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诗 青春如歌——八团学生14连的激情岁月
作者 张锡祥 推荐 李友珍
也许是年近八旬,也许是闲赋在家,岁月静好的日子里经常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美好的回忆如同一把钥匙,开启我内心深处的幸福,让我看到曾经的风景和过往的自己。
看到原铁道兵二师八团学兵们在铁道兵网站上接二连三地发表回忆文章,缅怀曾经的青春岁月,他们热火朝天地回忆当年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那段经历,共同的记忆突然溢满我的心间。那段似乎褪色,但仍然隽永的回忆像一帧帧被还原的老照片,逐渐清晰起来。 尽管我早已脱下军装转业到公安战线多年,尽管这些时光已经离我足足五十余载,仍旧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1970 年秋天到 1971 年春季,时年24岁的我在团部做民兵办公室工作,团部驻扎在陕西省原安康市,我主要职责是文书统计,具体任务是负责全团 5 个学兵连和岚皋县民兵团每旬、月的施工任务统计、工作总结、公文写作、宣传教育、简报编写等工作。除此之外每次召开大会时还要组织学兵连和民兵连互相拉歌鼓舞士气活跃气氛。说学兵就离不开“三线建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把修建在东北的军工设施转移到“大后方”。我们一直提及 的“三线建设”,具体指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山西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地区。中国内地地形复杂,经济落后,要想完成“三线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党中央决定修建襄渝铁路,这条铁路干线横跨湖北、陕西、四川三省,一旦建成,我国中部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就会打通。由于陕西路段需要经过秦巴山区,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即便动员了铁道兵三个师,加上民兵10余万人,但是依然显得劳动力不足。紧急关头,陕西动员了25800名中学生,这些主动报名的学生中还包括5000多名女学生。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十六七岁,正是风华正茂、爱美的年纪,但是她们却毅然剪去了长发,成为茫茫秦岭中一抹靓丽的风景线。当时这批知青被临时编入了铁道兵编制,被称为“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人们也称他们为“学兵连”。
我们的民兵办公室就设在岚皋县月池沟口的一片小竹林里,环境优美清幽宜人。学兵十四连的驻地在月池沟口的山坡上,离民办距离很近,出门遥望可以看到依山而建的几排营房,歺前饭后时常飘荡着女学兵们清脆嘹亮的歌声。

8团学生14连连长辛素珍
学兵十四连辛素珍连长,身材纤细瘦弱,待人质朴谦虚,是西安统计学校带队干部。她对我的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多次和连里其他领导一起登门介绍情况,并亲自领着连部统计员胡立珊、文书史建玲当面请教工作。刚开始这两位学兵对需要上报的总结材料和统计数字的流程不是很熟悉,经过一段工作实践,两位学兵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完全胜任,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素材和精准的数字上报到民兵办公室,我对她们报来的材料十分满意。
为了做好十四连营地的宣传工作,团部派我到十四连写宣传标语,凡是能写的地方都写上大幅标语。连队领导全力支持和协助,在室外写字时提前安排好同学帮着搬凳子递东西,端茶倒水。
记得在炊事班灶台墙上写字的那些日子,为了不影响大家按时就餐,只能利用做两餐饭的空余时间写字,墙面很高,要站在梯子上写美术字,相当费力气耗时间,为了抓紧时间,我全神贯注一笔一划认真写着。炊事班的学兵们为了确保我的安全,则紧紧扶住梯子目不转睛看着我写,每当我写完一幅字,学兵们总是远近仔细端详,然后赞叹着给予我鼓励,尽管因为高度紧张手臂酸痛,心中却非常高兴!
为了寻找当年的笔墨印记,十四连学兵墨小萍专门找出当年炊事班的老照片,我一眼就认出来那是我的笔迹。现在看来字略显稚嫩,可当时专注的感觉,是一份独有的踏实和欣喜。
每当大会整理队伍时,只要口令一下,学兵们个个像战士一样,精神抖擞,鸦雀无声,队列严整。当我抬手指挥唱歌时,战友们群情激昂,精神振奋,歌声嘹亮,胜过天籁;拉起歌来嗓音洪亮,声震云天,充分展示出学兵战友们不畏艰难困苦,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乐观向上,生龙活虎的精神风貌。回想起我在8团民兵办公室能够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离不开学兵民兵战友们支持和配合。那段时间是我感到心情最舒畅,也是最值得回味的,我将终身不忘。
回忆是时间流逝的痕迹,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存在。
我是 1964 年入伍,1970 年至 1985 年转业之前,先后在团、师政治机关和铁道兵太原干休所工作,2006 年从湖北省荆门市公安局退休。每一段工作经历都让人难以忘怀,奇怪的是在三线和十四连学兵们接触的点点滴滴,却时时萦绕在心里挥之不去。2018 年 4 月 22 日,我知晓原八团宣传队成员到湖北黄冈看望部队战友,特意邀请他们到武汉市武昌紫阳路老村长酒店相聚,席间大家欢聚一堂,我再次又见到了十四连的学兵代表很是激动。真挚的友谊,不会因时间的阻隔而冲淡,昔日的承诺,也不会因漫长的岁月而改变。五十多年前,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那时女学兵们正值青春年华却毅然告别大城市告别家人,独背行囊奔赴襄渝铁路的战場,和铁道兵战士一样不畏艰难困苦,不怕牺牲,战天斗地,女学兵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将会在祖国铁路建设史上浓彩重墨永载史册!
感谢她们火热的青春也照亮了我的青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一抹光亮,如同冬日的暖阳隽永难忘。

8团学生14连副连长庄海博

这张照片,是学生十四连女学兵参加胶腊坡大会成下工途中。


8团学生14连副指导员李翠荣

8团14连副指导员何秀玲

记者同学权郁

同学刘什

8团14连广播员墨小平

8团学生14连、8团宣传队王惠萍




沸腾的工地

军代表胡莫愁参加同学们植树造林活动



2024年5月15日《月池沟纪事》新书发布会成功举行。

《月池沟纪事》编辑组的同学们

《月池沟纪事》编辑人员

8团学生14连副指导员李翠荣在新书发布会上感慨万千

2017年12月8日李翠荣、何秀玲等同学一行到北京看望军代表。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由衷地敬佩十四连全体女学兵,赋诗一首聊表寸心。
飒爽英姿女学兵 襄渝战场献青春
月池沟崖扎营盘 胶腊坡上建功勋
铁兵凿隧我开山 誓与男儿比肩行
千难万险何所惧 巾帼英名震乾坤
——张锡祥
2024.6.2.

作者张锡祥,1964年湖北钟祥入伍,66年入党,曾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入伍至1973在铁道兵八团十七年任通信员、文书、班长、排长、团政治处干事、勤务连副指导员,1974至82年任铁二师政治部干事科长,82年至85年任铁道兵太原干休所副政委,85年转业任湖北省荆门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正处)、三级警监(高级人民警察),2006年退休。古体诗(词)草根爱好者,为铁道兵网文学创作中心成员。习作500余首,散见新华网、广州头条、都市头条、今日头条、百度、微信公众号和报网媒体。其中《春张锡祥诗词十首》自2023年2月4日经兵网文学创作中心推送,广州头条都市头条发表10个月来,阅读人数已达6668784人;《永远缅怀毛主席》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诗词14首发表不到两个月阅读人数已达145401人。
槛外人 202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