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艾草悬门,龙舟竞发……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期而至。在有些人看来,端午节只是休闲的假日、家人的团聚。其实,端午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大夫屈原情系百姓、心忧国家。当他得知楚国被秦军攻破后,在五月初五这天舍生取义、投江自尽。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边来回打捞他的尸身,就有了后来赛龙舟的风俗;百姓们把用楝树叶包裹、外缠彩丝的饭团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就有了后来吃粽子的习俗。于是,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千家品粽,万户悬囊,人们用挂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放河灯、办诗会等方式,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从震天响的龙舟呼号中,我们能聆听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毅之声;从扑鼻香的粽竹浓味里,我们能感受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之情。端午节,既是对爱国忠魂的追思,也是对家国情怀的涵养。爱家尽孝、爱国敬业、胸怀天下、担当奉献——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特质,我们要通过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弘扬,铭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使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