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大水缸,藏起武工队—记河北文安抗日英雄卢国明
作者/毛树忠
在文安县域的古洼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名叫高家村。村庄不大,有200余人。此村建成于明朝永乐年间,由高姓从山西洪洞迁到此地定居,以姓氏取名高家村。至1949年该村简称为高村。在高村中心,有个洼淀收藏馆,馆内陈列着许多洼淀人农耕渔猎时期的老物件。这些收藏大到船只、马车、抬杆猎枪、木轮车辆、轿子,小到织布机线梭,油灯、鱼篓……
热心收藏的卢和安,是个颇有心计的年近古稀之人,他用了大半生的积蓄,倾吐心血,投资收藏了这些宝贝。
在馆内一角,摆放着一口老式大水缸,缸沿有两道旧的裂痕,有用白灰粘连的印迹,更显露出它经历的沧桑岁月。这口大缸,记载着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1937年,北平卢沟桥“七七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守军被迫南撤,日本人迅速占领华北,文安县成为沦陷区。日军在县城内驻扎司令部,建立伪政权,到1942年日军在文安全县境内先后建立了12个据点,司令部和各据点共驻有425名日本兵。还建立了伪军据点54个,全县境内共有皇协军4772人。距离高家村不远的大柳河镇据点,驻有日军一个小队,共有20人。在这国难当头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共产党八路军东渡黄河,星夜下太行山,挺进华北平原,在敌占区发动群众联合抗日,秘密建立了抗日地方武装,组成敌后武装工作队,开展抗日斗争。
高家村位于大柳河古镇西部,日本人在这里建立了伪政权--维持会。会长是本村年富力强的卢国明,时年36岁,此人精明能干,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活儿样样精通,耕、耩、锄、刨无所不能,扬场簸簸箕伸手即会。从小深居洼地,渔猎生产更是行家里手。日伪政权在高家村建立时,委任他当维持会长,他婉言拒绝,坚决不当汉奸。八路军敌后武装工作队听说后,秘密进入他家去做工作,支持他上任“维持会长”,这样做就可以掌握敌人的动向和内情,为抗日组织充当内线。从此,他当上了抗日武装的内线,建立起联络站,成为“双重身份”的人。
1942年5月,日本驻华北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调兵对冀中平原实行铁壁合围式的“五一大扫荡”。因文安洼地理环境特殊,日伪军无法合围洼淀水乡,只好推迟到“五一大扫荡”之后,改为“七一”再扫荡。八路军侦察员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转达给冀中军区,在文安县大队带领下,转移隐藏到文安洼东淀大苇塘深处,躲开“五一大扫荡”的铁壁合围。日伪军大扫汤没有找到八路车主力决战,便在全县境内派各据点日伪军四处搜寻八路军零散抗日武装。
大柳河镇文二庄村,有杨连甲、杨连和、杨连辉兄弟三人,他们都是八路军地方武装干部。
有一次,县大队派出区干部杨连辉来高家村找卢国明取情报,卢国明把日本将要对大苇塘扫荡的消息告诉杨连辉。二人刚交接完情报,在外面负责放风的卢国明妻子慌慌张张地跑进屋里说:“快,鬼子兵进村了!赶紧让杨同志撤离。”杨连辉从腰间拔出手枪,刚要往外走,被卢国明一把拉住。他断定日本兵是奔“维持会”来的,杨连辉出了门恐怕正与日本兵相遇。撤离是来不及了,卢国明拉着杨连辉进了里屋的小套间,他指着墙角的一口盛粮食的空水缸说:“快,藏缸里!”说着掀起盖水缸的青石板,迅速让杨连辉蹲在里面。他把青石板盖好,一小队荷枪实弹的日本士兵直接走进他家院子。
这些日本兵是从大柳河镇岗楼而来,他们到各村找“维持会”收集情报,寻找八路军地下武装工作队。卢国明笑脸迎接日本兵进屋,斟茶倒水。日本小队长说着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还用手比划着“八”字,问他有没有八路军来过村里?卢国明说:“太君大大的辛苦,大扫荡都找不到八路军的主力,我们村小小的,八路不会来这里。”卢国明东拉西扯装殷勤,弄明白了日本兵的来意后,连连点头说:“太君,我这里是维持会,八路胆子再大,也不敢来我这里呀,要是真的来了,我早就去据点报告去了。”把日本小队长哄得拍着他的肩膀直竖大拇指,夸他“大大的良民”!然后叮嘱卢国明:“有八路来村里及时报告。”便带着日本兵走了。卢国明望着日本兵走远,去套间掀开青石板缸盖,让杨连辉出来,又送他平安出了村。杨连辉有惊无险,在卢国明的掩护下,赶紧返回大苇塘汇报敌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连辉带兵跟随主力部队参加了解放大西北。新中国建立后,杨连辉从部队转业到宁夏银川市,担任自冶区药材公司总经理。他一直与卢国明保持联系,忘不了救命恩人。时过境迁,一个普通的农民,卢国明的“地下情报站”功不可没。
2024年6月7日
作者简介:毛树忠、男,河北省文安县人安祖店村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廊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文安县政协文史委员,廊坊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出版个人民间文学《孝母莲》、《文安县老故事》专集、主编了《文安县军事志》、等多部作品。其中纪实文学《英雄号兵许昌友》荣获铁道兵网、新华网新人奖;他的报告文学《老兵记忆》、《烈士回家之路》荣获河北省退役厅二等奖;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国家保密局颁发了证书和奖章。如今虽然年愈古稀,仍然笔耕不辍,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为丰富家乡的传统文化默默地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