难先便回他说:“你们楚辞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屈原死在汨罗江,但屈原生在今湖北秭归县,为什么屈原的后辈老乡们不能为诗人立祠纪念呢?”文怀沙笑了:“你们湖北人为诗人立祠,我举双手赞成。说屈原是湖北人,却也未必。《一统志》说他是巴陵人;杜甫诗篇《最能行》还认为他是四川奉节县人呢;所以湖南,湖北,甚至四川都有设纪念馆的理由。只是行吟阁云云,总得有个根据,你怎么知道‘行吟泽畔’的泽就在湖北呢?”张难先却回道:“有屈原本人的诗篇为证:《哀郢》说‘去故乡而就远,遵江夏以流亡,【1】’;《思美人》有‘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这就是根据。想屈原为国捐躯前,也必然在汨罗江畔行吟,他行到那里,便吟到那里。难道行到长江与汉水交汇之畔,就喉咙出了毛病无法吟唱了吗?所以行吟阁设在江、夏之交的武昌最为合适。”文怀沙大师哈哈大笑,表示对张难先论点的悦服。
【1】沿长江汉水流浪,因此必定会在长江汉水交汇的武昌“行吟”。
一九五四年六月初,“行吟阁”即将建成,张难先又向秘书长张执一建议收集屈原有关著作、图片布置“行吟阁”中,以丰富其内容。
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政部长李先念及中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张执一同声赞成,并许诺:收集屈原有关著作、图片所需费用,需要多少,全由行政委员会支付,实报实销。
李先念部长决定拨款修建“东湖屈原纪念馆”以收藏收集得来的屈原有关著作、图片。
六月四日上午十时半,张难先乘京汉火车进京,参加政府委员会议。在京邀请郭沫若、游国恩、文怀沙、林 庚、郑振铎、陈叔通、林宰平、陆和九等各位专家协助收辑书籍字画。还多次到北京琉璃厂各古籍字画店、古董商店拜托店主留意,协助收集。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一些省图书馆积极响应,来函询问所求。张难先倍受鼓舞。
六月十九日李先念调北京任财政部长。
张难先还请名人为“东湖屈原纪念馆”作诗、撰联、泼墨。
董必武先生应张难先之请,为“东湖屈原纪念馆”撰联:
旨 远 辞 高 同 风 雅 并 举;
行 廉 志 坚 与 日 月 争 光。
仅匾额就有:请郭沫若先生书写“行吟阁”三字直额一幅;请陆和九先生书写“行吟阁”三字横额一幅;为“东湖屈原纪念馆”请齐白石老先生书写篆字“行吟阁图书馆”匾额一幅,此为齐白石老先生生前最得意之作;张难先自己书写“屈原纪念馆”五字直额一幅。
一九五四年夏,张难先请齐白石先生书行吟阁图书馆“额”。 先生书“行”字,即认为不当,意拟弃之,拟即作罢。张难先敦请重书,齐白石写好后,表后悬挂于武昌东湖纪念馆中,俨然三公山碑也。参观者无不倾倒。
齐白石老先生在一九四四年八十岁时有一副告示:“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像”。
张难先多次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作画,齐白石老先生时年已九十有余,欣然命笔,他为行吟阁出画十三件。为感谢齐白石老先生,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九日,张难先在北京饭店设宴请齐白石老先生。由是,两位老人成为好友。
张难先迁居北京以后,常用车接齐白石老先生来家叙谈,更多的是切磋画艺,两位老人谈得兴致勃勃,常是不舍离去,张难先就在家设便宴聚餐。每每餐后再谈。哪里看得出是两位八、九十的老人!
一九五七年,张难先在一张六尺长的宣纸上为“屈原纪念馆”书写隶体对联一幅:
三闾大夫 九章句
乘 鄂 渚 而 返 顾
遵 江 夏 以 流 亡
乡后学 张难先集
年八十有三
其上有两方篆字阴文的印,分别是“张难先”、“义痴”。
“屈原纪念馆”建成于1958年,是一组民族传统形式的建筑,共两层,白墙、红门、绿瓦,显得古色古香。门上的“屈原纪念馆”几个大字为董必武所题。
“屈原纪念馆”落成后,在一楼大厅北墙下正中,安放有屈原半身塑像。塑像两侧悬挂的就是张难先的这幅对联。
现在,通往纪念馆的道路两侧都是屈原的生平介绍和主要作品介绍,馆前,在树木环绕的石台中央,屹立着屈原的石像。石像通高103厘米,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归州百姓捐款镌刻,是国内今存最早的一尊屈原石像。
1953年,根据《楚辞·渔夫》中“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叙述修建了行吟阁。随后又相继建成沧浪亭、橘颂亭和屈原纪念馆等纪念园林建筑。东湖的秀山丽水浸润着屈原文化,屈原文化又为东湖这片秀山丽水增添了不朽的光辉。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