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冯甲新
(原创 乡土文学白杨礼赞 2024-06-10 00:35 河南)
本期导读:(编者的话)今天是甲辰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同时又是文友冯甲新老人的八十一岁寿辰吉日。平台特推出他的这篇回忆性散文《难忘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以示庆贺。全文洋洋洒洒5000余字,老先生把自己的青春梦想放置于当年那个火热的年代,让人读后禁不住唏嘘、动容。有感于作者这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远在千里之外的郝玉华老师第一时间对作品进行了音频的录制,在此一并对她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一、拥抱科学的春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们那一代年轻人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在全国广大农村,一个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活动风起云涌,方兴未艾。
一九七八年三月,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郭沫若在大会上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题目是《科学的春天》。他用激情振奋的声音讲到“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我们那一代有志青年都踊跃地投入到农业科学实验的大潮中,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在农业科学实验这个阵地上创造出了一个个辉煌成绩,推动了当时农业生产迅猛向前发展,它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
二、心灵上种上了科技的种子
我出生于1943年端午节,那是小麦收获的季节,终生也就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幼年时光是在解放前度过的,1949年我们家乡解放了,1952年我九岁时才上学前班。到1957年底,五年级肄业。1958年下半年大炼钢铁上马,我就被组织到淘铁沙的大军中,到莲庄洛河滩上淘铁沙。1959年下半年又参加到兴修水库大军中,到江台水库建设大坝。
1960年元月,白杨公社成立了农林牧中学。我从水利战线上回来,到农林牧中学学习。当时该校分农、林、牧三个班,我被分到农业班。学校半日制学习,半天参加农场劳动。在校两年学习期间,不仅学到文化知识,还学到农业科技专业知识。1962年学校停办,我们怀着用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来改变农民生活的理想回到了农村。
三、探索农业科学实验的实践
回到生产队后,我担任了两年记工员,1964年担任了生产队会计兼生产队棉花技术专干,1965年参加了县举办的棉花技术培训班,学到棉花管理的专业技术。我将在学校和培训班学到的科技知识传授给社员们,帮助生产队选种留种,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因为工作出色,1965年下半年,管理区派我到县农场学习,并带回了12个小麦新品种进行试验。这是我第一次搞试验,我把试验田安排到我们生产队的地块上作试验田,第二年把选出的优良品种在大田示范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69年又到县农场引进了几个小麦新品种,在一队地试验,通过两次试验,我们筛选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当时我们推广的品种有:阿夫、丰产三号、碧玛一号、郑州三号等小麦新品种,起到显著的增产效果,得到干群的一致好评。
那时上级号召推广玉米杂交种,当时推广的新单一号杂交种,籽粒没有黄豆粒大,人们都不相信。我们宣传玉米杂交种的优势和增产效果,生产队勉强种植了一块地,剩余的种子都喂牲口了。到了秋季玉米棵不高,穗子又粗又长,社员都称赞还是杂交种好,人们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科学种田的气氛日益高涨。从此我就更加热爱农业科技这一行,决心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让人们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
四、农业科学试验运动蓬勃兴起
先进的农业科技在大田的推广应用,更加激发了人们对农业科技的渴望,希望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推动农业的大发展。当时农业技术人才缺乏,科学技术形成了棚架。在党的领导下,大搞农业科学技术的群众运动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人人爱科学,村村建科研站,一个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科学试验潮流势不可挡。白杨公社24个大队建起22个科研站。大队抽出人员,组成科研队伍。其中蝎子山和栗丰大队试验田里盖有房子,科研人员吃住在试验站。群众性的农业科学试验活动如火如荼,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起来。
五、白杨大队科研站成立
白杨镇(白杨树街)是豫西重镇、名镇,是乡政府所在地,它的各项工作应是全乡的表率。1969年下半年,大队开始筹备创建大队农业科学试验站。在大龙台南奎星阁西白杨三区地片,抽出80亩水浇地作为试验田,并在50个生产队中选拔了30多名人员作为科研人员,其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有青壮年,有刚出校门的年轻学生,还有下乡知青,是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科研队伍。大队委派了一名支部委员领导科研站工作。
