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这篇文章就是写给我们大人的
——杨舟平散文《面对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二零二四年六·一儿童节断想》解读
文|曹权利
杨舟平先生的近作—散文《面对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文中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充满童真的场景,作者受邀参加小学庆六·一的活动,其背后是对童年记忆的深深眷恋和对纯真时代的无限向往。
文章起始,作者便提及自己与女儿都已走过童年,此次受邀参加小学的活动,是久违的与童真世界的接触。这种久违与回忆的交织,使得作者心情激动不已。在这里,“小时候画在手腕上的表,虽然从来没有走过,但它却带走了我简单快乐的时光”一句,巧妙而深邃地表达了时光的无情和童年的短暂。童年,如同画在手腕上的表,虽然静止不动,但它却无声无息地带走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作者详细描绘了活动现场的热闹与隆重。三千多名小学生身穿鲜艳的校服或整齐划一的服装列队站在操场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这一系列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小学生们的活泼与朝气,更在无形中凸显了作者对童真时代的怀念与感慨。
作者以“兴高采烈”四字,传神地勾勒出孩子们活泼欢快的神态。他们的眼神“扑扑闪闪”,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这样的描写,不仅凸显了孩子们的纯真可爱,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深深怀念。
作者笔锋一转,通过回忆自己童年的经历,与眼前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参加“六·一”演出,母亲四处借衣物,姐姐用粉笔涂鞋,而自己则兴奋地练习打腰鼓至深夜。这些生动的细节,既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也体现了孩子们对快乐的执着追求。 一句“一晃竟已过50年了”,既是对自己童年时光的感慨,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当作者被邀请至主席台,面对一群“优秀少先队员代表”时,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稚气和童真,更是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纯真与善良。孩子们列队整齐,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郑重其事,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大人们传递着一种真挚的情感。
孩子们给大人们戴红领巾的仪式,更是将整个场景推向了高潮。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孩子那熟练而认真的小手在领巾上左右、上下缠绕的每一个动作。而当作者戴上红领巾,扮成“大孩子”时,那份激动与感动更是溢于言表。
更妙的是作者将视线聚焦于一个细小的动作——女孩为女领导调整领巾。女孩对领巾的调整并非简单的纠正,而是体现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发现领巾裹住女领导的头发后,她迅速而细心地将头发从领巾中抽出,并妥善地放置在领巾外,使女领导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女孩的细心和体贴,更展现了她对他人感受的敏锐把握和积极回应。
作者通过这一难得的细节,对女孩的未来进行了积极的预测。他认为,女孩的这种行为习惯并非老师所教,而是她平时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能力,预示着女孩未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将拥有较高的情商和成功的概率。因为她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追求尽善尽美,这种态度将帮助她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作者通过“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细微之处见精神”的俗语,强调了细节在观察和理解人性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往往能从一些微小的动作中体现出来,而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和精神特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学会关注细节,通过细节来理解和感受他人的内心世界。作者深知,写散文也是这样。
通过描写制作节目的工作人员对作者的采访,巧妙地引入了作者与孩子们的互动。这样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现实感和现场感,也使得作者的话语更具针对性和可信度。作者明确表示不能说大话、虚话、套话。
作者通过介绍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和意义,进一步强调了儿童权益的重要性。作者提到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被战争摧毁的儿童的权益,让孩子远离苦难和战争。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警醒。作者希望孩子们能够珍惜和平,远离战争,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作者以战争的阴霾为背景,将和平环境的珍贵性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
作者用三句话,犹如三道明亮的灯塔,指引着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首先,“要常怀感恩的心”。这是对人性最基础的教诲。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乃至感恩生活中的每一次遇见。感恩之心,不仅是对他人付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净化。
其次,“要常怀敬畏的心”。敬畏生命,敬畏制度,敬畏规则。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敬畏生命,意味着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价值。敬畏制度和规则,则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最后,“要常怀向上之心”。这不仅是对学习的追求,更是对人生目标的执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道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真谛。唯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如诗如画地描绘了离开学校后的心境,以及对于现代儿童教育现状的深沉思考。作者以“童心荡漾”四字,巧妙地传达出与孩子们共度时光后的愉悦与感慨。随后,通过对比“现在的孩子”与“我辈的童年”,作者揭示出现代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层面却有所缺失的现象。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和老师寄予了过多的期望,导致他们的欢乐与自由被剥夺。
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儿童节的应有之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现代教育观念的一次挑战。儿童节,本应是一个让孩子们快乐、自由成长的节日,但在现实中,它往往被各种功利性的期望和压力所笼罩。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观点,作者从孩子们的脸上和书包的重量入手,细腻地描绘了他们的疲惫与压力。这种描写,既是对孩子们现状的同情,也是对现代教育方式的一种批判。
作者以“真正给孩子减负的路还很长、很远”这句话既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也寄托了对改变小学教育现状的期望。
作者提醒我们,六·一儿童节,是一个提醒我们保持童心的日子。它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多大,我们都可以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努力做到“六个一”:傻一点,笨一点,幼稚一点,可爱一点,开心一点,健康一点。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保持一颗纯真的心,让快乐无极限!
作者通过专业的写作手法和深入的思考,将一次简单的庆祝活动升华为对人性中那份最纯真美好的赞美与向往。这不仅是一种文学的成就,更是一种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展现。
一、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孩子们的稚气与童真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列队整齐,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仿佛整个世界都因他们而灿烂。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的形象,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纯真与美好。
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己与孩子们的童年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成年人,我们在面对孩子们的纯真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感到有些尴尬。而孩子们则毫不做作地展现自己的天性,让我们不禁感叹: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失去了那份纯真与勇气?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种专业而亲切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孩子们的深深爱意。
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间跳跃的手法,将50年前的童年记忆与眼前的情景紧密相连。这种时空的交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作者对童年的感慨与思考。
四、作者没有选择空洞的赞美或泛泛而谈,而是从·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起源和意义入手,为孩子们讲述了这个节日的历史背景。这样的讲述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也让他们感到更加珍视和平、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温暖关怀相结合,展现了一位高级法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五、从创作风格来看,作者的语言专业而又不失亲切。他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刻的道理娓娓道来,让孩子们能够轻松理解。
六、从情感表达来看,作者通过讲述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向孩子们传递了一种对和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感深沉而真挚。它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祝福,更是对整个社会、对整个时代的期望和呼唤。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共鸣。
童心,并非只是童年的专属,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世界保持好奇与热情的能力。让我们放下成人的矜持和伪装,释放内心深处那个纯真无邪的自己。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从这个角度看,散文大家杨舟平先生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写给我们大人的!
感谢杨舟平先生为读者烹饪出这盘精美的文化大餐!
曹权利,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