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填词对仗格中求》
周阳生(盐城)
填词对仗格中求,
一半宽松可自由。
寂寞诗人多感慨,
逍遥俗客亦风流。
三更偶作乾坤纳,
四季闲吟日月悠。
仄仄平平修好韵,
寻寻觅觅度春秋。
[相关链接]
不是所有词牌都要求对仗,在词的创作中,词牌有其特定的格律要求,包括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虽然对仗是词的一种修辞手法,但并不是所有词牌都强制要求对仗。有些词牌在特定的位置要求对仗,如《南歌子》的第一、二句,《鹧鸪天》的第三、四句等,这些属于必须对仗的词牌和对仗句的具体位置。但古人也有不刻意对仗的佳作,如李清照《鹧鸪天.桂花》的第三、四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就是非对仗句式。还有白居易的《忆江南》中,虽然第三四句对仗,但李煜的同题词作《忆江南》第三四句并不对仗,展现了词牌创作的灵活性,说明不对仗的填词并不影响作品的经典地位和艺术价值。此外,北宋郑少微的《鹧鸪天·咏梅》也是不对仗的例子之一,但仍然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留名文学史。对仗与对偶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即使是严格对仗的词牌也有不遵循规则的变体,展现了古代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些例子表明,古代文学中不对仗的填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
然而也有大量的词牌并不要求对仗,或者只在特定的情况下要求对仗,如《沁园春》中间的四言句等在词的创作中,对仗的使用是灵活的,可以根据词牌的具体要求和创作需要进行选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仗的使用在律诗中更为常见 ,而在词的创作中,对仗的使用相对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对偶而非严格的对仗。这进一步说明了在词的创作中 对仗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守的规则 ,而是根据词牌的特点和创作需要来决定的。
对偶与对仗是不同的概念,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语句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形成对称的语言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则是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要求严格的对偶,即字数相等、结构柜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
语言形式不同。对偶不讲究平仄相对,上下句可以自由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运用文体不同。对偶不仅限于诗词中 ,在现代语言的遣词造句中也经常出现。对仗则主要见于诗词中,尤其是律诗的颌联和颈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