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药乡森林
宋文东
6月2日,又到了周末“每周一爬”的日子。那天是个阴天,早晨的室外,还有点凉森森的,很舒服。7点20分,驴友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分水岭,大家拼车往南山药乡森林的方向出发。一个小时后,大家在济南与药乡森林搭界处的一个叫作长峪的小村庄下了车。

众驴沿着东西向的村道往西走了二三百米,然后拐进一条南北向的山谷之中。山谷比较狭窄,原来的梯田里都种上了栗子树、核桃树等经济林木,看树木的样子已经有很多年了。路边有几棵古栗子树十分粗大,一看就是那种几百年以上的老树了。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对山上遇到的各种老树都比较注意观察它们有没有挂保护牌。当看到这几棵老栗子树没有挂牌以后,我就有点替它们担心。参考别处已经挂牌的古栗子树,我判断它们也都有几百年以上的树龄了,却至今未能挂牌受到保护,令人难以理解。
众驴到了山谷中间,书亭跟我说,我昨晚喝多了,现在身体还不大舒服,我想自己在附近转转,就回到村里去。说罢就要转身离去。爬山不同于别的事儿,别人确实也帮不上多大的忙,我也不能反对。君哥说,书亭先等等,咱们在这里一起合个影儿你再走。

众驴合完了影儿,然后与书亭分别。我们以前去药乡曾经从这里走过,越往谷里走,山坡越陡峭,地上的拉拉秧子也越多,很难走。我们转向右面的山路上山。在半山坡上,月牙儿发现一棵野生桑葚,刚刚成熟,便亮开她的大嗓门吆喝,生怕别人听不见。大家都围拢过来采摘品尝。虽然桑葚果个头比较小,却很甜,一点酸味也没有。吃着桑葚,我就想起黑峪大饭店北面的藏龙涧底那棵粗大的野桑葚。那桑葚果每年5月初就成熟了,一树紫红色,不仅个大,而且甜酸适宜,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群已经有好几个年头没组织去藏龙涧摘桑葚了,也不知道那棵桑葚现在还好吗?
爬上山脊,见草甸上各种色彩的野花都在烂漫地开着,其中的野百合花在微风里轻轻地摇曳,格外火红鲜艳。恰好今天来爬山的一位女驴友网名曾经叫百合,不过她现在改名叫优雅浅笑了。百合见了百合花也格外亲,我就明白了她为什么起个叫“百合”的网名了。百合欣赏完花还不过瘾,又挖了几棵,用塑料袋子包好了根,说要带回家养着,看能不能活。自由者也挖了几棵送给了君哥。我见君哥又借花献佛,在草甸上单腿跪地,求爱似的献给了豌豆花。引得众驴忍俊不禁,呵呵哄笑。

下到山脊上的防火路,那些蜀葵花又在路边烂漫地盛开了。她们有红的、粉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煞是惹人喜爱。

还有一种花,比蜀葵花个头略矮,开的花儿淡黄色,一嘟噜一嘟噜的,像榆钱串儿似的,颇有特色,我身边的驴友却没人认识它。见山上有信号,我打开《形色》一扫,才知道这是羊蹄,俗称野菠菜。野菠菜是一味中药材,具有凉血、解毒等作用,但在济南南山一带似乎并不常见。

我们从防火路下到山林里,准备穿过森林下到山坳的天池那里。山林树种多为栎树,也叫橡子树。橡子树落叶满山坡都是,厚厚的一层,踩上去颇为滑溜,稍不注意就会滑倒。众驴多次在泰山后山一带的森林里行走,经验丰富,因此没有人滑倒,都安全地下到了山坳。

山坳里有片不大的杉树林,杉树粗壮高大,有的树干一个大人抱不过来,估计得有百年以上的树龄了吧?杉树在我国南方随处可见。我曾在庐山后山的好汉坡上见过一些古杉,雁荡山灵岩景区也见过,张家界金鞭溪畔也有大片的杉林。我国北方许多地方也有杉树,却并不常见,如此粗大的古杉更是比较稀罕了。几年前在杉树林里还有几块稍平的巨石,我们夏天来经常在树下用午餐,即使三十七八度的高温天气,树林里也感觉不到热,与林子外面就像两个世界似的。现在那些巨石不见了,地面也铺了花砖,还弄了一些规规矩矩的石凳,像城市街头的袖珍花园一般。但那种野林气息却似乎没有了。

到了天池,见天池水位下降得厉害,至少失去了三分之一的水,甚为诧异。我估计这可能是汛期就要到了,管理部门提前放水准备防汛的吧?这是可以理解的。到了天池南端,忽见岸边上有3台大马力的抽水机正在突突地叫着,粗大的水管子从湖里引到堤坝外面去了。