试验站地头盖起两间房子,还买了一犋耕牛。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白杨大队科研站于1970年3月8号正式成立。
当人员全部到齐之后,大队总支书记陈龙章作了动员报告,讲了农业发展的形势及农业科学试验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给农业科研工作指明方向并给予厚望。
我们组织人员进行了学习,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分配了任务。先开始试验田的平整规划,把原来的小块地平整成大块,疏通了渠道,规划了田间通道,把试验田平整成了地成方、渠成网的高标准试验田。
我们因人制宜,老中青搭配,把全站人员分成五个科研小组:即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红薯及植保组。农活集中干,试验研究分专业小组,各负其责。我们订阅了各类农业科技报刊,对全站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更好地搞好农业科学试验工作。
(一)棉花组搞三年三圃制原种繁育
在科研站成立之前,大队就把棉花原种繁育列入议程(当时我们白杨乡是棉产区),1969年秋,大队委派一区吴桂州同志到徐州棉花原种场选徐州1818棉花单株。他把选择的每一棵单株的五朵棉絮装在一个信封袋子里,带回了几百个棉花单株。
秋后,大队把我从生产队会计的岗位抽调到大队,负责棉花单株考种技术指导工作,从大队宣传队中抽调了几名妇女,又从生产队抽调了几个青年同志,组成了棉花单株考种工作,对每一个棉花单株的绒长、衣分、籽指和衣指进行严格的考格,对各项指标合格的单独脱粒,装袋保存,不合格的淘汰。
第一年种植株行圃,一个单株种一个小区。种上对照种进行比较。在棉花生长各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田间观察,将有病害及生长势弱的单株进行田间淘汰,好的单株单独收获装在一个袋子里。到了冬季再次进行考种,淘汰不合标准的单株,选上的单独脱粒分别装袋。
第二年种植株系圃,一个株系种一个小区。再一次同上次标准进行选育,选上的株系混合脱粒。
第三年种植原种圃。原种圃收到的种子即棉花原种,向大田推广。这就是棉花原种三年三圃制提纯复壮技术。
(二)植保组进行农田病虫害预测报
植保小组由两人组成,每周一次到大田抽样调查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用来指导生产队及时有效进行防治。
我们还推广了用嫩杨树枝条绑成把,傍晚插到棉田里,晚上棉铃虫成虫的蛾子,到天明前都钻到杨树把里时,进行人工捕捉,把虫害消灭在发生前,节省了农药,提高了防治效果。
县农业局还给我们配备了一个紫光灯,挂到农田里,利用害虫成虫的趋光性,晚上引诱害虫的蛾前来捕灯。灯下放一个大铁锅,内放配有农药的水,当害虫的蛾碰到灯上装的玻璃,就会掉到下面的药水中,早上把害虫捞出掩埋。
(三)红薯组:推广了大屋窖及新品种
在上世纪,我们地区有“一季红薯半年粮”的生活状况。红薯产量的丰收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当时我们地区种植的红薯品种是引进多年的老品种,种性退化,病害严重,产量低,难贮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发展。
1、推广大屋窖贮存红薯
科研站成立后,我们到洛阳地区农科所学习红薯大屋窖贮存红薯的先进技术。回来后我们组织全站人员,挑灯夜战,很快就建起了一座半地下式的大屋窖。它要求四周墙厚要达一米,房顶要用三层草三层泥封闭严实,墙上要留对口窗,窖内有火道和烟囱通向屋外,温度要烧到40度,保持三天三夜,才能消灭红薯黑斑病及其它病害。经过一个冬季的精心管理,大屋窖试验成功了。县政府组织全县各公社前来参观学习,第二年在全县及周边县推广开了,解决了红薯贮存难的问题。
后来,各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发展成窑窖,它的保温保湿性能比屋窖好,既省工又省料又坚固耐用。这项技术的推广,增加了农业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大面积推广“丰收白”红薯新品种
丰收白红薯新品种是1974年从外地引进的,经过我们反复试验和大田示范,一般平均比老品种增产50%以上。白杨三区1976年红薯面积536亩,单产只有2000斤。1979年红薯面积450亩,单产提高到3415斤,比1974年每亩多收1415斤,增产70.8%。在乡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织各大队进行良种串换,到1981年,丰收白良种面积占全乡红薯种植面积80%以上,我县18个乡迅速推广。邻近县也积极引进推广,郑州郊区也来引种。1982年12月份,被洛阳行署授予红薯良种丰收白大面积推广项目荣誉奖。
图片
(四)积极开展小麦新品的引进试验及选育小麦新品的科研工作
(1)建站以来,我们积极参加洛阳地区农科所和县农技站的小麦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在上级科研部门的安排和指导下,对参试品种进行观察试验。每年试验结束后,上级科研部门要组织参试单位进行交流总结,评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我们不断向大田推广的有郑引一号、豫西832、宝丰7228,矮丰三号、普麦21、偃大25、小偃四号等小麦新品种,大田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并向外地提供了大量的小麦新品种。
(2)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了“白杨758”小麦新品种
1970年大队科研站成立之后,当年我们着手进行小麦杂交育种工作,想培育出更加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小麦新品种。
第一年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杂交工作失败了,杂交的穗子没有结籽。通过向农技人员请教,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第二年杂交的小麦穗子结籽了,我们如获至宝。播种时,我们把杂交组合单行单粒摆布,十几年里做了无数个杂交组合,经过大量的鉴定试验和严格的选育工作,终于在1980年选育出了“白杨758”小麦新品种。
