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颂兰:诗人节与兰花诗
(散文诗)
作者:徐启文
端午节,爱国诗人屈原不仅带热了龙舟与粽子;还因民众怀念他而视端午节为中国诗人节,带热了兰与兰花诗。
对于兰,有人叫兰花,有人叫兰草,有人叫兰花草。尽管它们自古就已经混淆了概念,但都很美。看叶片,娇姿婀娜,飘逸洒脱;闻香味,清幽脱俗,飘飘悠悠;赏花簇,灵动秀气,温文尔雅。它们是一首隽永深奥的诗歌。诗人见了立即灵感萌动,挥笔成诗,它们与诗人,实属天然之缘。在这里,不妨将它们皆称为“兰花”;其诗,皆称为“兰花诗”。
写兰花诗,其鼻祖应是屈原。屈原一生忧国忧民,抱负不凡,鞠躬尽瘁而屡遭毁谤、流离,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他行吟溪泽,以兰为友,以蕙为伴,寄托心扉,盟誓自励,写下了许多养兰、爱兰、戴兰的诗,把兰花当成知音,当成精神的化身。当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他义愤填膺,自比兰花高洁坚贞,沉于汨罗江,殉国取义。
我们读《离骚》和《九歌》:在一个叫“古庸国”花子洞的地方(今张家界),当他成了种兰养花人时,诗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当他袒露胸襟向往理想时,诗曰:“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当他孤独惆怅心情忧郁时,诗曰:“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广。”当他悲痛难过伤心落泪时,诗曰:“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当他不愿被世俗所玷污时,诗曰:“兰节幽而独芳”“疏石兰兮为芳”。兰花,成了他生命里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
屈原对兰的痴爱,在真挚深情的诗句里随处读到:“扈江离与僻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矫菌桂以纫蕙兮,索相绳之。”“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苣。”“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两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他不仅把兰花穿成串披在肩头,围在腰间,还在身上悬挂装有兰花香料的腰带,处处显示出他对兰的浪漫与着迷。
屈原一生“求索”,寄情于兰,袒露一颗如兰似蕙的赤子之心。美好、高洁、典雅、贤德、坚贞,是兰花的品质,也是屈原的品性所在。兰花,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成为中国文人信奉和追求的精神气质。
端午节——诗人节,当之无愧成为中国诗人的一种怀念、一种感恩、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标记……
“一香已足压千红”。屈原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兰花始终是写不完的意象。诗人们以兰花的品格,作为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三国的稽康,两晋的谢灵运、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王勃、韩愈、杜枚、张九龄、刘禹锡、李商隐,宋代的陆游、梅晓臣、苏轼、黄庭坚,元代的倪瓒,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郑燮(郑板桥),当代的鲁迅、胡适、朱德等,都是通过兰花诗的形式来称赞崇高的精神境界。
如: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李白写了许多兰花诗,如一首“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历,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这首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被认为是借咏兰而自伤之词。诗人以“孤兰”自喻,虽然才华横溢,却只能孤独地开放,虽被欣赏,却不能被重用,在那“幽园”里,被“众草”所遮掩。诗表面赞美兰花,实际上说明自己志向清高远大。
苏轼爱兰,他的咏兰诗,别具一格:“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篷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在这首诗中,苏轼不仅表达了对兰花非凡风姿的倾心爱慕,还表达了对屈原无比的敬重。他希望不论在何时,自己都能像兰花和屈原一样遗世独立,淤泥不染。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他所题的兰花诗,和他的字、画、印组合在一起,令世人赞赏不已。如一首《题画》:“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
朱德每每看到兰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抑或发现新的兰花品种的时候,往往诗兴大发。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越秀公园兰圃参观时,即兴赋诗“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胡适写过一首小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校园歌曲”流行,这首诗被稍加修改谱曲,改名为《兰花草》,广为传唱,成了名歌,成了名诗。
兰花——兰花诗,实至名归成为中国诗人的一种情怀、一种心素、一种生命如花的精神境界……
艺术上源于空灵,无我之境;“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耄耋之年,望着路上一株兰草,不经意间闻到它的幽香。我会给自己种下几盆兰花,不奢望有百亩千亩之地,只要在属于我的一个小小的阳台上……
2023.6.10.于羊城麓湖畔
作者简介
徐启文,1940年11月6日生,中山大学中文系专科毕业。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广州市新闻出版局处长,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作协理事和省文学创作职称系列高评委,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和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兼广州《旅游文化》报主编等职。出版诗集《情眸》《生命的超越》《海岛行游》等9部,歌词集《心中的歌》1部,散文诗集《生命的行旅》1部,散文集《祖居的龙眼树》《北江水·.珠江浪·.南海潮》《登山临水》等4部,报告、纪实文学集《南国之星》等2部,论文集《感悟星光》1部,小说集《天魔海怪》(合作)1部,《徐启文自选集》等文学类专著共20部,计有500多万字。1965年赴北京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
(图文供稿:徐启文)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