我征求驴友们的意见,从这里去望岱门估计大约十分钟就到了,我们打算从那里上山穿过森林再回到长峪,大约12点半前就能回去;另一条路是下峡谷,爬“天梯”去望岱门,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要多走几公里的路。驴友们见天气给力,多倾向于下峡谷。
众驴下到峡谷底部,刚转过一个弯儿,就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道二三十米高,五六米宽的瀑布挂在谷坡上,哄哄的水声顿时塞满了耳朵,仿佛也感觉到了阵阵的凉意直扑面而来。这道瀑布咋没有一点印象呢?我心里道。忽然想起刚才见过的那几台抽水机,原来天池水来这里了。

过瀑布不远,路边有块牌子,上面介绍,药王孙思邈曾经在此地采药,治病救人,石像乃天然形成,流传至今。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药著作,传说活到141岁高龄,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药乡森林紧靠泰山,森林里有何首乌、紫草、四叶参、灵芝、黄精等180多种药材,是一座天然的中药材宝库。药王在陕西终南山修行,潜心钻研药物学。他千里迢迢来泰山后山一带采药,治病救人,我一点也不怀疑。至今天池南药王庙的不断香火已经说明了一切。我瞅了半天也没看到药王石像在哪里。还是豌豆花眼睛好,她指指牌子上面那块巨石说,在石头上呢。我仔细一看才明白了。石像不大,就像一位古装老人身背药篓的样子,浑然天成,惟妙惟肖。

继续往峡谷下游走,路边见到一泉,有三个泉眼,从崖壁巨石缝隙里流淌出来,汩汩有声。有人用白塑料管子插进石缝里,泉水便从管子里往外奔流不息。看水势,如果三处合在一起,出水量颇为可观。石壁上有人刻了两个褪色的隶书红字“神泉”。百合进入泉池里面给闲逸遮了一塑料瓶子的泉水。我给百合一个水杯盖子,她也给我遮了点泉水。泉水凉浸浸的,犹如琼浆玉液,爽人肺腑。

众驴继续往峡谷前面行走。远远地眺见有一处石阶弯弯曲曲地从谷坡森林里挂下来,就像一幅水墨画似的。石阶陡峭险峻的样子令人望而生畏,这就是药乡森林著名的景点——“天梯”。“天梯”下面有座水泥桥,我见桥头上挂了一块牌子,上面说“天梯”失修,不允许游人通行。我判断这里曾经发生过事故,一看通告就能明白。“天梯”也的确名副其实,尤其是下半截,几乎是直立的,与泰山十八盘相比的话,其陡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不知道“天梯”哪里失修,既然失修了,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整修一下就是了,又能花几个钱呢?游客到了此处,不爬“天梯”,让他们走回头路,谁会愿意呢?众驴不予理会,慢慢地依序爬上了“天梯”。为了安全,有驴友双手着地,成为名副其实地“爬山”了。我注意到,“天梯”并没有失修之处,只不过陡峭了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罢了。其实这个事情解决也不难,只需要加上道栏杆,或者铁链子亦可,让游人有个抓处,安全问题就用不着担心了。如果游人谨慎点,也没有太大的问题,管理部门也用不着吓唬人。我没有数“天梯”一共有多少级台阶,但看到水泥台阶上有细心人用粉笔写的数字,估计全程不会少于四五百级吧。


爬上“天梯”顶端,前面就是望岱门。站在望岱门前,南眺8公里之外的巍巍泰山,虽然阴天,但那岱顶气象台却仍然清晰可见,如果晴天的话,可能连玉皇顶上的游人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大家在望岱门前拍个合影,然后登上附近的望月亭,沿着一条新修的防火路马不停蹄地往西北方向而去。

防火路稍宽,好像是掺和了水泥的土路,说硬不硬,说软不软,给人的感觉不如走沙土驴道舒服。我们到了那段砂石较多的山坡,遇到一大队游客,有数十人之多,其中还有部分小学生。以前来药乡森林穿越的多为驴友,非驴友进森林的很少,比较冷清。我们今天一路上就遇见几拨驴友,也有游客,看来药乡森林是越来越热闹了。
到了山脊上那块比较熟悉的巨石处,我发现那巨石不见了。以往我们来,都要在这巨石处休息一会儿,然后合影留作纪念。因为修防火路破坏了原来的驴道,那块巨石也不是没有了,而是被推倒在路边,也显得巨石不那么高大了。见巨石委屈地躺在路旁,我们很是替它不平,却又无可奈何。随着药乡森林游人越来越多,有关部门修防火道非常有必要,但我还是怀念那条曲径通幽的林间沙土小道。

沿着林间防火路穿过那片珍贵的白皮松林区,再经过那大片的槐林,当见到那片绿茸茸的草甸,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我是很高兴的。我们去年夏天来曾经路过这片草甸,今日再见,却已经不是去年的那片绿茵了!光阴似箭,人生短暂,我们都且行且珍惜吧!

我们回到药乡北面那条山脊的防火路上,决定就近下山谷回长峪,这样也能节省点时间。这一带的艾蒿较多,马上要过端午节了,驴友们都在拔艾蒿。下到谷底小路上,见大家排成一队,有的手里抓着大把艾蒿,有的双肩包里插着艾蒿,也怪有趣。
回到长峪村的时候,已经接近14点了。
2024年6月4日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