这个品种是1972年用郑州7023作母本,用郑州六号作父本杂交的后代,到1975年又以郑州743作父本再次杂交的后代中选出了四个株系,1978年进行观察鉴定试验,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经过1979年、1980年两年试验,向大田推广了两个品系,平均比对照种增产20%以上,增产显著。
“白杨758”小麦新品种经我站三年对比试验,平均亩产833.3斤,比对照种增产20.2%。1981年参加了县区域试验,平均亩产923.2斤,比对照品种增产23.8%,在参试的九个小麦品种中产量又居第一位。1983年全县15个点试验,平均亩产766.7斤,比对照增产6.7%,居八个品种第二位。三年平均比对照增产20.5%。
1983年开始参加洛阳地区小麦高肥组和中肥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比对照种增产3.44%,居第四位。1984年又参试一年,比对照种增产13.4%,居第二位。1980年开始在三区大田示范种植,亩产达1125斤的当时最高纪录,得到群众的好评,很快在大田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白杨758”小麦新品种,综合了亲本之间的优点,表现抗倒抗病落黄好、粒白籽大品质好,比较早熟产量高,弱春性,两极分化早,迅速在周边县市推广。
1983年,江苏省淮阴县科委到我站引进该品种5000多斤,在该地区稻麦两熟地种植,表现适应性强,产量较高,在该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五)白杨地区农业气象的观测
上世纪70-80年代,在县气象站的帮助下,科研站成立了农业气象观测哨,对白杨地区的农业气象进行了多个项目的观测记录,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气象资料,有效地指导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当时站内有专人负责,轮流值班。每天分8点、14点、20点三个时间点,分别对5厘米、10厘米、15厘米土壤深度地温,以及每天最高和最低气温进行观测记录。
及时测量每次降雨量,按时向县气象站及乡村领导汇报,掌握土壤墒情,指导农业及时合理灌溉。1977年—1983年,观测到白杨降雨量7年累计4609毫米,平均年降雨量658.5毫米。据县气象站观测1961-1970年平均降雨量682.1毫米。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前期平均降雨量658.5毫米。本世纪2018—2023年,白杨平均年降雨量573.4毫米。这三个阶段观测的数据表明,白杨地区的降雨量在逐年减少。因此,白杨地区造成大部分河水断流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在那“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大好形势下,全国农村科学实验的群众运动蓬勃兴起的春天里,我们那一代热血青年都踊跃地投入到农业科学实验的大潮中,创造出一个个辉煌成绩,为农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党和人民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荣誉。1981年我被选为宜阳县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五届县人大会议,1982年被县政府评为一级农民技术员,1982年白杨三区科研站被评为省先进单位,本人被评为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出席省劳模会,1991年被省科协评为农民技师职称,2000年被洛阳市人事局评为农村优秀人才光荣称号。
我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用无悔的青春给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把青春的光和热,绽放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如今,那如火如荼的年代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它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每每想起那火红的年代,总是热血沸腾,难以忘怀。
当我再次踏上那块科研旧址的热土上时,那些曾经奋斗在这块土地上的同志们,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仿佛就在眼前。那试验田上的农作物新品种,各自绽放出自身的本能,争奇斗艳。那起伏的麦浪,那金黄的谷穗,那些各种肤色的红薯新品种,那穗如棒的玉米又呈现到眼前。它们向你点头示意,向你招手问候。它们像你的孩子,你是那样的宠爱。你希望它们成才,为人类作出贡献。它们又像你的学生,你一丝不苟,要求是那样的严格。你又像主考官,决定着它们的命运。你又像伯乐,会把它们中最好的推向大田。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郭老在科学大会上的讲话又响在我的耳边。那一幕幕生动鲜活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
我久久站立,这一切挥之不去……
作者简介:冯甲新,1943年出生,宜阳县白杨镇三村农民,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勤观察,善写作,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家庭四十年的变化,并整理有本地几十年的农业气象数据。现为宜阳县作家协会会员。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现已退休。爱诵读,喜读书、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播讲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